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草生产项目资料汇编内容摘要:

保温和增加土壤肥力的双重作用,使苜蓿越冬效果比覆盖土层更好,只是采用地上覆曾物的措施比较费工,大面积种植条件下投入较高。 比起采用地肯覆盖物的方法来,耧播不耱技术是干旱、荒漠地区易于推广、省时、省力的耕作方式。 其做法是在苜蓿播种时用畜力播种机(耧)将苜蓿种子播在土壤中,牧草于播种沟内生长,晚秋刈割时的留槎高度对其越冬性能的影响较弱。 试验结果表明,齐地面( 0 厘米的留槎高度)刈割对苜蓿入冬前的根冠保护不利,致使在冬季寒冷、干燥和冬春湿度变化剧烈时,大量的根冠丧失再生能力,较高的留槎高度有利于保护根冠来年返青,生产上宜在入冬前最后一次刈割保有 7 厘米以上的留槎高度,利于苜蓿的越冬和翌年生长。 播不耱技术适时早播,保证柘黄前 1 个月刈割并留有 7 厘米以上的留槎高度,是干旱、半干旱和荒漠、半芒漠地区苜蓿种植中越冬性能和获得高产、稳产的简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易行而且有效的措施,也是苜蓿产业化生产中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的财力的有效途径。 关于开发“豆科苜蓿草产业”项目的分析报告 苜蓿是我国实施农业粮 经 饲三元结构调整,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首选饲料作物。 苜蓿堪称牧草之王,是世界上栽培最早、面积最广、最重要的豆科牧草。 苜蓿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多种家畜喜食的优质蛋白质饲料。 苜蓿为直根系多年生植物,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 现在全世界种植苜蓿约 5亿亩。 其中美国种植约 亿亩,占世界第一位,年产值近 100 亿美元。 此种意义上讲,没有哪种作物可与苜蓿匹敌。 我国苜蓿种植面积有 2020万亩,并有着 2020年的栽培历史。 苜蓿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一些优良畜种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到 2020 年应新增苜蓿种植 8000 万亩,计达 1 亿亩,也就是说在现有种植面积上增加 4 倍。 我国是蛋白饲料资源短缺的国家,蛋白饲料年缺口 1500 万吨,目前主要是通过降低饲料中蛋白质添加量和进口部分蛋白饲料来解决。 据 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自美国进口大豆粕 400万吨、大豆 200 万吨、鱼粉 100 万吨、肉骨粉 30 万吨。 因此,发展优质豆科草粉完全可成为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的一项新技术产业。 近期,我国苜蓿草粉年需求量 200300万吨。 而我国草粉年产量还不足 20 万吨。 四川省每年需要30 万吨优质草粉,海南省需要 10 万吨,广东省则需要 90万吨。 我国每年草粉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有关专家在分析 21 世纪我国饲料工业面临的问题时认为,饲料原料紧缺将是长期性的结构矛盾。 据预测 2020 年、 2020年和 2020 年我国蛋白 质饲料资源需求分别为 4500万吨、 6000万吨和 7200 万吨。 每年需花费大量外汇进口。 目前我国饲料原料生产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传统大农业结构是典型的粮 经二元结构,饲料生产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尚未得到应有的地位,种植业品种单一,基本是南方产水稻、北方产玉米的格局。 特别是从 80年代以来,由于受比较利益的驱使,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减,致使饲料蛋白资源紧缺的矛盾加剧。 据我国动物营养专家测算,如果我国人均摄入动物蛋白质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总需求蛋白质饲料 6000 万吨,届时短缺 50%,即 3000 万吨,苜蓿将是最理想 的粗蛋白生产作物之一。 根据我国现有家畜饲养总量概算, 21 世纪初对苜蓿产品需求总量将达到 6170 万吨(养牛业3540 万吨、养羊业 1500 万吨、猪禽及水产配合饲料 1130 万吨)。 从国际市场看,全球草粉年进出口额已愈 10 亿美元。 目前,苜蓿的国际市场主要在亚洲,年需求量在 200 万吨左右。 日本年进口 130150 万吨,南韩目前年进口 10 万吨,美国专家预测南韩进口可发展到50 万吨,东南亚国家进口苜蓿也呈增长趋势。 而亚洲市场优质蛋白饲料作物的市场潜力可达 1000 万吨。 苜蓿草产品国际市场售价( FOB)为 200230美元 /吨,优质草粉高达 300 美元 /吨;国内苜蓿产品售价多在 11001400 元 /吨,优质产品达 16001800 元 /吨;我国出口的粗蛋白含量为 15%的草粉,价值 170 美元 /吨,粗蛋白含量 30%以上的草粉 280 美元 /吨,其售价例来与玉米价持平或略高。 实施方案 首先建立小规模的苜蓿种植示范园区,做为推广苜蓿种植产业的试点和样板,同时也是投资联合体进行科研、质检、选种、育种、管理和技术培训的基地;第二步,投资联合体或其它投资体广泛合作,大面积推广种植业和产品加工业,建立草产业 园区,形成我市蛋白饲料作物的主力军;第三步,投资联合体组建销售中心(公司),利用中国中国苜蓿网的技术优势,建立现代化的电子商务营销网络,积极开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以获取最终的经济效益;第四步,随着投资联合体的发展和蛋白饲料作物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及 WTO 对我国饲料业所造成的影响,以此为题材与证券公司密切合作,组建投资基金准备上市创业板块。 效益分析 开发知识密集型草产业是一项有组织的、科学化的系统工程,它不同于传统的、分散型的小农种植形式,它是科研、种植、加工、服务和销售的集中表现,有着极具潜力 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简要分析其具体运作过程中各环节的直接效益概况,仅供参考。 种植效益:充分利用盐碱滩涂和中低产田,种植饲料作物的经济效益将大大高于其种植粮食作物;同时还起到固氮肥田、保护水土、改善环境的作用。 目前我国苜蓿种植每亩鲜草产量为 3000 公斤。 一般来讲,一次播种费用每亩 150 元左右,五年一次换种,其间只需浇水、施肥和简单的中耕管理,费用低于粮食作物的种植。 以目前市场价计算,每公斤鲜草 元,每亩鲜草收入 600 元。 生产加工效益:建设装备一台 93QH300 牧草快速高 温烘干机组的优质草粉厂,需有 3000 亩人工草地、配套厂房及运输卡车,总计固定资产投入约需 140 万元。 3000 亩可产草粉 3000 吨,以目前国内市场草粉收购价 1200 元 /吨,计其收入为 360万元。 鲜草收购成本为 180 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按三年收回计算,计每年 47 万元,每年毛利约 133 万元(工资、税率及其它费用未计)。 服务效益:包括育种、种植技术培训、生产技术培训、设备安装和维护、质量检验服务将采取适当有偿服务方式,以获取一定的服务效益(标准另议)。 销售效益:高效、优质苜蓿草粉国内市场价 格 1400 元 /吨 1600元 /吨,国际市场为 170美元 /吨 280美元 /吨,每吨利润为 200 元 400 元。 以一套机组相适应的生产能力计算,其销售利润约为 60120 万元。 按照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规划,我国农业苜蓿种植面积将达到 1 亿亩,届时我国将有着 1500亿元产值的巨大潜力。 可以预见,发展知识密集型草产业,必将成为推动 21 世纪中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国土环境优化、国民生计兴旺发达的朝阳产业。 大力开发知识密集型草产业 推动中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地迈向 21 世纪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财富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 但是,在看到我国经济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应清楚地认识到,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战略,高投入、低产出,以更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求得经济的增长,尤其是人口政策的失误,造成人口数量庞大,素质低下,与科学技术发展对劳动者数量需求越来越小、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基本趋向之间形成尖锐矛盾。 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今天,人口不断膨胀、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中国经济面临 着重大挑战。 人口问题 现在我国人口已超过 12 亿, 80%为农村人口,每年人口新增长约 1500 万,预计 2020 年将超过 13 亿。 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每年要安置 1000万劳动力就业。 据专家测算,21 世纪我国人口高峰要超过 16 亿,最后稳定在 16 亿左右。 十五六亿人要吃饭,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为此,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了“ 21 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言论。 资源问题 我国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资源在国际上不但不能排在富裕国家之内,而且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国 土面积排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耕地总面积列世界第一,人均 67 位;淡水资源列世界第五位,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 88位,是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我国的森林和草原可覆盖率为 13%和 23%,人均分别为 亩,人均占有水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 亩)和五分之一( 13 亩)。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 43 亿吨的土壤流失量达全球流失总量的 20%。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严重,全国 500 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不到 1%,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 名列世界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水域污染问题突出,全国有七 — 八亿人饮用污染超标的水。 经济发展促进着整个社会文明进步,但工业社会在给人类带来工业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人类需要寻求新的社会发展观,以实现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1992 年 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有 183 个国家和 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我国的李鹏总理等 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到会,可持续发展是会议的中心议题。 会议发表了《关于环境与发 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订了《 21 世纪议程》( Agenda21)。 这是一项将使人类历史发生转折的重要会议。 《 21 世纪议程》中心内容是寻求人类与自然怎样协调相处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方式,目的是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通过改革与地球的有限承受力相适应,使人类社会在 21 世纪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它是一个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付诸实践的全球性计划,是 21 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蓝图 中国苜蓿产业化发展前景 根据中国苜蓿产业化发展现状,可以预测该产业未来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苜蓿产品市场 将逐步扩展,产品深加工前途诱人,高新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种植面积将迅速增加 全国有 60亿亩草地资源,其中降水量在 1000 毫米以上的有 11 亿亩,北方还有许多具备灌溉条件的草原,可建成稳定、优质、高产的豆科牧草基地。 同时,全国还有三分之一的低产田,可以间种或轮种豆科牧草,既可改土肥田提高粮食单产,又可生产豆科草粉。 此外全国还有数亿亩蔬林和林间草地可种植豆科牧草,达到林茂草盛。 一般北方、中部、南部作物区草粉年生产时间分别达 6 个月、8 个月、 10 个月,海南岛有灌溉条件的热带作物区可全年生产。 目前我国苜蓿种 植面积已达 2020 万亩,经过努力到 2020 年可达 1 亿亩。 苜蓿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据悉,全球草粉年进出口额已愈 10 亿美元。 目前,苜蓿的国际市场主要在亚洲,年需求量在 200万吨左右。 日本年进口 130— 150 万吨,南韩目前年进口 10万吨,美国专家预测南韩进口可发展到 50 万吨,东南亚国家进口苜蓿也呈增长趋势。 而亚洲市场优质蛋白饲料作物的市场潜力可达 1000 万吨。 我国是蛋白饲料资源短缺的国家,目前蛋白饲料年缺口约为 1500 万吨,近期苜蓿草粉年需求 200— 300万吨。 而我国草粉年产量还不足 20 万吨。 四川省每年需要 30 万吨优质草粉,海南省需要 10 万吨,广东省则需要 90 万吨。 我国每年草粉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有关专家在分析 21 世纪我国饲料工业年面临的问题时认为,饲料原料紧缺将是长期性的结构矛盾: 其一、蛋白质饲料短缺。 据预测 2020 年、 2020 年和 2020 年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需求分别为 4500 万吨、 6000 万吨和 7200 万吨。 每年需花费大量外汇进口。 其二、饲料及添加剂资源短缺。 其三、添加剂品种少、质量差、数量不足。 其四、饲 料原料生产体系尚建立。 我国传统大农业结构是典型的粮 — 经二元结构,饲料生产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尚未得到应有的地位,种植业品种单一基本是南方产水稻、北方产玉米的格局。 特别是从 80 年代以来,由于受比较利益的驱使,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减,致使饲料蛋白资源紧缺的矛盾加剧。 据我国动物营养专家测算,如果我国人均摄入动物蛋白质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总需求蛋白质饲料 6000 万吨,届时短缺 50%,即 3000 万吨,苜蓿将是最理想的粗蛋白生产作物之一。 根据我国现有家畜饲养总量概算, 21 世纪初对苜蓿产品需求总量将达到 6170 万吨(养牛 业 3540 万吨、养羊业 1500 万吨、猪禽及水产配合饲料 1130 万吨)。 经济效益可观 种植饲料作物的经济效益大大高于粮食作物。 全国目前种植苜蓿每亩鲜草产量达 2500多公斤,在做为“九五”国家攻关项目 苜蓿产业化专题给予技术支持和咨询项目区的 15 个项目区中其草产品平均亩产 700 公斤。 在我国滨海盐碱地及中低产田进行综合丰产栽培技术,亩产干草达 800 公斤以上。 一般来讲,一次播种费用每亩 150元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