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革措施内容摘要:

作人员的工资都源于政府。 对每个社区每年拨多少经 费 ,政府享有充分的裁量权 ,因而社区的建设状况一般取决于政府的经费投入程度。 对社区而言 ,争取更多的政府经费资助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而社区工作人员则需要获得相应的报酬来生活 ,因此 ,社区对政府有极大的依赖性。 在用人方面 ,社区的自主权也是有限的 ,政府一般掌握着用人权 ,以保证其各项政策方针得以在社区顺利实行。 在社区建设中 ,一些城市在 20 世纪末开始进行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的尝试 ,一定意义上改变了社区居委会的人员构成 ,向自治的方向迈出可喜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0 年 2 月的一步 ,但是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 尚处于推广阶段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异大。 示范城市虽然遍布 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但仍有一半以上的省份不见踪影 [3]。 (二)社区的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 旧经济体制下 ,城市基层社区的组织构架由相互联系的区、街、居三级组织构成 其中区政府是我国城市的基层政权机关 ,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居民委员会是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这种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的组织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建设的一大创举。 然而 ,这种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不科学性。 一是街、居组织机构过多而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在市、区、街 道三级管理层次上 ,机构设置与权限呈“倒金字塔”型 ,“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 一个街道办事处设立的各种委员会、领导小组及类似的临时机构可达 30 多个 ,一个办事处主任可兼 20 多个职务 ,一个科要应付 20多个职能部门 ,这就大大降低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效率 ,使街道辖区内的不少单位对街道办事处布置的社区性工作推脱、敷衍 ,相当一部分居民群众明显轻视街道、居委会组织。 二是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发育不足。 在我国城市基层 6 社区除了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以外 ,其他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不仅数量有限 ,而且缺乏独立性。 比如 ,在许多居民小 区 ,像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协会等组织的主要工作 ,大多由居委会干部兼任。 即使是居民委会员这样的自治组织 ,也往往成为街道办事处的“腿”。 (三)社区管理制度不规范 良好的社区要发挥合力功能 ,必须有一系列的规范、制度、秩序和管理。 既要确定组织及其成员相互交往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又要规范对越轨者宽容的限度。 传统社区管理制度的缺陷在于 :一是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 ,对自身行政服务和管理的范围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 ,造成无权管理或越权管理。 二是社区内的市、区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分别受各自条条的领 导 ,按条条的指令行事 ,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依据 ,往往造成社区事务相互推诿扯皮。 三是社区内的社会团体等组织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 ,让社区成员来共同遵守。 对于社区行为越轨者 ,社区组织也缺乏行政上或法律上适当而有效的惩罚。 四是社区管理运行尚未形成条块结合的监督机制 ,有关专业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 ,对它们的工作质量和一些不正之风难以进行监督和制约。 (四)不同利益群体的分化和权利意识的增长与意见表达机制之间的不协调 市场化催生了私营企业主、白领等以职业分化为特点的新型阶层,有着共同利益的群体也在不断地产生和分化,中国社会从原来的 “ 国家 —— 个人 ” 的二元刚性结构向“ 国家 —— 社会 —— 个人 ” 的弹性结构转变。 新兴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正逐渐形成阶层和群体意识,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在商品房社区,业主与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的摩擦时有发生,业主维权事件屡见不鲜;在老工业社区,下岗失业职工的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是突出问题;在城市边缘地带,市政建设和经济开发影响和改变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近年来, 由于拆迁、征地引发的激烈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外来工聚居社区,外来工群体与本地居民、与城市管理部门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矛盾冲突。 长期以来我国从意识形态和资源分配两个方面对社会实行 “ 强控制 ” ,传统意见表达途径的特点是制度化的正式渠道少、形式单一,并且大多是建立在体制内,也就是说体制内的正式职工才有机会进行利益表达,民间社会缺乏对矛盾 冲突进行疏导的制度安排。 由于缺乏制度化、正规化的机制,居民在利益表达上更倾向于采取激烈的情感与情绪的宣泄等非理性的方式,而权力和管理部门 “ 封 ” 和“ 堵 ” 的方法只能 使矛盾和冲突升级。 我国政府已经加快了针对这一问题的法制和制度建设,例如,相继出台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