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报告:浅谈学困生心理健康特征及教育对策内容摘要:

愈心理疾患,去改变性格弱点,弥补性格缺陷呢。 优化育人环境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它也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的确,在良好的环境下产生的良好的情绪状态,正是维护健康性格的灵丹妙药。 一个学困生如果处在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环境中,与其他学生坦率真诚、体谅合作,性格自然而然地会得到陶冶,从而使他逐步变得乐观、开朗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为 此学校只有根据学生特点及其成长的规律,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才能让学困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充分的活动、娱乐和休息,使紧绷的心理得到适时的调整。 学校可组织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调节他们紧张的情绪;组织各类体育竞赛和远足活动,为学生创造走向大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和分析社会现象,消除理想与现实脱节的困惑;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等组织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给学困生施展自己特长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对家庭经济困难 的学生要给予经济和精神上的关心,如开展 “ 伸出友谊之手 ” 、 “ 手拉手、献爱心 ” 等主题班队活动,使这些学困生首先摆脱贫困的阴影,然后消除自卑心理,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 建立学校 —— 家庭 —— 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学生生活在家庭的时间是很多的。 家庭环境,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不恰当的期望,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 理问题。 但家长对此往往又缺乏认识和知识, 5 面对子女的种种困境束手无策,大多数人采取了粗暴打骂的方式,结果适得其反。 因而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可通过家访、在家长学校举办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卫生常识,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问题、家庭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等。 另外,我们还可联系少年宫、图书馆、游乐园、社区管理委员会、居委会等建立教育小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师生、家长联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学校 —— 家庭 —— 社区结合的心理教育网络,争取家长和社区的配合,共 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 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 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 ” 有人曾研究了 73 位教师与 100 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这对学困生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就要求教师在辅导学困生的同时,要加强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与人格的提升,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 康的心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克制自己不利于教学的一面,如:冲动、急躁、挑剔等等,对待学困生不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 (四) 消除教师与学困生沟通的心理障碍 教育帮助的前提是了解沟通。 实践证明,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沟通双方都存在诸多心理障碍,不设法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教育转变学困生便成了一句空话。 据调查统计,教师与学困生之间沟通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行为障碍。 学困生的行为习惯一般较差,而这些坏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正的,这与教师的教育目标和教师自身的文明习惯形成强烈 的反差,使教师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一些教师常常在苦口婆心的教育失去效果后或者有些学生甚至于变本加厉的话,就影响了对学生的情感倾向,从而成为沟通的障碍。 认知差异。 人们的认识水平等方面的相似,往往成为感情交流和接近的润滑剂,反之,认知差异过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