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宗六学校管理学内容摘要:

、文献法、测验法、调查法、统计法、图表法、历史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和演绎法、实验法、个案法。 学校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 以上研究方法同样适用。 但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总结法 即总结实践经验。 二、历史法 即继承优秀遗产。 原因有四:1)有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论着《学记》2)有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学府:976年 岳麓书院 977年白鹿洞书院 宋代朱熹 “学规”3)有世界上最早的选拔人才的方法:考试、推荐4)世界上最早实行统考 公元前607年,即隋炀帝在位时,开始实行科举考试。 《资治通鉴》资,帮助;治,治理;鉴,照镜子。 可以帮助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 ”“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根本。 ”李世民“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有位新上任市委书记:“过去我在读史书的时候看到,封建社会在官吏的选拔、任命、考察、升迁、弹劾、罢免等方面,都有种种严格的规定。 比如,地方官都有一定的任期。 期满后,根据他的政绩决定升迁调动,即所谓”量移“;出生在某地的人,不得在原籍作官,以防徇私舞弊,即所谓”避籍“;假若父子同时作官,不得在一个行政域内共事,以免互相包庇,即所谓”避亲“。 现在看来,这些规定,仍不失其参考价值”我们为什么会形成的干部”终身制“为什么干部只能上不能下。 三、调查法 即开展调查研究。 四、实验法 即进行教育实验。 赞科夫 苏霍姆林斯基 陶行知 直接搞教育实践。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教育实验是很落后的。 没有教育实验,没有充分可靠的数据和材料,就可能凭长官意志办事,或者凭主观意志办事,忽视客观规律。 长官意志和主观意志同教育科学是不相容的。 五、个案法 即分析典型案例。 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虚构的,但必须有代表性、有典型意义。 一般是一例一案。 六、比较法。 目的在于学习外国长处如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体会。 第二章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 教育方针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教育为什么服务(总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第一节 我国教育方针的沿革1906年(光绪32年),清王朝提出的“钦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912年 蔡元培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军国民主义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美育1915年,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颁布《教育纲要》: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1915年10月,陈独秀 《新青年》发表《今日之教育方针》“补偏救弊;以求适世界之生存。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调查会提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教育宗旨。 1926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养成爱国国民”为教育宗旨。 1929年4月国民党政府提出“三民主义教育方针”综观上述,以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方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教育的功能,第一次提出了人的自身发展的素质结构。 在中国,蔡元培首创美育。 他认为美育的作用能使人“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与人同乐”“舍己为群”,具有高尚的情操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1925年5月中国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的《工人教育决议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注意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如识字、常识等。 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这些日常知识材料说明其原因结果,引用他们生活困苦根源及社会之罪恶,以唤醒其阶级觉悟,这是我们无产阶级的极重要的原则,可说是我们教育生命。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 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1938年8月,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抗日根据地实施各项教育的总方针是“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 ”1950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在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指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后概括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对教育方针作了这样的概括:“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第二节 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研讨从1981年到1990年,教育理论界研讨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表述,经历了长达10年的时间。 培养什么样的。 新时期要不要制定一个新的教育方针 教育为什么服务 对受教育者进行“三育”“四育”还是“五育” 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1956“全面发展的人才”1957“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对高等教育:1950“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1953“各种专门人才”“德才兼备的专家”1954“有一定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人”1955“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成员”十年讨论中的提法:(多数人赞成“社会主义建设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建设者和保卫者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又红又专的人才公民合格公民社会主义公民“四有”新人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个面向”和“四有”要不要写入教育方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不要写入教育方针第三节 全面理解新时期的教育方针1995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如何理解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主要指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二、如何理解“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现代大工业生产对劳动者的客观要求。 (一)从宏观上理解。 有的是学校应该做的,有的则不是学校力所能及的。 它不仅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关,还同学制、课程、教材、师资、专业设置等有关。 (二)要从“双向”上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谈到,不仅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劳动与要与教育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免费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 ”马克思:“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列宁:“无论是脱离生产的教学和教育,或者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三)不要仅仅限于参加体力劳动。 “教育与生产相联系”“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教育与社会相联系。 ”要因地制宜,要把它同劳动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四)要明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的。 必须从学用结合、从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教劳结合的目的和意义。 (五)要明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内容。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如近年来提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劳结合的重要形式。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实际就是手脑并用陶行知:“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是开天僻地的大好佬。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劳结合是解决理论联系实践的主要途径。 学与用相结合。 学以致用,学用一致,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标志。 三、如何理解“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我们要培养的人是“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这里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不同的,是指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育方针的三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句话表明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教育的服务方向,扣紧了新时期的中心任务;第二句话指明了教育培养人的基本途径;第三句话明确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培养目标。 第三章 教育思想与学校管理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含义及其与学校管理的关系一、什么是教育思想。 教育家提出这样那样的教育见解、教育主张,家长对学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采取这样那样的教育方法,是他们教育思想的反映。 近百年来教育史上的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实质上是教育思想的论争。 所谓教育思想:就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者培养人、教育人的指导思想。 二、教育思想的特点:第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思想。 因为教育受政治、经济所制约,不同时代的教育,必然反映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要求。 第二,教育思想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培养人的根本指导思想,如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二是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具体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如某项教育内容、某门学科的规格要求,某种管理工作的规范等。 第三,教育思想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第四,教育思想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有社会性。 三、教育思想与学校管理有什么关系:学校管理的研究范围:(1)管什么管理内容:人员管理管理内容中最重要的是人员管理,管理人员最重要提的是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财务管理、校产管理、工作管理、时间管理、信息管理;(2)怎么管管理手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中最重要的是管理体制(领导体制),这是管理和领导学校的根本制度。 (领导体制)和机构、管理法规、管理原则方法和技术;(3)谁来管监督机制。 以上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这此事要素又受教育思想的支配。 教育思想统帅着学校管理中的诸因素。 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是学校管理者治校的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苏霍姆林欺基:“要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概括,并灵活运用概括出来的结论,这正是对学校实行教育思想的领导的实质所在。 ”“我竭力做到使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 每天清晨上课之前,我跟总务主任交谈10到15分钟,这一天里就不再过问总务问题了。 ”“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人员都全神贯注这些思想。 ”我们既要树立正确的培养人才的根本指导思想,也要树立正确的各项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 最好要看一下《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与《帕夫雷什中学》第二节 正确评价传统教育思想应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什么是传统教育。 西方最早提出这个名词的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他认为,以赫尔巴特(,17761841)的教育理论为依据所形成的课堂教学制度、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叫做“传统教育”或“保守主义的教育”。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主张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主张系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主张根据各科的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实行分科教学;主张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主,强调纪律和教师的权威。 即“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从日本传入我国,风行四十余年。 建国以后,我国又学习苏联的凯洛夫教育。 所以我国的教育既有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还有凯洛夫的教育,还有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教育传统。 所以我国既没有纯粹的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也不存在纯粹的杜威的现代教育。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当前在教学方面陈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表现呢。 (一)只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活动(二)只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三)只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四)只有统一要求,忽视因材施教当前错误的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上。 这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 在现阶段以至相当长的时间里,只要还没有普及大学和高中,就必然要采用择优录取的办法来选拔新生。 就必然存在着竞争。 竞争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 问题是要有多种竞争渠道,让竞争者有选择的余地。 这种情况还和现有的就业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制度有关。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于是,上级文件、社会名流、学生家长一再呼吁“救救孩子”,但“年年喊减轻,岁岁在加重”原因在于:(一)学校领导人缺乏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勇气。 片面追求升学率,贻害无穷,造成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当领导的同样感到头疼。 为什么还要违心地随波逐流, “明知是火坑,偏要往里跳”呢。 因为社会、家长往往以升学率的高低来作为衡量学校办得好坏的标准,学校领导人顶不住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一旦升学率降低甚至“剃了光头”,就感到无脸见人,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二)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我们应该树立哪些正确的教育思想呢。 (一)明确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明确人才的规格要求。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有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括三个方面:实是求事、独立思考、勇于创造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培养拔尖人才。 (四)贯彻“三个面向”除此之外,还应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才能办出学校的特色。 要从各校的实际出发,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根据自己敏锐的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校实行教育思想的领导,其规律就在于,我们必须经常把现在跟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分析,否则就很难工作。 ”“所谓要有预见性,首先就是要善于回顾所走过的道路,找出今天的成绩和缺点所取得和产生的原因。 我愿劝告年轻的校长:你要善于回顾走过的道路,对于已经做过的事情要进行思考;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就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章 学校管理体制(上)学校管理体制包括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等。 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 第一节 我国学校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校务委员会制解放初,大中小学一般实行校务委员会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