教育局副局长在全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现场会的讲话内容摘要:

全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存在十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工作落实力度不够。 少数学区及学校校长对上级下达的政令置若罔闻,一部分教师缺乏责任意识和进 7 取心,学校工作运行不通畅。 有的学区、学校领导班子按部就班、不思进取、不花心思、不用 实招,“守摊子、混日子”,管理存在粗放、无序的现象,工作不推进,学校无发展,长期处于“山河依旧”的状况。 二是管理创新意识不强。 一些学区、学校在管理上缺乏创新和改革,十年前的制度规定还在沿用,陈旧过时的一套管理办法对学校、教师、学生、教学、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有的学校、有的教师应试教育色彩依然很浓,“抓尖子丢尾巴”、分快慢班、搞题海战术、“满堂灌”等现象仍然存在。 三是常规管理不够扎实。 一方面,少数学校对此重视不够,督查不力,管理不严,教学常规工作不规范,达不到规定要求;另一方面,少数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工作敷衍 塞责,应付差事。 四是教研教改有待深入。 一些学校的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教学比武等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不扎实、不深入、无效果,课堂教学至今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一些教师由于对传统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不愿花气力探索新路,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尚未体现能力培养、方法训练、行为养成等,老师讲得呆板、乏味,没有激情,学生听得枯燥、厌烦,没有兴趣,效果不佳。 五是办学行为还需规范。 部分学校体、音、美、英语等学科开设不齐,课时不足;违规办班补课的现象尚未彻底根除;服务性收费在自愿原则、操作程序 、规定项目、统一标准等方面执行不严;部分乡镇中学、城区学校和高中班额过大。 六是素质教育还需深化。 社会、家庭以及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美育的倾向仍然存在;习惯养成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在部分学校、学段推进不持久、不深入,流于 8 形式;素质教育成效在广大学生身上、在创建特色名校方面体现得不够充分。 七是特色创建力度不大。 全县“一校一特”、“一校一品”的特色学校很少,具有较大影响的名校更少。 八是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学校教学质量几年内没有上升势头,少数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滑坡,群众不满意,校园有杂音。 在一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 程难以保证,毫无成效。 九是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从个体来看,有些学校没有在提升教师执教水平上倾注力量,学校缺乏精尖骨干,起不到一带十、十带百的作用。 从全局来看,村小普遍存在教师年龄老化、专业教师奇缺的现象。 十是安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少数学校对安全重视程度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责任没有落实到人。 校车安全问题一直令人担忧,学生溺水、交通等伤亡事件还有发生。 第二,要适应需求。 一是要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教育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教育布局的合理性、教育机会的均等 性、教育资源的多样性、教育发展的优质性等,与广大群众的需求差距较大。 二是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当前,从上至下制定的教育发展规划,出台的教育政策,一方面对教育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这对教育管理来说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三是要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 教育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在教育观念、办学体制、课堂教学、管理机制、人事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需要通过科学管理加以解决。 9 第三,要转变管理。 一是要转变思想,体现科学化。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使管理由“管事型”向“人本型”转变。 实施人本管理,一方面,校长要以教师为本,改变过去为了工作而把教师当作工具使用的作法,注重尊重和关心教师、激励和发展教师,充分发挥教师能动作用,实施好各项管理事务;另一方面,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改变过去为了考试分数而把学生当作机器运转的作法,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呵护和关爱,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了解、期望和认同,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使管理由“应试目标”向“素质目标”转变。 “应试教育”过多地关注“精英”学 生,以分数定优劣,用升学论成败,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要树立开放教育的思想,使管理由“封闭式”向“开放型”转变。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学校必须革除因循守旧、不思发展的思想,增强开放开拓意识和探索创新意识。 要树立依法治校的思想,使管理由“家长式”向“法制化”转变。 学校管理要讲政策、讲民主、讲法制,做到依法治校。 二是要转变手段,体现现代化。 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和监控设施的优势,开辟学校管理工作的新领域。 利用校园广播、电台对师生进行正面宣传和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和校风学风建设,大力弘扬 社会正气。 利用校园局域网、英特网和现代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