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课堂纪律管理小学教育毕业论文内容摘要:

说到做到,不要说 了处罚学生后来又不处罚,千万不能手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是非常权威的。 真诚对待学生 对学生要诚实守信,真诚对待学生,对学生要守信用,说到做到,比 如 承诺过要奖励学生就一定要奖励学生,说过玩游戏就要玩游戏,说过作业什么时候发就什么时候发,说要家访就要家访,如果遇到意外做不到要向学生解释,这样就可以赢得学生的信誉。 (二)制定班规,明确课堂常规。 俗话说无规不成方圆,没有班规的班级只能是乱哄哄的班级,纪律就会很差。 学期初,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制定切合本班实际的《课堂公约》,让学生自我约束有方向, 自我管理有章可循。 例如在佛山一小,预备铃响后,必须迅 速、安静地进教室入座,做好思想上和学习用具上的准备,同时班长上到讲台带着全班同学背 课本上的定律、公式和例题等,背了一会儿后班长就叫全班同学趴下面向左边,等全班同学都安静了老师就叫:“上课。 ”,班长就叫“起立。 ”,然后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敬礼,待老师还礼毕才能坐下。 这样一开始就会很安静,教师有很好的气氛上课,背书不仅可以复习和巩固知识,还会有紧迫感,促使没有准备好的学生赶快准备好,提醒说话的学生要上课了跟着背书。 叫学生趴下可以起到静心养神的作用,这样 学生一下子 就静下来,把课间玩闹的心收起。 还有很多规定可以保持 良好 纪律 ,如规定如果学生迟到了,须在教室门口立正报告,待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入座;有什么事情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要举手,上厕所要举手请示,收发作业只可以组长收发,不能打断同学和老师的发言等等。 (三)合理奖惩,树立课堂新风。 奖励是维持课堂纪律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因此要多鼓励多表扬。 如口头赞扬,在低年级经常听到教师表扬学生:“表扬某某同学”“某某同学做得最好”“你真棒”“啊,非常聪明”等等,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或增加积分。 当学 生听到老师表扬自己了,心里就会很高兴,表现就会更好了,而其他学生看见别人受到表扬也会激发其积极性,跟着就会向好的同学学习。 又如物质奖励,奖一朵小红花,或者在表现好的学生贴上一些贴纸,很有效果的,大家你追我赶,希望成为榜样,这样上课也 就 和谐了。 另外还可以通过语言鼓励维持课堂秩序,比如在弼塘小学,低年级老师经常会用一些口号维持课堂纪律,上课时老师看学生有点乱了就会大喊“请做好。 ”,学生就接着喊:“我坐好。 ”,老师接着喊:“小嘴巴”,学生就接着喊:“不说话。 ”,或者老师喊:“小眼睛。 ”学生接着喊:“看黑板。 ”, 还有“请做好。 我坐好。 腰挺直。 端正好。 ”等等,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实施, 立竿见影很有用的,喊了一遍效果不是很好可以喊第二遍,一直喊到几乎每个学生都坐好为止。 适当的惩罚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不过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合理实施惩罚。 惩罚通常被看作是独裁教师武断地使用权力。 有时,孩子们根本就不把惩罚和不当行为联系在一起。 不相干的惩罚起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因为那样并没有告诉他们不适当的行为所引起的令人不快的后果,而是让他们确保下次不要被逮住了。 所以,不论何时,惩罚措施都要在逻辑上与不当行为相关。 比如,如果学生在手工制作课 后把教室弄得很脏,一个合理的惩罚就是让他们打扫干净;如果一个学生忘带了课本而不能做作业,他就要在休息时间向别人借书来完成作业;如果一个学生在玩游戏或做实验或在体育课时老是搞乱的话,就取消其参加活动的资格。 另 外,私下里平静地、悄悄地实施惩罚是个好办法, 学生们在同伴面前时是很要面子的,当众责罚可能会让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作为例子警告其他人,但这样也会激起怨恨和尴尬。 比如课后可以把课堂上一些违纪的学生叫到办公室或走廊里 ,你的声音越温柔,站得离学生越近,效果就越显著。 然后,实施惩罚之后,回到学生的身边,重新建立一种 积极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有时,教师因为一两个学生的不当行为而对全班实施惩罚,希望其他学生会因此而恼怒,这样就会对行为不当的学生施加压力。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公平的,会破坏我们努力建设的有爱心的团体,而且还会让学生认为“反正都要受到惩罚,根本不值得好好表现”。 (四)加强沟通,情理兼顾,端正课堂秩序。 沟通是教育学生、端正课堂纪律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都是小孩子,自制力差不够成熟,很多情况都身不由己,我们不应该有过多的指责,要通过沟通观察从中找出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小学生都很单纯懂事,很容易感化的。 应注意多向性的沟 通交流,形成合力教育力量,促使课堂纪律端正。 一是与课堂纪律差的学生沟通。 一个班总有课堂纪律差的学生,先从课堂纪律最差的学生抓起,以点带面,可以促进全班纪律转好。 学生纪律差原因很多,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基础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不理解纪律要求,上课听不懂或吃不饱,师生关系不好,自制力差,都可能产生一时或长期的不遵守纪律。 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深入了解,找到主因,对症下药,灵活运用谈话、家访等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