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定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在为国家创造巨大经济财富的同时,产生了一批 如 池莉、高伐林 、 董宏量 、宋恩厚 等文化名人和 工业文艺、工业摄影、工业剪纸、工业版画等 具有工业特色的 艺术形式; 政企共建了 青山青少年宫、临江公园等文化设施; 打造了 新春同乐、元宵灯会、金秋菊展等文化 品牌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钢城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6 发展 , 由于缺乏有效的平台, 政府与企业之间、 企业与企业之间文化交流合作不够,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资源 缺乏有效 整合, 工业文明的文化底蕴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 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如何继承 和发扬 政企共建的优良传统,实现由政企共建文化事业向政企共建文化产业的转变 , 工业文化资源优势如何向产业优势 转化 ,工业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如何破题,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推进青山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优化 我区 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 ; 是建设生态宜工宜居新青山、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 是 满足青山人民 日益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 (一) 提 高认识,找准定位,加快推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 在后工业时代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加快文化产业 发展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文化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推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推动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区 政府要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实际 , 突出特色,切实把文化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抓好抓实,实现文化产业的 健康 快速发展。 坚持 科学定位 与 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并重。 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 青山区经过半个世纪辉煌 的工业化时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质和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 高耸的烟囱、林立的厂房是新中国 工业 欣欣向荣的象征,承载着几代青山人民艰苦奋斗。 团结 拼搏的光荣与梦想,更是青山人民的精神家园。 这便是与其他城区不同的“现代、厚重、新锐”的文化内涵。 青山区和 7 德国鲁尔工业区有很多相似之处,鲁尔区的工业文化发展模式为我们的工业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将工业文化作为自身特点和优势大力 挖掘、传承和弘扬,挖掘其所蕴涵的丰富 工业文明元素,整合工业文化的优势资源,通过铸造工业文化标志物、改造景观公园、打造工业文明展区等多种载体,打造“共和国工业发展记忆”的特色工业文化产业。 坚持 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 并重。 作为社会性和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是产业发展的源泉。 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能促进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互为因果但不能互相替代。 区政府 要坚持 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两手抓、两手硬,加大对文化事业的基础性建设投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妥善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 益的关系,把发展的着力点 放在 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和效益,放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促进人的素质提升上,形成以文化事业引领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 坚持 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与引进文化企业并重。 青山区是全国首批命名的“文化先 进区”。 武钢工人文工团 、 青山镇古镇文化、 明代微缩家具、古车模型 、工业剪纸、工业版画在 全市 乃至全国 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文化资源是我区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 发展 文化产业 ,彰显地方特色 ,需要 充分挖掘和开发 青山 文化资源。 区政府要 对辖区文化资源开展普查、建档工作 ,在 摸清 “家 底”的情况下,深入 研究 ,对具有开发价值的 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 等文化资源 进行深入挖掘整理。 对能够按产业运作的文化资源,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管理, 有序 扶持, 使之 形成产业化。 在充分挖掘和开发区 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做好“引进”这篇大文章,立足青 8 山区情,把握“ 三桥一站 ” 区位优势,抓住我区“三大改造”和滨江商务区建设及“两河区域”开发等机遇,加快推进武钢体育公园、45/46街城市综合体、 47街文化综合大楼、一冶大院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项目的建设进度。 同时,开拓视野,主动出击,积极引进一批 文化领域有 实力 、有市场。青山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定稿)(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