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组织行为学与案例管理内容摘要:

1. 理论部分的讲授 该课程的理论讲授主要集中在“导论” ,每章 (节 )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 ,讲授时应特别注意条理清晰 ,突出重点 ,力求精练。 若有些概念特别抽象 ,如“强化”一词 ,可留在以后的相关案例中做进一步阐述。 当然也并非所有疑难问题都留给案例解决。 如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中关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可以在讲授理论时 ,举三个相互联系的小例子 ,加以集中讲解。 在理论讲授中 ,还 应注意学时分配 ,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并提出问题 ,以便在以后章与章之间的相关案例中 ,加以集中解答。 (1)案例的选取 案例是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 ,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 ,在对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际调查之后所作的客观书面描述。 采用其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所用到的案例 ,一方面取自周围的实际生活 ,一方面摘自书刊报道。 一个好的案例尤如一位好老师 ,作用重大。 案例选择恰当与否 ,常关系到整个案例教学的成败。 因此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时 ,十分慎重 ,力求优选。 我们在案例选择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的性。 目的性是案例的灵魂 ,也是案例描述区别于非案例性描述的根本标志。 根据所讲理论的具体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 ,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系统性。 在选择案例时从本学科的整体来把握归纳 ,做到理论与案例相配套 ,案例与案例相关联。 三是可操作性。 案例教学采用书面材料 (案例集 )、幻灯投影 (多媒体 )等多种形式 ,能使学生既从中学到了知识 ,启发了思维 ,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易为学生所接受。 组织行为学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十分有限 ,必须从其它渠道补充 ,主要是国外教材或资料、学术网站和少量国内专著。 目前主要问题是案例质量参差不齐 ,比如不少网站编写的案例内容过于宽泛 ,针对性不强。 而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组织行为学的具体认识上是如此明显 ,即便在运用国外权威案例时 ,也必须考虑其适用性 ,即斯蒂芬•罗宾斯反复告诫的“文化局限性” .在这种情况下 ,课题组花费了大量精力 ,在众多渠道中甄选案例并充分考虑其适用性 ,编写了组织行为学案例集 ,印发给学生 ,每个案例后都附有思考题。 其中一些作为课堂教学的讨论案例 ,其它作为学生自学的资料。 (2)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形式设计的目标 ,是学生参与度的最大化。 参与度指标绝不是形式的 要求 ,它是决定案例讨论质量和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每章的理论部分讲授完毕之后 ,结合所讲内容 ,选择相应的案例 ,进行课堂讨论。 我们要求学生提前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