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岗灰土桩柴油机施工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填料配料 成孔挤密 桩孔夯填 施工准备 填。 (1)施工准备:施工设备进场前,切实了解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对沉桩区域进行平整,对白灰进行实验,并做好 3: 7 灰土的标准击实,测试并调整好现场素土的含水 量,以确保其接近土的最佳含水量,再对桩位。 ( 2)沉管桩机准确定位,并检测导杆的垂直度,再进行沉桩施工,施工桩长比设计超深 20—— 30cm。 桩机就位要求平稳准确,桩管与桩孔中心相互对中,在施工过程中桩架不应发生位移或倾斜。 ( 3)桩管沉至设计深度后应及时拔出,以免在土中搁置过久增大拔管阻力。 成孔后夯实机就位。 向空内填料, 直 至距桩顶标高上 50cm 为止。 ( 4)孔位置采用梅花型布置,直径 400mm,间距 1000mm( 11桩中心间距 800mm) ,沉管时采取间隔成孔,二次插入,以利于沉管插入及拔 出。 ( 5)桩管上需设置显著牢靠的尺度标志,每 一点,沉管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桩管的贯入速度和垂直度的变化。 ( 6)拔管后由专人检查桩孔的质量,观测孔径、孔深及垂直度是否符合要求。 ( 7)填料夯实。 桩孔填料的选择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体积配合比为 3: 7,配置灰土时要充分搅拌均匀至颜色均匀,同时在搅拌过程中洒水使其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 夯填施工有人工配合填料,机械连续夯实。 填土与夯击要配合好,且保证施工的连续性。 夯实机就位要平稳且与夯孔相互对中,使夯锤能自由落底,并且定时检查夯锤的偏位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 8)为保证夯填质量,严格控制并记录每一桩孔的填料量和夯实时间, 夯实施工由专人监督和检测。 质量检验 成孔施工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 1)桩孔中心点的偏差不应超过桩距设计值的 177。 5%: ( 2)桩孔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 177。 1%; 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成孔、夯填工艺和挤密效果试验,已确定分层填料厚度、夯击次数和夯实后干密度要求。 桩施工一般采用先将基坑开挖,桩顶标高以上预留不小于 100cm 土层,然后在坑内施工灰土桩。 桩的成孔方法根据现场条件选用柴油锤锤击沉管法。 桩施工顺序先外圈再内圈 ,由于桩间距小( 800mm1000mm),施工采取隔排隔桩的施工顺序,以免因挤压造成相邻缩孔或坍孔。 成孔后先夯孔底,再夯填灰土。 桩孔应分层回填夯实,施打时,每 1 锹夯击 1 次,连续进行,桩顶应高出设计标高 50cm,挖土时将高出部分铲除。 若孔底出现饱和软弱土层时,可加大成孔间距,以防已打好的桩孔内挤塞,当孔底有地下水流入时,可采用井点降水后再回填填料或向桩孔内填入一定数量的干砖渣和石灰,经夯实后再分层填入填料。 九、(挤密桩)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桩成孔质量应按桩数 5%抽查。 成孔垂直度应小于 %,桩孔的直径和深度。 桩夯填的质量,采用随机抽样检查数量不少于桩数的 1%。 同时 每台班至少应抽查 1 根。 检查方法,用环刀取出夯实土样,测定干密度,换算其压实系数,检查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也可采用轻便角探检查法,以实测锤击数不小于通过试验确定的检定锤击数为合格。 对重要或大型工程,尚应进行荷载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也可在地基处理的全部深度内取出土样测定桩间土的压缩性和湿陷性。 十、 (挤密桩) 质量验收标准 主控项目 灰土挤密桩长,排列尺寸,孔径、深度、填实质量及配合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或施工规范的规 定。 2 一般项目 施工前应对土或灰土的质量、桩孔放样位置等做检查。 灰土挤密桩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项 序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单位 数值 主 控 项 目 1 桩长 mm +500 测控管长度 或垂球测孔深 2 地基承载力 设计要求 按规范方法 3 桩体及桩间土 干密度 设计要求 现场取样调查 4 桩径 mm 20 用钢尺量 一 般 项 目 土壤有机质含量 % 5 实验室焙烧法 石灰粒径 mm 5 筛分法 桩位偏差 满堂布桩≤ 条基布桩≤ 用钢尺量 垂直度 % 用经纬仪 桩径 mm 20 用钢尺量 注:桩径允许偏差是指个别断面。 特殊工艺关键控制点控制 特殊工艺关键控制点控制 序号 关键控制点 控制措施 1 施工顺序 分段施工 2 灰土拌制 土料、石灰过筛、计量、拌制均匀 3 桩孔夯填 石灰桩应打一孔填一孔,若土质较差,夯实较慢,宜采用隔 打法以免因震动、挤压,造成相邻桩孔出现缩颈或坍塌 4 管理 施工中应加强管理,进行认真的技术交底和检查,桩孔要 防止漏钻 和漏填,灰土要计量拌匀,干湿度要适度,厚度和落锤高度、锤击度要按规定,以免出现漏填灰、夹层、松散等情况,造成严重等质量事故。 施工过程危害及控制措施 施工过程危害及控制措施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源 控制措施 1 振动或锤击沉管桩机操作 倾倒或桩头突然下落,造成人员伤亡或设备损坏 振动或锤击沉管桩机安放平稳,经常检查设备情况 2 现场施工 人员或物体掉入孔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