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基础复习资料内容摘要:

感受 : 因人: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因时:冬天和夏天的阳光。 因地:沙漠中的水 基数效用论者将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消费者一定时间内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总量) 函数形式: TU = f( Q) 边际效用:某 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增量) 函数形式: 定义 :假定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则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某一特定商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将随着这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也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假设,其代表原因有二: 物品)函数式( Q TU)数据( Q TU MU dd 17 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 生理或心理的原因 消费者生理上或心理上对重复刺激的反映递减了。 消费者进行消费是为了获得某种满足,即获得效用,如果感到增加的消费不能带来满足,就会停止消费。 消费某种物品,刚开始的刺激一定更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的不断反复,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 19 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 A 马歇尔把该规律称为“人类本性的这种平凡而基本的倾向”。 定义 :效用不变,增加某种商品单位的消费量,则会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X 代替Y。 表示 :边际替代率用曲线上点的斜率表示。 每点斜率不同,边际替代率不同。 当增加商品 X 的消费时, X 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Y 的边际效用会增加,所以, X 替代 Y 的边际替代率呈逐渐递减趋势。 ( 1)定义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 2)产生原因 消费者剩余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的不同数量评价不同,因此他们对这种商品的不同数量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也就不同。 在厂商不能对消费者索取差别性价格的条件下,决定市场价格的是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他正是对这一产品评价最低的消费者。 这样,那些非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津贴”,这就产生了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最高 总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总支出之间的差额。 人们对某种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对该物品效用的评价,可称之为 价值。 而他实际支付的是该物品的市场价格。 可把消费者剩余看作上述二者的差额。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非常主观。 无差异曲线 定义: 消费多种商品时,获得的效用是相同的。 特点: ⑴曲线斜率为负值;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⑵同一条曲线上的不同点所代表的总效用是相同的;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总效用;离原点越近所代表的总效用越小;反之,越大;⑶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每一条曲线代表的效用是 不同的;⑷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消费者选择 理性的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原则是在可使用的、有限的预算下,使它们能获得的效用最大化,即挑选使个人的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 选择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1) 它必须位于预算线上或线内; 18 (2) 满足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须是给予消费者商品和服务的最受偏好的组合,使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效用。 消费者均衡 :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 有限的货币收入 分配在 各种商品的购买 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即效用最大化选择。 消费者面对的收入与价格限制了他希望达到的最大效用。 三个假设条件 :消费者的偏好既定;消费者的收入既定;物品的价格既定 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 厂商与生产函数 厂商的定义:为了获得经济利润生产和销售物品或劳务的社会单位。 目标:尽可能地获取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 厂商的组织形式: (1) 单人业主制:一个人拥有一个企业。 (2) 合伙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同意共同分担企业经营责任。 (3) 公司制:企业以创办者和所有者相分离的形式存在。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每个时期各种投入要素的使用量,与利用这些投入所能生产某种商品的最大数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表明了厂商所受到的技术约束。 P= f( L, K, N, E) 式中,各变量分别代表产量、投入的劳动力、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根据要素间的投入比率是否可变,生产函数可分为 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和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 短期内,如果假定只有一种投入要素可变,如劳动,则生产函数变为: P= f ( L ) 生产成本 经济分析中,厂商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隐含成本。 直接成本 :是厂商购买生产投入品的支出。 隐含成本 :是厂商生产中使用而未直接支付报酬的自有资源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用于某一用途的机会成本,为该种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所能获得的价值。 社会成本 :个别厂商的生产所带来的总的资源损耗。 社会成本 生产成本。 总成本 = 对生产投入品的支付总和 (1) 固定成本( FC): 不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成本。 (在产量为零时也须支出的成本)包括:购置机器设备和厂房的成本、某些与产量无关的税收、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金支出等。 (2) 变动成本( VC): 指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部分成本。 包括:原材料成本、一般工人工资支出、水电费等。 (3) 总成本( TC): 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支付的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总和。 TC = FC + VC 19 降低成本的途径 规模经济 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所有投入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变动时,产量变动的状况。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由于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而获得的明显的规模上的好处。 规模收益递增 形成原因: (1)劳动分工的专业化; (2)机器设备的专业化; (3)显著的设备规模效益; (4)瓶颈要素的有效解决(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 (5)管理人才的作用,提高管理的效率; : (1)协调与控制问题:随着规模增加 , 难以发送和接收信息。 (2)规模大的其它缺点: 因层次过多而决策缓慢;缺乏灵活性;企业家技能上的限制。 (3)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或提供两种以上劳务而使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范围经济来源于企业投入要素或技术装备的联合利用,企业联合市场营销、企业无形资产的共享以及生产过程中副产品、联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 (4)范围经济之举例分析 20 银行业也存在范围经济,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允许银行适度混业经营,可以提高银行的收益率和绝对收益水平。 范围经济形成的优势,是银行扩的规模难以办到的。 研究也证明,混业 经营的银行比分业经营的银行更不容易倒闭。 尤其对我国来说,范围经济的存在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动因之一。 在不违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努力扩大中间业务和增加投资业务,寻求银证、银保合作可以形成范围经济的优势,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扩招导致范围经济的原因在于:扩招前,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严重割裂,对师资、图书信息、教室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够充分;扩招后,高校培养层次更为健全,能够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活动中更有效地对学校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和匹配; 学习曲线 (Learning curve)是表示单位产品生产时间与所生产的产品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的一条曲线。 学习曲线有时又称练习曲线( practice curves),人们为了知道学习进程中的现象和进步的快慢的详情,作为以后努力的指针,应用统计图的方法作一条线,把它表示出来。 学习曲线 (the learning curve),也称为经验曲线,是随着产品累计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会以一定的比例下降。 学习曲线是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技能或知识的速率。 学习曲线体现了熟能生巧。 学习带来成本的降低,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因素: (1)随着生产经验的丰富,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速度; (2)降低报废率和更正率; (3)改进了操作程序; (4)因生产经验带来模具设计的改进; (5)价值工程和价值分析的应用。 21 第四章 国民经济核算 中文名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英文名称: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system : 广义上指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方法、指标体系。 世界各国主要采用的核算体系分为两大类:国民核算体系和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狭义上专指国民核算体系,又称国民账户体系,是从国民经济总体出发,按照借贷必相等的原则,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进行综合考察和统一核算的制度。 : (1) 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订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一系列核算概念、定义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平衡表、帐户、矩阵等),形成一套逻辑一致和机构完整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是保证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性、统一性和可比性所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正确理解和使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并进行国际比较所必需的。 (2) 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它是遵循一定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结果,就 是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它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总体数据和分部门数据,系统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使用的经济循环全过程,以及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因而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国际标准是本世纪 50 年代开始形成的,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曾在相当长时期里并存发展。 当今世界上有两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并存 ,即“国民帐户体系”(简称 SNA)和“物质平衡体系”(简称 MPS),前者将国民生产总值( GNP)和国内生产总值( GDP)作为主要指标。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System of Materal Product Balance, MPS)。 它是为适应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的需要,由原苏联首先建立起来的,以后逐渐为东欧各国、古巴、蒙古等国所采用。 它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为主线来核算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核算范围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及邮电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核算方法主要采用平衡法,由一系列平衡表所组成。 近年来独 联体和东欧各国为适应向市场经济过渡,已放弃继续使用这一体系。 国民帐户体系(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 它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首创于英国,继而在经济发达国家推行,现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采用。 它以全面生产的概念为基础,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纳入核算范围,将社会产品分为货物和服务两种形态,完整地反映全社会生产活动成果及其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并注重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的核算。 它运用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建立一系列宏观经济循环帐户和核算表式,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 (1) 比较 MPS 和 SNA 都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它们是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下的产物,因而在核算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异 (2) 范围 22 ①生产范围 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 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 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 给性生产。 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不论是对外提供的货物还是自产自用的货物,而服务的生产,则基本上限于对外提供的部分,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则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 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的自给性服务是指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如清扫、做饭、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等。 ②消费范围 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 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除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之外的所有 服务的生产,从而消费范围也限于包括在上述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 ③资产范围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必须为某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它们而获得经济利益。 根据这个定义,金融资产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固定资产、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产生的资产(如土地、矿藏、森林、水资源资产等),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地行使所有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 资产范围中不包括诸如大气或公海等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权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尚未发现或难以利用的矿藏,即一定时期内,鉴于它们本身的状况和现有 的技术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