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历年试题汇总内容摘要:

险基金的银行利息或投资回报及社会捐赠。 1 对单位、个人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处罚规定。 ( ) 任何单位、个人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追回被挪用的社会保险基金;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入社会保险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的主管人员和其 它 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5 1 简要回答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 ( ) 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 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相结合的制度。 ① 部分积累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的第一根支柱,我国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② 完全积累的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是养老保险的第二根支柱,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 ③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根支柱,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 对于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可以通过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来提高自己在失去劳动能力之后的生活水平。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原则。 ( ) ①自愿参加、多方筹资。 ②以支定收、保障适度。 ③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再推广。 1 简要说明社会保险水平标准适度的具体表现。 ( ) ①既保障公民的基本经济生活水平,又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②既保证社会稳定,又促进经济发展。 ③既有利于社会公平,又有利于提高效率。 ④既提高公民素质,又促进社会进步。 ⑤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险制度的周期平衡,避免出现财务危机,保证社会保险制度的良性运转。 1 简要说明社会 保险水平“不 适度 ”的影响。 ( ) 社会保险水平“不适度”,对国民经济、社会和社会保险按自身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不适度”有两种情况:社会保险水平过低和水平超度。 ( 1) 水平过低反映社会保险程度不足,不能很好地实现社会保险应有的功能,不能保障公民的经济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同时降低了公民的劳动积极性,最终对于社会运转的效率产生不良影响。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保险制度的缺位、残缺或低水平,对总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瓶颈制约,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 2)水平超度是指社会保 险支出增长过快,超过国民经济能承受的水平,从而超过了应有的适度水平。 由于社会保险的刚性增长,社会保险水平超度是较为普遍和容易发生的现象,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的“福利危机”就是典型的例子。 社会保险水平的超度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而且超度的程度越高,这种影响也越大。 具体表现在: ①社会保险支出增长过快,加上人口老龄化总体趋势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往往导致社会保险的财务危机,危及社会保险制度的生存和发展。 ②社会保险支付危机必然带来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增加,影响政府的信誉,并最终转嫁给下一代人承担。 ③ 社会保险水平超度引起雇主缴纳社会保险税费增加,这些增加的人工成本在不能完全转嫁给消费者承担的情况下,必然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④社会保险水平超度不利于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 过高的社会保险福利水平会造成部分人自愿失业或提前退休,坐享社会保险待遇,即所谓的“养懒人”,这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也损害了社会公平。 1 简要回答目前国际上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 ( ) 目前国际上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多种多样,这些方式各有利弊。 ① 按项目付费方式。 它属于“后付费”类型。 这一支付方式的特点是医院收入与提供的服务项目数直接相关,这样容易刺激需求,供方会增加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或服务量以此从保险机构获得更多的费用偿付,由于保险机构作为服务的局外人(第三方),只能事后对医院上报的服务项目和收费 6 账单进行审查,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显得“软弱无力”。 ② 按服务单元付费方式。 特点:医院或医生的收入与提供服务的次数直接有关。 它容易刺激医生通过增加服务次数(如分解门诊次数,分解住院单元)提供过量服务,获取多偿付费用。 ③ 按人头付费方式。 其特点是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服务对象人数,预先承包给约定医 疗单位医疗费用。 在此期间,医院或医生能够自觉开展健康教育、体检等活动,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病率,从而减少医疗费用开支。 ④ 按病种付费方式。 这种方式通过统一的疾病分类定额偿付标准的制定,达到医疗资源利用标准化。 它的费用制约力度较强,在客观上促进医院注意节约,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⑤ 总额预算付费方式。 政府或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方协商,确定供方一年的年度总预算,相当于为供方设立了一个封顶线。 这种支付方式将医疗消费和费用的控制主动权交给了服务提供方,医疗保险管理得以简化,成本得以下降。 1 简述社会保险基金 投资运营的可能性。 ( ) ①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决定了其投资运营的可能性。 社会保险基金的最终用途是用于劳动者因生、老、病、残、失业等所致的收入损失和人身损害的专项补偿和给付。 这些收入损失风险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并存的特点,因此决定了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备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社会保险基金在不断的提存和赔付运动的过程中,总会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处于暂时闲置不用的状态,这就产生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付在时间上的差异性。 社会保险基金在时间上的这种差异性,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 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②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决定了其投资运营的可能性。 社会保险筹资模式,可划分为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和部分积累模式。 在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各国建立的是现收现付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各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险模式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 各国纷纷进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完全积累和部分积累的模式更多地被采用,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各国的社会保险基金都有了一定的规模,为其投资运营奠定了资金基础。 简单说明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必要性。 ( ) ①从基金筹集模式看。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可划分为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和部分积累模式。 不同基金筹资模式的资金存续期不同,因此对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也不同:以现收现付模式筹集基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留积累,基金的存续期短,因而几乎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对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也就不高;以完全积累模式筹集的基金存续期比较长,而且在制度实施初期,积累基金数量比较大,因而这种模式筹集的基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大,如果不能保证积累基金在若干年后保值,就难以达到在预测期内不调整保险费率的预定目的,所以完全 积累模式筹集基金必须保证积累基金的保值增值;部分积累模式筹集基金也存在一定的保值增值问题。 可见,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是积累式基金筹集方式的客观要求。 ②从人口老龄化看。 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保险基金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被社会所赡养的人数增加;另一方面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期限延长。 此外,养老金、老人医疗、老人福利等支出都将大大增加,无疑更加重了社会基金的压力,缓解的主要途径就是大力促进社会保障基金的尽快增值。 ③从通货膨胀看。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高的经济增长率伴随着高的通 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货膨正将造成基金本身的贬值,由于通货膨胀,社会保险基金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其实际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会导致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 ④从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