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学年论文内容摘要:

在校生也不多。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进入了我国旅游教育第二轮发展高潮,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增加了更多的学生上学的几率,同时也使许多专业吸纳了更多的学生,旅游专业就是其中一个。 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旅游管理划分为一级学科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的一个专业,工商管理第一次正式出现于专业目录。 1998年教育部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管理学和经济学分离,增设了管理学一级学科,同年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旅游管理属于一级学科管理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的一个专业,基本形成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的旅游专业体系。 2020年至今,是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高潮,这一时期我国高校旅游得到更大的突破,初步建立起一个以旅游高等院校、中等旅游专业学校、旅游职业高中为主,旅游培训为辅,正规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及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多层、多门类、全国性的旅游教育体系。 2020年,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为全国的旅游教育机构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 借鉴经验、学术研究、整合资源、共谋发展的服务平台。 到 2020年底,我国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共有 770所。 ① 正文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我国将旅游业已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其教学改革一定要适应 21 世纪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国际国内旅游业的竞争日益加剧,竞争 ① 摘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 的焦点将集中于旅游人才的争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于一身、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国内旅游管理专业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1998年 7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规定从1999 年起 ,高等学校的计划、招生、教育统计等工作将按新的专业目录执行。 这就要求各高校、各专业必须根据 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调整专业设置、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 努力创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 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依托原有的中文、外语、地理、经济等传统学科,教学内容差别较大。 因此,构建既符合当代要求的旅游人才培养需要又符合新的 专业目录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 结合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而设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新型课程体系以新型的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课程为主体、辅之以旅游相关课程和实践课程,使两者能相互补充、形成最佳的课程结构整体模式。 表 [1] 表 1充分反映了主干必修课与选修课、实践课在课程结构中的课时比重:其中,新的教学计划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选课的比重约为 ::1,而旧的教学计划三者之比为 ::,说明新的教学计划大大加强了选修课的比重,适当降低了必修课的比重 , 但仍坚持了主干必修课是高校课程建设的主导形式 , 因为基础课的地位没有动摇 ,专业必修与限定选修课新旧计划分别占总课时的 %和 %,新教学计划较旧教学计划学时比重增加 % 说明基础课得到了加强。 实践课占学生在校总周 202 周的比重由原教学计划的 %提高 11% , 增加了 , 饭店企业实习、旅游资源野外调查与规划、毕业论文实践 , 课堂模拟实践 , 这些实践课新的教学计划课时比重均比旧教学计划课时比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