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清华大学管理研修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于微细处体味清华精神内容摘要:

,固步自封,满足现状,接受的许多都是低档次的,肤浅的信息,这里才真正是知识的殿堂、思想的宝库、观念的前沿、创新的课堂。 “学而知之”,“学然后知不足”。 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信息时代、龙岗教育的适应和融入还远远不够,想问题、干事情,很多还是在凭经验、靠感觉、依传统、按定式,与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差距较大。 每一天都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或专家,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 思想火花的撞击与迸发。 专家们的那些具有前沿性、时效性、拓展性的讲座深深地吸引了我;他们深入浅出,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感染着我;他们热情开朗、平易近人的态度温暖着我。 他们的讲座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启迪 ! 同时又仿佛是一剂“兴奋剂”,给了我无限的工作激情 ,也留下了太多的思索。 作为教师,你会听课评课吗。 许多教师都很喜欢听名师的课,一听说哪里有名师开课,总是千里迢迢赶过去一睹名师的风采。 而且听了名师的课之后,都爱模仿,生搬硬套他们的教案,但是结果教学效果却不理想。 的确,时下,模仿名师的课堂教 学成了我们 5 一线教师最流行的新潮,当我们面对名师的时候,恰恰做了“买椟还珠”般的傻事,执迷于“一招一式”的摹仿,忘却了探究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其背后的特定的文化背景、他们对学科的独特感悟、独到见解、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精神风貌和精神境界。 回顾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也经常听、评公开课,听课时大家都 在专心地听,然后埋头在听课笔记本上拼命地记着,生怕落掉一句一字,恨不得把老师、学生说的每一句话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这样的一种听课现象,看似老师们很认真,专心,效果也挺不错。 但我倒觉得并不是什么好事。 在你死命地记着课堂记录的时候,脑子里是一味地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判断,对于课中值得思考的东西,值得商榷的东西你根本不可能有闲暇顾及。 因此,评课时也是大家泛泛而谈,难以让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真正受益。 这样的听课我认为是“跪”着听课,对于老师的帮助,我想可能就是模仿而已。 教育专家吴非先生曾说过:“我美丽 ,因为我在思考。 ”我们不能老“跪”着听课,我想应该“站”着听,而且要“站”直了听。 在听课的时候,带着你的思考,带着你的判断,边听,边记,并且边把你的见解及时在旁边写写划划,让你的听课笔记上留下的不仅仅是教学过程,还要有你对课的鉴赏、理解和思考。 我想,我们向名师学习的不是他们的一节课,而是要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艺术、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 要想使教研活动突破这种局面,深入地开展下去,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引用华应龙教授的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