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_夏书章教授_第四版笔记_考研必备剖析内容摘要:

,则专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组织:是自愿组成,为实现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19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等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地人际关系。 行政组织机构 : 指构成行政组织 各要素的派和和排列组合方式。 它包括行政组织各成员、单位、部门和层级间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即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的行政组织职能制,亦可同级机关和每级机关内部各部门间的组合方式。 管理层次:是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这应由工作量来决定。 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数量。 编制 :狭 义的编制是指法定社会组织内人员的数额及职 位的配置;广义的编制是指法定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规格级别、人员数额、人员结构及职位的配置。 编制管理 :就是 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管理。 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个方面。 二、问答 行政组织的含义及其基本要素。 ( 1)含义:行政组织: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 就动态讲,行政组织指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 就静态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行政组织,除政府行政组织外,还包括立法、司法、企业、 20 事 业等部门及社会团体中有行政性职能的机构。 狭义行政组织,则专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2)基本要素: ①组织目标 :是组织赖以建立和生存的前提及基础,也是组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②机构设置 :是行政组织的实体,也是履行行政职能、达成组织目标的载体; ③人员构成 :组织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需要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行政人员素质及其组成结构式行政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 ④权责体系 :直接关系到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运转; ⑤法规制度 :是行政组织依法行政的根本保障; ⑥物质因素 :是行政组织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 行政组织的特性及类型。 ( 1)特性: ①政治性与社会性;②法制性与权威性;③系统性与动态性。 ( 2)类型: ①以上下级的权限关系为标准,可分为 集权制与分权制 ; ②以各组织机构的职权性质和范围来划分,可分为 层级制和职能制 ; ③以组织内部行使最高决策的人数划分,可分为 首长制、委员会制和混合制 ; ④以组织的不同功能和作用来划分,可分为 领导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咨询机构、信息机构、辅助机构、派出机构等。 行政组织与民间组织的区别。 ( 1)行政组织按宪法和法律程 序组建,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行使国家行政权,对其他社会团体有约束力;民间组织没有国家权力的属性,是自愿组成,为实 21 现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 2)民间组织是连结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社会管理中发挥 调节器 、 缓冲器 的作用。 ( 3)行政组织必须发挥民间组织的功能作用,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形成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整体合力。 一方面,要重视对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引导,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持其发展,促进其壮大,赋予其自立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提升其社会自治能力;另一方面,理顺民间组 织的管理体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建设,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使民间组织的管理和日常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一整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运作机制。 行政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 行政组织是法定的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等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地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既无法定地位,也缺乏固定的形式和特定目的,对正式组织的目标达成会发生促进、限制或阻碍作用。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 1)积极功能:调节、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加强组织 内部意见沟通,增强成员内部凝聚力,使组织成员遵从团体文化价值规范,进而增加团结,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改善组织气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2)消极作用:当两种组织利益不一致时,其组织成员为在非正式组织中寻求满足,往往忽视行政组织目标,造成目标冲突,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组织成员沟通频繁,容易传播谣言,对正式组织和成员危害极大。 行政组织结构及其特点。 22 ( 1)行政组织的 纵向结构 :即 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 特点:上级直接领导下级,行政指挥和命令按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传达和贯彻。 优点:事权集中、权责分明、指挥统一、便于控制等;缺点:组织内没有专业化的管理分工,各级行政首长管理过多,责重事繁,容易顾此失彼。 ( 2)行政组织的 横向结构 :即 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的行政组织职能制 ,亦可同级机关和每级机关内部各部门间的组合方式。 特点:各级领导人设有由其直接管理的职能机构,分工精细,能减轻首长的负担,有利于专业化。 缺点:事权分散,容易有扯皮和推诿的现象。 ( 3) 网络型直线职能式结构:行政组织纵向、横向结构的统一 特点:领导者的统一指挥同职能专业部门结合,吸收直接式和 职能式结构的优点,扬弃部分缺点,使其互补、制约,是前两种结构的发展。 我国行政组织结构从框架上看基本合理,形成了纵向统一指挥、横向分工协调、纵横交错的网络型体系。 但也存在一些凾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每级政府的中间层次太多,组织内官多兵少;横向部门分工不合理,一方面机构重叠,另一方面监督部门、参谋咨询及信息反馈部门又相对薄弱。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层次,降低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 政出多门问题。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 1)管理层次是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这应由工作量来决定。 23 ( 2)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数量。 ( 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关系密切。 一般情况下,幅度与层次成反比。 加大幅度,层次就减少;缩小幅度,层次就增多。 因此,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是影响行政机构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两者必须兼顾,做到幅度适当,层次少而精。 层次管理的原则。 ( 1) 层次节制原则, 下层必须服从上层的领导。 通过层次节制,才能使行政 系统迅速运转; ( 2) 只管一个层次原则, 上层只管一个下层,一般不能越过中间层,分层管理,层层负责。 特殊情况时,允许越级请示或指挥,但为防止行政指挥的随意性与片面性,必须有相应的条件和措施作保证。 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 ( 1)古典行政组织理论 ①代表:泰勒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法约尔、古立克的行政管理组织理论;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②特点:从制度规范的角度研究行政组织,提出具有规范性的组织建设原则,但仅侧重于对组织内部静态研究,忽略了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和组织的动态变化及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等。 ( 2)新 古典组织理论 又称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①代表:梅奥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西蒙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②特点: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但局限于人和组织行为的研 24 究,只注重社会科学证实的研究方法,忽视组织结构、法规及环境的作用。 ( 3)现代组织理论 ①代表: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劳伦斯、洛西、伍德沃德的全变组织理论②特点:重视从社会整体联系、环境影响、发展变化等方面研究行政组织,为此项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 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复杂的 行政组织,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有待进一步探索。 柔性组织设计的基础要素。 (巴拉密柔性组织、柔性组织设计的基础要素、双模式组织标志的三种类型压力) ( 1) 柔性:在一个组织内部是指具有参与国际变化,对意外的变化不断地反应,以及适时根据可预测变化的意外结果迅速调整的能力。 ( 2)柔性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万变、全球化浪潮以及竞争加剧的必然产物,本质上承袭了权变理论的思想,指出激发创造力和关心知识是柔性组织设计的基本立足点,要求淘汰传统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用柔性组织更新传统刚性组织模式。 ( 3)柔性组织设计的 基 础要素 : 多极组织;二元系统;面向一线员工;全球化的经营思想;能力型组织和多面手员工;半渗透边界。 ( 4) 双模式组织标志的三种类型压力:集权与分权;稳定与变化;单一性与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 P8486 ( 1)马克思、恩格斯的组织理论①②③④ ( 2)列宁的组织理论①②③④ ( 3)毛泽东、邓小平的组织理论 毛①②③④⑤⑥⑦邓①②③ 25 1编制管理及其具体内容。 ( 1) 编制管理就是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管理。 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 个方面。 ( 2)具体内容:①制订编制方案;②确定各部门的职能范围,进行科学的职能配置;③审批机构与人员;④监督编制执行情况;⑤做好编制统计;⑥制定有关的编制法规。 1 编制管理的意义。 ( 1)编制管理是 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 的重要前提; ( 2)编制管理是 防止官僚主义,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 的重要手段; ( 3)编制管理 有助于节省财政开支。 1编制管理的 原则。 ( 1) 精简原则 ,一是精简机构,减少层次;二是精简人员,合理定编定员; ( 2) 统一原则 ,一是统一领导,严格按统一规定、制度、程序进行;二是统一职能目 标,明确划分职责权限,保证同类行政事务由同一行政机构负责,防止机构重叠,政出多门; ( 3) 编制立法原则。 1编制管理的基本方法。 ( 1) 行政方法 ,指编制管理部门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力,依照组织系统对编制进行直接管理的方法;( 2) 经济方法 ,指按照物质利益原则,运用经济手段,对编制进行调控的方法;( 3) 法律方法 ,指运用法律规范,对机构和人员编制等进行调控管理的方法。 26 第五章 行政领导 一、名词 领导: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组织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统御的行为过程。 行政领导:是指在行政 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拥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力,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的总和。 行政领导的职位: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国家人事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按规范化程序选择或任命行政领导者担任的职务并赋予其相应履行的责任的统一体。 行政领导的职权:由法律规定与职位相当的行政权力。 行政领导者的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行政领导者的权威:是指建立在法律、正当程序或领导者人格魅力基础之上的可以对领导对象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指引效果的影响 力。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相结合的制度。 民主制:是指在国家生活中,人民当家作主,有权以不同的合法方式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重大决策和法律的讨论,参加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及社会事务的管理。 集中制:坚持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现合理集中,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建立全党和全国的正常秩序、实现管理意识统一、行动一致的基本保障。 集体领导:是集体决策、共同负责的制度,即对重大问题,由领导集团全 27 体成员讨论,做出决策和决定,已经决定,必须共同遵守。 1个人分工负责制:是领导集团内成员为执行集体领导意志而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是保证集体领导实现的重要措施。 1行政首长负责制: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的具体形式,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的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 1行政领导方法: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活动中,为实现行政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办法和程序的总和。 1行政领导方式:是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形式。 1行政领导艺术:是领导方 法的个性化、艺术化体现,是领导者在工作中结合普遍经验和个人体会形成的,它属于领导方法中创造性、随机性、权变性较强的部分。 1授权:是上级授予下级一定的权力和职责,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有处理问题的自主权。 主要有授权留责、适度放权、量能放权、逐级授权、授权追踪等方式。 1 领导者素质 :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 内在素质 ,即领导者的生理、心理、文化、思想、政治、道德等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综合而形成的本质性能力,亦即领导能力。 它们是领导者任职的内在根据和条件,统称为领导者素质。 二是指 这些要素和能力的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