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局直管站段模式下的运输安全管理探讨内容摘要:

风、下雨、下雪、起雾等,会影响到机车乘务人员了望信号和观察线路情况;发洪水时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塌方落石等,将可能造成线路或桥梁被毁坏;另外,寒冷气候可能 会造成运输设备的冻结;强烈雷电也可能毁坏或干扰铁路通讯、铁路信号设备的正常运转等等,所有这些异常的自然环境都会危及到铁路行车安全,并诱发安全事故。 自然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冲断轨道等自然条件对运输安全的不利影响,这些是人类一时无法控制的,但是,可以加强预测、预报工作,使自然灾害给运输生产带来的影响最小。 社会环境条件包括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管理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风气等。 铁路点多线长,承担着社会经济生活中大量的客货流输送任务,安全生产必然受到政治、经济、法律、管理及社会风气等的深刻影 响。 当前,外部社会环境中,对铁路行车安全生产影响较大的,一是铁路沿线的社会治安秩序的影响,如盗窃铁路运输物资和旅客财物、盗窃毁损铁路运输设备和设施等的违法行为;二是沿线居民和旅客对铁路安全知识缺乏了解的影响,如在铁路线上行走、坐卧、放牧,违章抢道,在铁路限界内采石、挖沙、打井、取水,以及旅客携带危禁物品进站上车等,都将影响到铁路运输的安全生产。 8 “人 — 设备 — 环境”构成铁路运输安全保障系统的最基本组 成要素,根据系统的整体性思想,单纯一个要素的良好状态,并不能保证系统的优化,为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通过管理有效地组合与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影响运输安全的管理因素较多,主要有安全组织、安全法制、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信息和安全资金等(图 33所示)。 作业场所的温度、 湿度、采光、照明 噪声、振动等 运输系统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 自然灾害 季节因素 气候因素 铁路沿线的地形 地貌因素 时间因素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 社会风气 管理环境 家庭环境 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 技术环境 法律环境 内部社会环境 自然灾害 作业环境 自然灾害 影响运输安全的 环境因素 图 32 影响运输安全的环境因素 9 回顾近年来铁路安全管理的工作历程,其中一个关键的弊端就在于“人治”,“人治”带来的是管理行为的随意性、作业标准的松驰性与工作过程的无序性,不克服与解决好“人治”这个问题,铁路安全管理就难以走上规范化科学 化轨道。 虽说铁路大部分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现场作业违章纪造成的,但其根本原因是管理的松驰化与随意性。 在“人治”管理中,决策层、管理层与操作层尤其是决策层,常常把个人主观愿望凌架于规章制度之上,唱自己的调念自己的经,否定了历史经验积累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之中,造成安全管理水平在低层次上徘徊不前。 当前,铁路运输组织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铁路的安全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但一些部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却不随设备、作业条件、外部环境进行及时修订 和完善。 如一些部门抓安全管理仍习惯于搞“人海战术”、突击式检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单位急功近利、外美内虚、应付了事的工作作风,因而表现为抓措施性的东西多,抓实质性的工作少;采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多,应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少 [39]。 一些运输部门对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没有摆正,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对货主超载,对货车偏载、捆绑加固不良等危及行车安全,特别是提速货车安全的行为听之任之、把关不严;有的部门在运输高峰时期采取让司机超时工作、疲劳驾驶,让一些行车主要岗位的员工连续加班等措施,这些都在客观上构成铁路运输 的极大安全隐患。 我国铁路长期实行政企合一、大一统管理,导致企业在转轨变型中,长期积淀于企业内部的各种深层次管理弊端不断暴露出来。 与运输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铁路安全管理仍在以下方面表现出不适应: ( 1)动力机制弱化,企业内在的活力尚未充分激发。 在政企合一的体制下,偏重政府行为,忽视企业行为,以政府行为从外部来调控和规范企业行为,不是从企业的内在要求出发来 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管理因素 图 33 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管理因素 安全法制 安全组织 安全技术 安全计划 方针目标 行政管理 运输法规 规章制度 作业标准 反馈信息 管理方法 技术装备 职业培训 路外宣传 安全信息 指令信息 动态信息 安全教育 资金投向 资金效益 安全资金 资金数量 10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由于动力机制弱化,导致企业常常是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开展安全工作。 ( 2)安全管理的目标不明确、重心发生偏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理 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但由于长期的政企不分,使铁路运输企业客观存在的主体内在利益要求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并不一致。 表现在安全管理上,突出的是安全与效益的辨证关系尚未正确处理好,往往以牺牲效益为代价,不计成本地搞安全,把安全作为终极目标来追求。 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使企业的经济理性和目标抉择得不到承认和尊重,显然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企业管理重心不断移位,最终也难以搞好安全。 ( 3)对铁路安全管理中员工个体安全行为、安全意识的重视不够。 统计表明,大多数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个体的不安全行 为所造成的,因此,个体行为的安全性是安全基础管理的重点之一。 但长期以来,我国铁路安全基础管理在形式上较为注重群体安全意识,而忽视个体安全意识,在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上有失偏颇。 ( 4)安全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我国铁路企业习惯于采用“奖励大锅饭”和“处罚株连制”,这实际上是把责任主体虚置与虚化了。 由于安全管理的责、权、利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而不能充分调动群众搞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增强安全工作的责任心。 ( 5)安全检查、考核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事故、轻隐患;重处罚,轻管理。 对安全管理过程的 控制往往是失之于宽,由于安全过程控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容易导致隐患积累、养痈遗患。 ( 6)安全监督管理机制亟待健全和规范。 一是管理责任界定不清,各层次管理职责雷同,而且职责中原则性、笼统性的内容较多,操作性不强;二是监督检查不规范。 一些单位和部门在安全检查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达不到预期效果;三是逐级负责与专业负责、岗位负责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存在着管理漏洞;四是对安全事故的整改效果不明显。 一些单位和部门对事故的定性定责推诿、隐瞒之风严重,丧失了追究责任、吸取教训、超前预防的机遇,从 而陷入事故防不胜防的恶性循环。 安全管理主要应通过安全组织、安全法制、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和安全信息几个方面来加强。 安全管理对运输安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 1)管理有助于提高行车系统内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性; ( 2)管理具有协调行车系统内人、设备、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 3)管理有优化行车系统人-机-环境群体安全功能的能力,亦即管理具有运筹、组合、总体优化的作用; 因此,管理不同于其它三种因素,它起着更全面、更重要的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当安全管理工作不够系统、完善或发生其它失误时,对运输安全会产生极大的负 面影响 [4045]。 上述四大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铁路行车事故机理体系(图 34所示)。 机理体系可以直观地帮助我们全面揭示铁路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以便正确选择预防铁路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铁路行车事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因素的应从“人 — 机 — 环境 — 管理”中进行分析,铁路行车事故的因子包含在人、机、环境、管理这四大系统内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中(见图 35所示)。 11 图 34 铁路运输安 全影响因素图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图 35 铁路行车事故机理体系图 运输基 础设备 设备因素 安全监 控设备 从事行车 的人员 人的因素 参与行车 的人员 行车环境 人的因素 行车工 作环境 行车人 员管理 管理因素 设备管理 行车组 织管理 铁路事故 因子 激活 因子 激活 因子 激活 因子 激活 相 互 作 用 相 互 影 响 相 互 作 用 相 互 影 响 相 互 作 用 相 互 影 响 相 互 作 用 相 互 影 响 人 员 设 备 行车安全 管 理 环 境 12 图 34和图 35所示的铁路行车事故四大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可描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