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风险管理复习资料内容摘要:
损失的诸多因素看作一条事故链,那么损失预防就是要在损失发生前切断这条链条。 试述损失预防措施的内容。 答:损失抑制措施大体上分两类:一类是事前措施,即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一类是事后措施,即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程度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在损失发生前所采取的损失抑制措施,有时同时也会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如在没有紧急情况下以较慢的速度驾驶救护车,既达到损失抑制的效果,又起到了损失预防的效果。 事前损失抑制措施与事后损失抑制措施有重复的地方,因为事后损失抑制措施实际上是事前损失抑制计划。 这各重复并不影响风险管理的效率或风险分析。 事前损失抑制计划只是一个损失发生前想要达到的良好愿望:即在损失发生后使其损失最小化。 损失抑制本身需要有事前损失控制计划、甚至实际操练那些有可能在紧急情况下要采取的方法或步骤,以做好准备。 计划和执行只是在同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步骤,对损失抑制而言两者缺一不可。 风险隔离包括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方面:分割 amp。 复制。 ( 1)分割风险单位又包括分离和分散: ① .分离是将经济单位面临损失的风险单位分离,而不是将它们集中在都可能遭受同样损失的同一地点。 这种风险分 离的办法,减少的是一次事故可能发生的最大预期损失。 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损失抑制措施。 ② .分散是风险控制的另一种对策。 它通过增加风险单位的数量,将特定的风险在更大的样本空间里进行分散,以此来减少单个风险单位的损失。 分散是增加经济单位控制下的独立风险单位数量,达到减少总体损失的目的。 ( 2)复制:复制风险单位,即再设置一份经济单位所有的资产或设备作为储备,这些复制品只有在原资产或设备被损坏的情况下,方可以使用,平时不得动用。 1试述风险隔离的特点。 答:分割和复制同其他损失抑制措施有明显区别, 以下四点需要注意: 首先,分割和复制不像其他损失抑制措施那样力图减少风险单位本身的损失的严重性,而在于减少总体损失的程度。 其次,分割和复制减少的是一次独立风险事故的损失,但同时增加了风险单位,也就会影响风险事故或损失发生的概率。 复制风险单位一般不会减少损失发生概率。 再次,复制风险单位可以减少平均或预期的年度损失,因为复制风险单位没有提高风险事故或损失发生的概率。 最后,分割风险单位能不能减少平均预期损失,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割风险单位减少损失程度是否比降低风险事故或损失发生概率来得更重要。 第七章 风 险 的 财 务 处 理 非保险型转移的特点(与保险型转移的区别)。 ⑪ . 受让人不同: 非保险型转移:受让人是一般性的商业企业与个人; 10 保险型转移:专业性的保险公司。 ⑫ . 性质不同: 非保险型转移:企业与个人间的商业转移方式; 保险型转移:受让人有意识、有组织、主动积极的保险转移。 ⑬ . 双方契约方式不同: 非保险型转移:一般性的商业合同; 保险型转移:专门的契约保险合同(保单)。 非保险转移的实施方式。 答:( 1)中和:是将损失机会与获利机会平衡的一种方法,以降低双方的风险损失。 通常被用于处理投机风险。 ( 2)免责约定:是指合同的一方通过合同条款,对合同中发生的对他人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责任转移给另一方承担,即通过主要针对其他事项的合同中的条款来实现风险转移。 ( 3)保证书:是指由保证人对被保证人因其行为不忠实或不履行某种明确的义务而导致权利人的损失予以赔偿的一种书面合同。 ( 4)公司化。 非保险型转移的优缺点、用适用条件。 答:( 1)优点:① .适用面广泛,包括各种风险转移;② .具体操作措施灵活多样;③ .转移的直接成本较低;④ .有利于促进全社会控制风险、减少风险。 ( 2)缺点:① .法律和情理的双重限制;② .合同条文理解的差异可能引起一些问题;③ .转让人要承担一定的代价;④ .受让人有时无力承担所转移的损失责任。 ( 3)适用条件:① .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的损失必须能够明确地划分;② .受让人应当有能力并愿意承受适当的财务责任;③ .应用这种方法,对于转让人和受让人双方来说,应该都是有益的。 风险自留的相关内容。 风险自留:又叫风险承担,是指经济单位自己承担由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这是一种重要的财务型风险处理手段。 风险自留的实质在于,当风险事故发生并造成一定的损失之后,经 济单位通过内部资金的融通,来弥补所遭受的损失。 风险自留与风险控制也不同,前者是在风险事故发生后处理其财务损失,而后者则是在风险事故发生前采取措施。 风险自留是处理残余风险的一种技术措施。 在某些情况下,它是唯一可能的风险对策。 任何风险处理手段都有其局限性。 有时,对于某种风险预防不能,回避不得,且又无处可转移,经济单位别无选择, 只有自留风险。 风险自留是处理风险的最普通的方法,它可以是被动的,又可以是主动的,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可以是无计划的,也可以是有计划的。 风险自留的分类。 答:( 1)被动的风险自留:又叫非计划性风险自留。 是指风险管理者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对于风险的存在性和严重性认识不足,没有对风险进行处理,而最终由经济单位自己承担风险损失。 ( 2)主动的风险自留:又叫计划性风险自留。 是指风险管理者在识别和衡量风险的基础上,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处理方式进行比较,权衡利弊,从而决定将风险留置内部,即由经济单位自己承担风险损失的全部或部分。 计划性风险自留的具体措施。 ( 1— 3) 11 ( 1)将损失摊入经营成本: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时,经济单位把意外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这种办法只适合于处理那 些损失概率高但损失程度较小的风险。 优点: ① .风险自留方式在损失前不发生任何费用,直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有现金支付。 ② .损失发生后,风险补偿费用仅限于支付实际损失额。 ③ .风险的代价被列入预算后,自然就被列为经济单位的预算控制对象,因而自动受到预算控制制度的监督。 缺点:有时会加重本期生产经营过程的成本投入,影响当期损益。 经济单位将损失直接摊入经营成本的能力取决于一年当中是否总能保持一个超过其他支出项目的收入余额。 风险管理者在考虑解决风险损失时,无论是将其打入每月的现金预算,还是打入更长时期的预算, 仅仅按各该时期的预期损失额的大小来确定预算是不够的,只有在各该时期的单独损失与总的损失额的可能差异都落在预算限额以内,这样处理风险的方式才是可靠的。 ( 2)建立意外损失基金:又称自保基金或应急基金,是经济单位基于对所面临风险的识别和衡量,并根据其本身的财务能力,预先提取,用以补偿风险事故所致损失的一种基金。 这种办法用于处理那些可能引起较大损失,但这一损失又无法直接摊入经营成本的风险。 优点:① .节省保险费;② .促进企业经营稳定;③ .基金投资可以获利;④ .道德风险减少; ⑤ .理赔迅速。 缺点:① .基金规模的限 制(与保险相比);② .可能发生财务调度困难;③ .风险单位数目有限(筹集资金受限);④ .税法方面的不利(没有避税的功效)。 ( 3)借款用以补偿风险损失:即在风险事故发生后,经济单位通过借贷筹借资金以补偿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适用于不能通过建立意外基金得到补偿的风险损失(概率小,损失高)。 ◇借款渠道: ① .内部借款:一旦损失出现,只能领先内部各种基金,以获得必要的和足够的支付款项。 但这种方法本身也是有风险的:第一,补偿损失所需要的资金额在基金中没有留足;第二,基金额度是够的,但是当前处于不可流动的状态,要将其 用于补偿损失,就得变卖非流动资产,这会引起损失。 ② .特别贷款:损失发生后,由于无法从内部筹措补偿资金,经济单位只好向外部借款筹集补偿资金,以解燃眉之急。 ③ .应急贷款:由于风险事故的突发性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对风险损失进行事先计划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意外损失基金与将损失直接摊入经营成本的区别。 答:( 1)从风险损失产生的背景来看,前者指损失发生之前的措施,而后者仅指损失发生时或者发生以后将损失摊入成本; ( 2)从采取措施的性质而言,前者是对风险损失进行补偿的计划措施,而后者是对损失补偿的实施措 施。 此外,前者往往是在后者无法实施,或者有诸多限制时而进行的预先计划。 建立意外损失基金(自保)与保险的区别。 答:其一,保险是集合众多同类风险单位分担损失的一种风险处理方法,就其性质而言属风险结合与转移技术,但自保则属企业本身单独承担风险的一种技术; 其二,经济单位参加保险,在事故发生时可随时获得补偿,但自保在基金积累形成之前发生事故则无法获得充分的补偿; 其三,经济单位参加保险,在保险责任终止后其已付保险费不能返还,但自保剩余财产仍属企业自己所有。 专业自保公司及其类型。 答:专业自 保公司是由工商企业自己设立的保险公司,旨在对本企业、附属企业以及与其相关的其 12 他企业的风险进行保险或再保险。 ⑪ . 按其业务范围的不同,专业自保公司可以分为:纯粹专业自保公司(对内)、公开市场的专业自保公司(对外)。 ⑫ . 按其投资来源不同,专业自保公司可以分为:单国专业自保公司、多国专业自保公司、公会专业自保公司。 专业自保公司的优缺点。 答:( 1)优点:① .承保弹性增加;② .保险成本降低;③ .租税负担减轻;④ .损失控制加强;⑤ .自保与再保险结合。 ( 2)缺点:① .业务量有限;② .风险品质较差; ③ .组织规模简陋;④ .财务基础脆弱。 1专业自保公司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对国际保险市场产生的影响。 (特点) 答:( 1)老牌的一些保险商和经纪人的保险费和佣金收大大减少; ( 2)迫使保险业发生戏剧性变化,使经纪人变成了保险人; ( 3)不少专业自保公司发展成为正规保险商,对现有的保险商可能构成威胁。 1专业自保公司的产生与发展的相关内容。 企业通过建立意外损失补偿基金来处理自留的风险,可以说,这是专业自保公司产生的前奏。 (专业自保的萌芽) 随着企业实力的壮大,企业所属单位或部门的增多,企业所属单 位或部门收取意外损失分摊费以建立起补偿基金的做法,与商业保险公司收取保险费以建立起保险基金的做法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同时,随着企业风险的增多,企业向保险公司投保所产生的额外负担越来越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建立意外损失补偿基金的做法开始向建立自己的保险公司 —— 专业自保公司这种更高一级的形式发展。 第一批真正的专业自保公司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不列颠组成。 当时的英国石油公司、帝国化工公司和尤尼来佛公司等都为承保它们自己业务范围内的风险在英国开设了保险公司。 专业自保公司的蓬勃发展是从美国开始 的。 第八章 风 险 的 保 险 转 移 保险的概念。 答:首先,保险属于经济范畴,是集合同类风险单位以分摊损失的一种经济制度。 其次,从法学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 是投保人与保险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经过要约和承诺,订立的保险合同。 其三,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风险转移机制。 通过这一机制,众多的经济单位结合在一起,建立保险基金,共同对付不幸事故。 保险这一概念具备的要素。 答:( 1)特定风险事故的存在。 ( 2)补偿损失,安定生活。 (经济补偿,以减少风险损失的程度 ) ( 3)集合众多的风险单位。 ( 4)保费负担,公平合理。 (保费众担,收费、理赔公平) 保险的优缺点。 答:( 1)优点:① .补偿风险损失,保障经济生活安定。 ② .减少不确定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 .为社会提供长期资本来源。 ④ .提供风险管理服务。 13 ( 2)缺点:① .保险经营费用的发生。 (保费经常发生且较高) ② .道德和心理风险的增加。 可保风险及其条件。 (保险的适用对象只有可保风险) 答:可保风险是指保险可以承担的风险,即投保人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转移这种风险。 ◆理想的可保风险需 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a. 风险是纯粹风险而非投机风险; b. 风险事故的发生是意外的,但风险损失本身是可以确定的; c. 风险损失幅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d. 大量独立的同质风险单位存在。 保险购买的程序。 答:( 1)选择保险险种; ( 2)确定保险金额; ( 3)议决投保程度; ( 4)研究保险费率; ( 5)选择保险机构; ( 6)推敲保险条款; 怎样选择保险险种。 答:( 1)首先,风险管理者必须了解经济单。自考风险管理复习资料
相关推荐
】 ( 2) P( B); 【答疑编号: 10010312针对该题提问】 ( 3) P( A+B); 【答疑编号: 10010313针对该题提问】 ( 4) P( AB) 【答疑编号: 10010314针对该题提问】 解:( 1) ( 2) ( 3) ( 4) 由本例看出, P( A+B) =P( A) +P( B) P( AB),本例的结果具有普遍性,下面我们不加证明地介绍下面公式: 特别情形
AS NULL , [discount] [numeric](18, 0) NULL , [airlineNO] [char] (14) COLLAT E Chinese_P RC_CI_AS NULL , [departCity] [nvarchar] (50) COLLATE Chinese_PRC_CI_AS NULL , [arriva lC ity] [nvarchar] (50)
点人员分别签字确认,当月盘点表必须归档 保存,以备下月查实。 四、 对帐 1盘点结束后,及时进行盘点实数与台帐、大帐的核对,只有核对后实现实数与台帐、大帐完全相符,才能说明帐目清晰;如出现不符,就必须对明细资料进行逐一核查,找出差异。 1对问题较少的店铺,盘点当日就必须完成核查;对问题较多的店铺,店长必须安排时间在三日内回到公司与盘点的财务人员进行核查,并把出现的问题如实上报会计。
: (1)招聘地点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最能够产生效率的劳动力市场 (2)招聘的职位 (3)企业的规模 (4)招聘地点本身的工资水平。 第五章 人员招聘渠道 一、名词解释 渠道: 是以协助组织提升招聘效率为目的,建立在组织与应聘者之间的一种信息发布及沟通的途径。 : 是从企业内部提拔那些能够胜任的人员来填补高于其原来级别的职位空缺。 : 是指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企业安排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工作。 :
7 (上三角行列式)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定理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例 1 下三角行列式=主对角线元素的乘积。 例 2 计算行列式 例 3 求 n 阶行列式 小结 的余子式 和代数余子式 的定义。 即。 (列)展开的定理和应用这个定 理将行列式降阶的方法。 行列式的性质及计算 行列式的性质 给定行列式 将它的行列互换所得的新行列式称为 D 的转置行列式,记为 或。 性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