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器具的校准管理内容摘要:

受检计量器具的受检部位和校准内容。 确定校准项目要求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符合计量器具客观 实际使用需求。 必要时,可以对某些计量器具的校准项目按使用中、维修后与新制造的不同状况区别规定。 f)校准方法 应规定计量校准时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 要求编写的具体、明确,有操作性,所用公式、常数、参数均应可靠,有据可查。 必要时,还应举例说明。 g)校准结果的处理 应明确作出受检计量器具在校准结束后合格与不合格的结论及裁决理由。 一般校准合格的计量器具,应规定填发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 而校准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只发给校准结果不合格通知书。 h)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是指受检计量器具相邻两次之间的时间间隔。 一般情况下 ,校准周期应根据受检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使用环境条件和使用频繁程度等因素确定。 中国 3000 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 好好学习社区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中一般只规定其最大检定周期,指导有关企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检定周期。 但企业计量校准规程中应明确应执行的校准周期,但可以对同类计量器具在不同使用单位(分厂或车间)有不同的校准周期。 i)附录 附录的内容可包括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和构造内容。 ( 2)合适的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是确定计量器具相邻两次校准的最大期限。 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校准周期,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计量器具的校准周期,并对校准周期进行动态管理,以达到风险和费用的折中。 有许多影响校准的周期,其中较主要的有: a)测量器具的类型; b)制造商的建议; c)测量器具的使用场合(包括测量质量特性重要与否以及后果严重与否); d)测量器具的失准情况,周期校准的合格率; e)测量器具使用的频次和磨损趋势(现场操作用和监督用量具的频次明显不同); f)校准成本; g)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振动等); h)所寻求的测量准确度。 在确定校准周期时,校准费用不可忽视, 因为校准费用也是一种制约因素。 在制定校准周期时,应对以下两个基本的和相对立的原则进行权衡。 a)使用不合格测量器具的风险尽可能小; b)保持一个最小的校准费用。 ( 3)校准状态标识和管理 a)校准状态标识 校准状态可用合适的标志,不限于挂牌和贴标签,只要能识别出量具是否在有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