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加强我省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和内容摘要:

学 研相结合的道路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利用机制和体制的创新, 积极 整合省内外 的 科技 资源 ,攻克主要行业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增强了各区域特色经济的竞争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已成为我省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2) 产学研相结合的对象分布上以高校居多,省外的合作单位略多于省内的; 3) 企业在产学研相结合方面的主动性逐渐增强,主体地位突出。 3) 产学研相结合以市场需求引导为主,合作各方更注重互补型合作; 4) 产学研相结合已达到一定 的深度,合作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5) 产学研相结合中遭遇的风险以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为主; 7)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工作积极努力且成效显著。 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企业反映了在产学研相结合方面许多面临的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 1) 产学研相结合的内在需求不明显; 2) 产学研相结合中,信息不对称; 3) 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推力(激励机制)太小; 4) 产学研相结合中,合作各方间存在着明显的目标不一致; 5) 产学研相结合中,利益分配不尽完善; 6) 产学研相结合中,各合作主体间欠缺信用; 7) 产学研相结合中,成果转化的“二次创新”不够; 8) 产学研相结合中,融资渠道不畅; 9) 产学研相结合的领导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从浙江省产学研相结合的基本情况分析中,可以发现:在我省产学研相结合中存在着许多实际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前准备、合作项目开展及后期评价三个阶段上。 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是企业或大专院校很难独自解决的,同时又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及提高社会化组织水平,不 9 失为解决我省产学研相结合中所呈现的这些不利因素的一个有效 途径。 五、浙江省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研究 浙江省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研究浙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动力-障碍机制,增加各方合作创新的动力,减少合作创新的障碍,激发产、学、研相结合的积极性。 ( 2)研究如何在本省的官、产、学、研之间,建立一个运行机制,促使官产学研各方良性互动,保证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效。 ( 3)研究产学研相结合过程中的学习机制,促进合作过程中的知识创造、转移和扩散,使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障碍机制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并 结合走访企业了解的情况,浙江省产学研相结合存在的动力因素和障碍因素分析如下。 1) 动力因素分析 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动力因素分析。 促使浙江省企业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动力因素分别为:“发展需要”高居动力因素之首,占 %;“生存压力”、“培养人才”、“科技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是除发展需要以外的三个最重要的动力因素,选择他们的企业数几乎相等,在 30%左右;“已有合作关系”占 %,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提高知名度 (占 % )、政府政策 (占 % )及其他因素所占比例相当小。 从中可以看出浙江省企业界对科技进步的重 视,也体现了科技进步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培养人才”比例之高,说明产学研相结合表现为一个学习的过程,尤其对于企业而言。 企业在产学研相结合中取得的人才培养的良好效果,加强了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动力。 政府的政策仅占 %,说明我省政策激励对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作用不很理想,从长远来说这也符合产学研相结合发展的总趋势。 因为产学研相结合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是辅助的、外生的、资助性质的手段和措施。 但这并不等于说产学研相结合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不需要政府在产学研相结合中发挥作用,或认为政府不能 发挥什么作用。 在调研过程中,许多企业不清楚政府是否有相关的激励,并且都希望政府有更多的激励政策出台。 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相结合的动力因素分析。 促使浙江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动力因素分别为:发展需要占 100%,生存压力占 %,已有合作关系占 %,培养人才占 %,提高知名度占 %,政府的政策占 %,其他占 %。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各个动力因素的重要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两者而言,还是有较大差别的。 与企业相比较,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需要”的动机更 10 强,说明了与产业界的密切 合作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调查中显示,科研院所的生存压力要远远大于企业和高校 ,表明科研单位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生存压力变得更为重要,从而使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开始面向市场,寻求与企业的合作。 高校的生存压力最小,反映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高校主动与企业合作的动力较小。 就培养人才的动力因素而言,高校的比重最高,而科研单位最低。 培养人才是促使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动力,这主要是因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师生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外,已有合作关系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是合作的动力因素之 一。 这是因为,合作是互动行为,是个相互了解和相互磨合的过程,已有的合作关系往往成为再次合作的重要动力因素。 2) 障碍因素分析 产学研相结合的障碍既有来自于合作各方本身的障碍,又有来自于合作过程的障碍。 由于存在合作障碍,产学研相结合受到抑制。 障碍过大时,产学研各方会因克服障碍不经济而放弃合作。 产学研相结合的障碍因素可归纳为利益因素、技术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人际因素和其他因素。 从排序看,企业认为前三位的障碍因素是:技术不成熟、决策管理协调不够、权益分配不当,其中技术不成熟是最主要的,比重高达 %,远高于其他因 素;学研单位认为前三位的障碍因素是:权益分配不当、技术不够成熟、决策管理不协调。 尽管二者认为前三位的障碍因素相同,但各因素所占的比重与位次是有大的差别的。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认为影响其产学研相结合的最大因素是权益分配不当,占 %,比重远高于其他因素。 尽管有部分企业( %)认为学研单位要价过高,权益分配不合理,但学研单位普遍感到权益分配不合理,不能不引起关注和重视。 从企业来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不成熟是阻碍我省企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最大障碍。 但是产学研相结合是各方优势互补,企业不应 指望研究单位完成创新的所有阶段。 产学研相结合多数实例表明,企业只是发现了潜在的市场需求,或技术供给方只进行了初步的 Ramp。 D 活动,在此情况下,创新活动中的许多关键问题尚未解决,因此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转化能力是产学研相结合非常重要的条件。 应该说企业具备 “二次创新”的能力和相应的人才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合作创新尤为重要。 浙江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普遍较低,承担技术转化失败风险的能力不强。 然而,正是企业缺乏技术能力又给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带来很大障碍。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缺乏管理合作的能力是产 学研相结合的主要障碍。 产学研相结合是不同类主体复合的组织,三者差异悬殊。 具体表现为:对合作 11 目标的认同不一(观念);研究方与企业方人员不能有效配合(人际关系);信息交流的限制;激励与监督不到位等等。 因此,产学研相结合内部组织不适应创新活动的规律,缺乏管理合作的能力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主要障碍。 从上面分析可知,加强我省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关键在于增强合作动力的同时,减少合作的障碍。 一方面,完善市场竞争的制度环境,加强政府在产学研相结合上的作用,这是增加产学研各方合作动力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减少产学研相结合的障 碍,需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解决运行中的障碍,保证各方应得的利益。 还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机制,促使产学研各方之间知识流通( knowledge flow) 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 只有建立良好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才能保持产学研相结合各方合作的积极性,减少合作的障碍,达到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效。 运行机制包括:( 1)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及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政府主导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2)确保中小民营企业作为技术需求者,能够便利化经济化地利用省内外 的科技资源,提升浙江中小企业技术竞争力的自主结合型的产学研运行机制。 1)政府主导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政府主导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应包括八项内容: ( 1)明确创新计划的定位与任务。 我省的产学研相结合计划,应从目前浙江的科技资源的现实情况出发,集中有限的人力和财力,对浙江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前瞻性和区域特色产业中的关键性、共性技术进行研发。 创新计划的创新内容、创新目标、创新时间和创新合作方式都由计划管理机构提出,参与合作的单位由计划管理机构筛选; ( 2)构建创新计划的组织机构。 可借鉴先 进国家和其他实施得比较好的兄弟省市的做法进行组建,比如产学研相结合发展委员会等。 产学研相结合的管理组织应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政府机构的代表共同组成; (3)建立合理的立项程序。 开发项目的提出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一是发展委员会在对市场潜在需求、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竞争对手情况和自身优势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征求企业界意见后提出;二是发展委员会提出工作计划后,再对外征求或招标(开发项目)研究计划书,由有兴趣的(产学研相结合)计划团队提出开发项目研究计划。 开发项目提出后,经过评审甄选后,再由行政管理委员会与参与 单位协商合约内容; 12 ( 4)选择适当的合作组织模式。 我们的调查显示,影响浙江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些障碍因素也与不恰当的合作组织模式有关。 合作组织模式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因此,组建合作组织时应当根据合作的内容、合作各方的特点和具体的环境特点等来选择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合作; ( 5)加强项目管理。 研发项目管理的重点在于:研发经费的来源与运用;规范研究成果的归属与分享;监督控制项目的运作。 ( 6)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政府主导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措施,可分为对参与单位的激励和对科技人员的激励。 对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可 借鉴国外“配合款”的做法; ( 7)形成信息、人才、技术、成果相互交流的良性循环。 产、学、研都是知识积累的点,如何将这些点联接起来,成为一个知识环 (Knowledge link)十分的重要。 创造这种交流机制,不仅要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各联合体之间、联合体与其他部门之间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要培育功能齐全、专业素质高的社会化组织体系,形成创新的网络体系; ( 8)建立技术转移机制。 建立技术转移机制,使创新计划的研发成果不失时机地向产业转移,以形成“ 出成果、出人才、出产业 ”的良好氛围,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培育专业技术转移人才,并加强技术转移意识,建立资料库,强化资料分析及分享。 其次,建立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技术转移机制。 2)自主结合型的产学研相结合运行机制 政府主导型的创新计划限于人力与经费定位于特定领域的高新技术竞争前研发,参加的企业也极为有限。 当前,浙江产学研相结合以民间自发为特征,这种形式的合作仍将是广大中小企业提高技术能力、实现创新目标最为重要的途径: ( 1)明确产学研相结合中的合作目标。 包括:①明确各自优势、劣势,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②统一各方的研发理念,确定共同认可的技 术平台、基础技术标准和研究进程,便于联合体的组织、协调、沟通、交流,使创新时间、创新成果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③商定合作创新成果的评审标准;④设计合作创新过程,对投入分配、组织结构和产出分配进行明确界定。 ( 2)选择产学研相结合中的合作组织模式。 相对于政府主导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计划来说,产学研自主结合型的组织形式会更多,也更为灵活。 产学研自主结合型的组织模式,除同政府主导型的创新计划的组织模式一样受特定技术领域、创新内容、创新时间、交易成本的影响外,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以及企业领导人的特质等企业特性的影响 更大。 13 ( 3)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中的合作过程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①根据合作目标,签订形式规范、内容完整、双方互利的合法的合作协议;②检查、监督合作协议规定的双方资源投入情况;③对合作的主要问题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校正;④管理合作过程中的技术学习和交流;⑤管理技术成果评审;⑥管理技术成果转移。 ( 4)规范产学研相结合中的权益分配。 权益分配是产学研相结合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