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内容摘要:
剪力 墙 一核心筒 6 6 说明: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中砌体结构未予区分,均采用不宜;而 小砌块和多孔砖在行业标准中采用不应。 轻型钢结构房屋的结构设计应满足《轻型住宅钢结构技术规程》DBJ5004 的要求。 说明:此条新增,主要为保证本规程体系的完整性。 住宅结构设计宜符合重庆市关于住宅产业化的相关规定。 结构布置 同一个结构单元内, 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结构的竖向 布置 宜规则、均匀, 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连续, 避免有过大的外挑或内收,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 不应采用 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对严重不规则的结构宜设缝划分为多个规则的结构单元。 说明: 新增, 本条对住宅建筑 的平面和竖向进行原则性规定。 结构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同一 幢房屋基础持力层位于 基岩与土两种类型的地基 上时 , 宜 设置沉降缝。 2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砌体建筑, 宜 在下列部位设置防震缝: ( 1) 房屋立面高差在 6m 以上; ( 2) 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 1/4; ( 3) 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说明: 本条第 1 款 基本维持原规范, 第 2 款 根据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增加。 8 位于斜坡上的 山地建筑结 构 ,结构布置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山地建筑结构的总平面布局一般应遵循依山就势的原则,可采取掉层、吊脚、退台、错层、架空等措施。 2 新建房屋 应保证 场地 及边 坡的稳定。 3 合理选择结构的嵌固 端。 掉层结构当下接地部分面积小于上层面积的 15%时或上下接地位置高差小于 1/2 层高时,嵌固端可视为同高;当嵌固 端 选为上接地位置时,下部结构与上部对应部分的侧向刚度比值不应小于 2;当嵌固点选在不同高度位置时,宜优先采取独立设计的挡土结构,保证上接地部位坡地的稳定性。 4 当嵌固点选在不同高度位置时,应结合结构布置合 理控制结构刚度比、强度比、扭转效应等指标。 说明:此条为新加 ,规定了斜坡山地建筑结构的布置原则。 当在两幢房屋之间或一幢房屋因地形需要架设天桥时, 应根据 建筑 结构 变形 、受力特点 选择支座形式。 说明: 此条 保留原规范。 一幢房屋因地形需要架设天桥主要是指一侧是挡墙的情形。 结构计算 住宅的荷载取值应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 及重庆相关规定执行。 说明:此条 保留原规范。 房屋高度 250m 及以上按 60t 消防车车辆荷载进行计算 复核。 对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 和地震设计状况,当用内力的形式表达时,结构构件应采用下列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0 d dSR ( ) 式中: —— 结构重要性系数:在持久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 ,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 ,对安全等级为三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 ;对地震设计状况下应取 ; dS ——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对持久设计状态和短暂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计算;对地震设计状况应按作 9 用的地震组合计算; dR —— 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等于结构构件抗力函数除以抗力模型不定性系数。 抗力模型不定性系数为:静力设计取 ,对不确定性较大的结构构件根据具体情况取大于 的数值;抗震设计取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说明: 此条为原规程对应条文的更改,主要参照混凝土规范和统一标准的表述,引入了“ 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 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构件应按荷载的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的影响或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的影响,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进行验算: dSC ( ) 式中: dS ——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C —— 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所规定的变形、应力、裂缝宽度和自振频率等的限值,取值按相关标准执行。 说明:此条为新增,主要是为了在本规程中体现两种极限状态表达式的系统性。 对于需要进行抗震变形验算的结构 ,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的规定执行。 结构应采用能反映其实际受力特点的分析模型。 1 当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弹性楼板、分块弹性楼板或柔性楼板计算。 2 复杂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 合适的不同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3 有抗震要求时, 分析模型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说明:此条为新增。 主要对楼板不连续,错、跃层结构和抗震设计时的楼梯计算模型加以规定。 对于错层、 跃层住宅结构,当错层较大或跃层楼板开洞面积较大时,宜采用非层模型的空间分析模型进行计算复核。 山地 建筑 结构的计算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风荷载计算中高度的起算点 宜 取为建筑较低一侧的室外地面;考虑地形条件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修正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结构 荷 10 载规范》 GB50009 采用。 2 坡地的地震动放 大效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采用,必要时应验算房屋考虑坡地地震动放大效应后的整体稳定性。 3 当结构底部存在 不等高约束 时 ,应根据接地部位的实际约束条件建立合理的分析模型。 4 对于掉层结构, 当挡土结构与主体结构 连接 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计入坡地对下部结构的附加力并进行抗震验算。 5 对于 掉层结构 上下接地层的构件内力的分析结果应分析判断其合理性,必要时应对其进行内力调整。 6 振型质量参与系数不宜小于 95%;不宜采用静力非线性 Pushover 分析方法。 说明 : 此条为新增。 明确 了 山 地建筑 结构的风压高度起算点;强调对坡地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应按规范考虑;对不等高基底约束结构的计算模型简化为等高约束的范围进行了界定; 吊脚结构的 接地构件不可按基础设计,应按相应的抗侧力构件设计 ,当自由长度 较长时 ,应考虑增设连系梁或 平台层加强 结构的 稳定 性。 必要时,结构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 说明:此条为新增。 主要体现 规范新增的 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 为适用的方法。 11 4 场地与地基 一般规定 建筑场地不应选择 在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及岩溶、土洞、采空区可能引起的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地段。 因需要必须使用该类场地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治措施。 条文说明:因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必要时选择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作为建筑场地是可能的。 但应对不良地质现象进行可靠的防治。 滑坡防治措施有: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抗滑键、锚索、锚拉桩、支撑盲沟、滑带土改良等。 危岩崩塌防治措施有:支撑、锚固、充填灌浆、清除、拦石墙(堤)、拦石网、防护网等。 泥石流防护措施有:控制水源的治水工程,如排水渠、泄洪沟等。 控制土石源的治土工 程,如拦渣坝、挡土墙等。 排导工程如导流堤(坝)、排导槽、渡槽等。 岩溶、土洞、采空区可能引起的塌陷防治措施有:充填、灌浆、洞底支撑、洞内衬砌、跨越及桩基穿越等。 抗震设计时,建筑场地应选择在抗震有利地段及一般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应选择危险地段。 当无法避开不利地段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条文说明:建筑场地抗震地段的划分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地基承载力及变形应满足现行国家及重庆地方标准的要求。 位于无有效支挡、坡角小于 45176。 且坡高小于 8m 的稳定土坡的坡顶或坡 面上的建筑(图 ),当其垂直于坡顶边缘线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 b 小于或等于 3m 时,基面底面边缘到坡面的水平距离 a,对于条形基础不应小于 ,对于矩形或圆心基础不应小于。 当基础和土质边坡不属于上述情况或 a 不满足要求时,应验算土坡的稳定性;当基础边缘边坡坡脚连线的θ大于 45176。 φ /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乘以小于 1 的折减系数ζ 1。 图 坡顶建筑基础退距要求 12 表 土质边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折减系数ζ 1 θ 45176。 Min( 45176。 φ /2, 30176。 ) ζ 1 1 注: 1. θ介于 45176。 和 45176。 φ /2 之间的结构,应允许线性插入取值。 2. φ为土体内摩擦角。 条文说明:土坡稳定性验算应符合 MR/MS≥。 其中 MR 为最危险滑动面诸力对滑动中心产生的抗滑力矩; MS 为最危险滑动面诸力对滑动中心产生的滑动力矩。 当边坡采用有效支挡措施,应按相关规范验算其稳定性,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再乘以折减系数ζ 1。 位于无有效支挡、坡高小于 15m 且无外倾结构面的非极软岩岩质边坡上的 安全等级为二级的多层建筑物基础(图 ),其外边缘与边坡坡脚连线的θ应满足表 的要求,当基础和岩质边坡不属于上述情况或θ不满足表 的要求时,应进行稳定性验算;基础外边缘到坡面的水平距离 a 应满足表 的要求,否 则 应对坡面采取防护措施;当基础边缘与坡脚连线的θ大于45176。 φ /2 时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乘以小于 1 的折减系数ζ 2。 表 岩质边坡上的基础设置要求 岩体完整程度 完整 较完整 基础外边缘与坡脚连线的θ(176。 ) ≤ 75 ≤ 65 基础外边缘到坡面的 水平距离 a( m) ≥ ≥ 2 表 岩质边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折减系数ζ 2 θ 45176。 +φ /2 45176。 ζ 2 1 注: 1. θ介于 45176。 +φ /2 和 45176。 φ /2 之间的结构,应允许线性插入取值。 2. φ为岩体内摩擦角。 条文说明:当边坡采用有效支挡措施,应按相关规范验算其稳定性,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再乘以折减系数ζ 2。 13 场地 场地选择与治理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及重庆地方标准的要求。 场地类别的划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的原则执行,并符合下列要求: 1 覆盖层厚度应按场地平整后的地面确定。 当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时,宜取较大值。 2 建筑地下室结构与周边土体脱开时,可按开挖地下室后的覆盖层厚度确定场地类别。 对地面坡度较陡的填方地带,应验算填方沿岩土界面或原地面滑动的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或设置支挡结构等措施。 (强条 ) 条文说明:一般当地面坡度大于 1:5 时,填方场地可能沿岩土界面或原地面滑动,应验算填方沿岩土界面或原地面滑动的稳定性。 坡地场地应做好地表水的截排工作,充分利用和保护 天然排水系统。 地基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一般情况下,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岩石地基时可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但应加强桩基刚度。 条文说明:由于岩石地基刚度大,一般可不考虑不均匀沉降带来的不利影响,故同一建筑物中允许使用多种基础形式,如桩基与独立基础并用,条形基础、独立基础与桩基础并用等。 同时根据重庆市大量的成功工程经验,岩石地基时可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土岩组合地基时,应加强地基受力层范围内土岩结合部位 的构造处理,并加强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刚度。 1 对于孤石或石芽出露的地段,宜在基础与孤石或石芽接触的部位采用褥垫处理。 2 对于石芽密布地段,可用稳定的石芽作持力层,石芽间的土层宜用混凝土置换。 条文说明:同一结构单元建筑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下卧基岩表面坡度大于 1:10,或有孤石、石芽存在时属土岩组合地基。 密布石芽指的是石芽间距小于 2m,混凝土置换厚度宜大于。 当地基变形不满足要求时,应采用桩基或梁、拱跨越等处理措施,但此时不属土岩组合地基。 14 压实填土地基时,填土应考虑其稳定性、均匀性、密 实性、压缩性、湿陷性、腐蚀性,并应加强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刚度。 1 压实填土应经检验查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得做为地基。 2 填方前应清除淤泥、耕植土或抛石挤淤,疏排积水,坡度大于 1:5 的斜坡应挖成台阶状。 3 采用强夯处理的待填深填方段时,宜分次回填,每次回填深度可根据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确定。 条文说明:本规范压实填土地基包括分层压实、夯实、强夯、强夯置换地基。 当填土地基侧向临空,底面坡度大于 1:5 时应验算其稳定性。 填土均匀性主要指处理后压实填土及下卧未处理填土厚度差异,考虑是否存在不均匀沉降,必要时采取处理 措施。 填土密实性、压缩性决定填土地基处理方法,如填料细粒成分含量或含水量。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相关推荐
自动把该客户的信息状态标注为提前还贷,并自动移动到提前还贷的数据表中存储。 提前还贷明细查询 相关操作人员,可以在本模块中使用多种组合查询条件,查询提前还贷的客户资料情况明细和汇总, 系统数据库选型 本项 目 拟采用目 前最优秀 、 最流行、最稳定的大型 数据库 管理系统 SQL Server2020,该数据库管理系统由美国微软公司( Microsoft)提供,
人 均可 对 公示信息 向 市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中心 提出投诉(举报)。 投诉(举报)人的 相关 信息应当保密。 第 三十六 条 对 公示 信息提出投诉 (举报) ,应 提供 投诉(举报) 人 的真实身份、 联系方式和具体事实理由。 不符合前款规定或 超过公示期的投诉 (举报) ,可不予受理回复。 第 三十七 条 公示期内符合规定的 企业 行为 评价 投诉 (举报)
二十三条 实施单位负责协调项目所在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工程创造良好的施工外 部 环境,及时解决由于建设环境和自身原因影响工期的相关问题。 第二十四条 实施单位加 强对参建各方的协调管理工作,加大现场监督力度,协调解决参建各方存在的影响工程进度的问题,确保进度目标的实现。 第二十五条 实施单位负责对施工单位进度计划进行检查,对 1 个月达不到进度要求的施工单位
结构,掌握本行业国内外发展动态; 专家年龄原则上不超过 65 岁,身体健康。 第七条 专家库专家 享有的权利 向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在工作中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可保留个人意见和建议; 可优先获得建筑有关标准、信息及技术资料 ; 按相关规定获取合理的劳动报酬; 参加建筑技术交流及评审咨询等活动; 独立发表意见,不受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的干预; 可自愿退出专家库。 第八条
本合同生效后 天内,乙方向甲方一次性支付第一年度的转包价款;以后每年 月 日前支付, 且每 年递增 %(约定 不递增的填写零)。 ③ 一次性支付: 年 月 日前,乙方向甲方一次性支付全部转包价款。 ④ 其他 四、补偿标准、方式及时间 6 甲方在 (□转让□转包□互换□入股□) 前对该 林 地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以及在该林 地上的 树种植被、 青苗、构 (附 )着物等,双方约定补偿标准
0 2020 2020 4 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是全市投资增长的中坚力量。 2020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 亿元,同比增长 %,投资比重由 2020 年同期的 25%上升至 %。 年度竣工面积 分析: 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2020年的竣工面积达到 万平方米,为历年最高;而 2020 年和 2020 年的同比增长出现了一个高峰,同比增长比例分别达到了 3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