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种植与沼气利用生态循环产业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第四章 项目区农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 比较优势分 代料栽培技术具有原料来源广泛生产周期短,产量高,收益大等优点,成为目前香菇栽培的主要方向。 自上海栽 培成功并大面积推广木屑栽培法以来,为发展香菇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代料栽培得以迅速发展。 所谓代料栽培,就是利用各种农林业副产物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辅助材料,制成培养基,来代替传统的栽培材料(原木、段木)生产各种食用菌。 针对桂林村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发展代料栽培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自然资源丰富:香菇代料栽培广开了培养料来源,综合利用农林产品的下脚料,不能直接食用、经济价值极低的纤维性材料变成经济价值高的食用菌,节省了木材,充分利用了生物资源,变废为宝。 桂林村一直以种玉米为主,丰富的玉米 芯、玉米秸秆为代料香菇的生产提供了基础,而且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其中村集体林约 6000 亩,村民自留山约 4000 亩,山上树木种类繁多,木材储藏量大,仅自留山上的木材资源足以满足代料栽培的木屑需求。 与此同时,丰富的玉米秸杆和人畜粪便为沼气的发酵提供了原料。 劳动力资源:目前桂林村交通尚不便,大量的劳动力还留在村中,其中青壮年劳动力约 947 人,占该村人口的 89%左右。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香菇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市场资源:香菇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具有全球金牌优势的农产品,中国人尤其喜欢食用香菇,无论做菜、 香料,都受到特别欢迎。 桂林村地处秦岭鹰嘴石保护区,毗邻木王国家森林公园,自今年 4 月26 号森林公园开园以来接待游客达 2 万人次,旅客们将当地的土特产作为纪念品已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当地旅游业的逐步发展也为香菇的销售开辟了一条途径。 基础设施资源:桂林村毗邻 108 国道,现有通往西安、商洛、宁陕及镇安四条路,政府正在大力投资修建此四条路,两年后将全部铺成柏油路,另外,全村电网覆盖面为 100%,电话覆盖面 85%以上,完善的供电、交通、通讯设施为香菇的对外销售提供了保障。 雄厚的技术力量:本项目得到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相关专业教授、专家和镇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大力支持,技术上得到了根本的保证。 优越的政策基础:本项目的开展恰逢国家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最佳时期,国家、省、市政府给予政策优惠和大力扶持。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具备优越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同时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的大力支持。 生物学优势: 香菇具有易烘干、耐贮藏、耐运输的特点。 已成我国广大山区和发展较滞后地区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农副产品都存在风险,但香菇既可鲜销,也可烘干,且烘干后香味特浓,遇销 售困难,可在一般冷库贮藏 1 年以上不变质,这便较之一般果、菜、苗木、花卉遇到市场滞销时,更有缓冲余地。 环保优势:沼气的利用在极大程度上节约了木材,利用了生活中的废弃物,而且投资少、见效快、规模小、灵活性大。 气候温和,适宜广泛推广。 桂林村位于秦岭南坡,年平均气温 17,最低月平均气温在 9℃以上,全村气候温和,具有沼气发酵较为适宜的气候优势,沼气池年使用时间可达 8— 10 个月,适宜广泛推广。 二、 制约因素分析 1.从业人员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受教育人口仅占全村人口总数的 46%。 农民们均未受过专门的农业技术培训,香菇栽培技术更是缺乏 ,一般仅靠传统经验所以香菇种植产量低,质量不高,并且形成不了规模,没有一支永不走的技术队伍,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管理体系,不利于把握种植代料香菇及建池质量关。 2.经营者的市场意识薄弱。 农民市场意识比较差,不能有效的利用市场,更不去进行有效的市场推销,他们只能依靠外来的香菇收购商将香菇销售出去,而香菇收购商大程度的压低价格使得农民收入甚微。 三、 结论 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完善的供电、交通 、通讯设施,雄厚的技术力量支持,广阔的市场及香菇、沼气的节能环保特点为本项目的实施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而从业人员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市场意识薄弱这两个制约因素均可通过相应的培训来解决。 本项目的开展对保护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第五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总抓手,以村镇规划、“三清四改” (清垃圾 、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改灶 )和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以村镇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新的载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实事求是、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量力而行、依靠群众、整体推进,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穿赣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二、 基本原则 保护当地生态原则 ( 1)、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必须按照“三个代表 ”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 2)、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 在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 3)、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农村污染防治与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