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猪品种资源保护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项目详见投资需求一览表)此投资按国家、省 1 : 1 投放。 二、 技术措施: 1 、加大保种基础猪群规模。 按现有的家系采取各家系等量留种法,大比例严格选留后备公母猪,逐年扩大群体,到 20xx 年,使东北民猪核心群发展到 200 头。 2 、改进选配方式,降低近交系数的增长速度。 采取分亚组轮换进行纯繁与杂交的方法。 将保种群分成几个亚群,间隔若干世代在亚群间依次轮换种公猪进行纯繁,控制亚群内近交系数的增长速度,降低遗传漂变的危险。 3 、适当选育,淘汰有害基因。 由于民猪保种群建立是血统来源较窄,经过近 30 年的保种,群体的近交程度相对较高,隐性 有害基因时有表现,以目前的群体规模,大量淘汰会造成基因和遗传变异的巨大损失,扩群后,逐步淘汰有害基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将大大缩小。 4 、扩大保种群的血统范围。 民猪虽已成为濒危品种,但在黑龙江或东北地区的边远农村,可能有品种特征明显的民猪个体,搜寻和引入场外的民猪个体,扩大保种群的血统范围,减小民猪的近交程度,这对提高民猪的保种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十五 ”期间,黑龙江省畜牧局、民猪研究课题组和兰西县种猪场继续共同开展此项研究工作,缓解民猪的近交退化。 5 、深入开展民猪优良种性的研究。 开拓纯种民猪或民猪杂种的利用范围,减小单纯保种给保种场造成的经济压力。 近年来与民猪有关的繁殖力与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为以后开展此类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6 、搞好品系选育。 建立具有适度规模的选育群,根据市场需要,选育增重速度、饲料报酬、瘦肉率新的民猪品系。 提高民猪的生产性能,拓宽民猪的利用范围,促进保种工作。 7 、积极引进高新技术。 在技术条件成熟时,将配合采用冻胚和冻精保种,以降低烈性传染病对保种群体的威胁,同时,也可通过冻精与冻胚的间隔利用,延长世代间隔,改进保种效 果。 三、开发利用: 发挥保种场的品种优势,充分利用民猪繁殖性能高、抗逆性强、肉质好的优点,搞好民猪的开发利用,无论是对养猪业的发展还是对丰富市场的肉类供应,乃至民猪种质资源的保存都是有意的。 利用民猪繁殖性能高、肉脂品质好的优点,与引入品种或培育品种进行二、三元杂交,可以生产具有不同胴体品质和肉脂品质的商品肉猪,用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要。 在市场容量达到一定规模是,可以建立以民猪为核心群品种之一的三级繁育体系,向二级扩繁场提供含 50% 或 25% 民猪血的杂交母本猪。 利用民猪抗病能力强的优点,生产安全、无 污染、无药残的无公害猪肉,是未来养猪业的又一个增长点,与养殖企业、屠宰加工企业联合,开发无公害肉食是拓宽民猪品种利用的另一渠道。 打出特色品牌,实行优质优价,利用其杂交商品猪肉香味美、肌间脂肪含量丰富的优势,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减轻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