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洞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地质地貌 生态园地处伏牛山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具有明显的阶梯特征,最高海拔 1494m,最低海拔 720m。 属于侵蚀石质的深山区山涧谷地地貌。 山体的岩石结构以花岗岩、砂岩、砾岩及变质岩为主,地层主要有三迭纪千峰系砂质岩以及花岗岩为主的火岩等。 基础设施条件 米坪镇基础设施健全,交通条件方便,豫 48 线横贯全境,5 条乡村公路相连接,形成快速捷达的交通网络;通讯畅通,全镇 204 个小组,大都通了电话,已建成了电话镇;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镇,共有 2个有线电视台,入户率 达到 85%;有2 座水电站和一座变电站,供量充足;集镇功能完美,有香菇、中药材市场和日用品市场。 第七章:项目建设方案 设计依据 文件依据 《河南省旅游产业“十五”发展计划》 《伏牛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南阳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 20xx 年远景目标》 《南阳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西峡县生态旅游发展“十五”规划纲要》 《西峡县生态经济发展十年规划》 《西峡县生态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西峡县委、县政府《关于鼓 励旅游开发若干政策的意见》 西峡县委、县政府《关于引进资金发展旅游业的优惠政策》 资料依据 《西峡县志》 《西峡县政府工作报告》 《西峡县林业“十一五”规划》 其它相关历史资料和统计资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xx 年 2 月 24 日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1《河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 树立建设旅游名县、生态大县的观念,以优美的山水风光为基础,以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依托,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围绕“奇石、奇山、奇水”主题做文章,结合传说故事,丰富景区文化内涵,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实现 旅游的综合配套与协调发展,努力将生态园建设成为集观赏性、知识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推动米坪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西峡旅游名县、生态大县的知名度。 规划原则 市场是确定生态园项目发展的前提条件。 市场决定效益, 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生态园就无法生存。 因此,生态园的开发首先要看市场是否需要,是否有客源。 必须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力,以农业产业资源对旅客的吸引力为出发点,把市场的需求作为规划设计的目标。 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趋势,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做出 长远的发展决策。 特色是生态园生命力的体现,没有特色,就没有强大的吸引力,有了自己的特色就能够激发人们的观光欲望。 所以多一份特色就多一份竞争力。 在一定程度上,有特色就有效益,有特色就有发展。 因此,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的原则,寻找特色,打造特色,尽量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需求。 本景区应重点突出奇石、奇树、奇水等生态主题和特色,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强化景观营造,丰富文化内涵。 3. 保护原则 生态园开发与建设应始终贯彻“保护第一、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 任 何一项建设都应保持与环境的和谐与协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生态园开发之后能否生存下去,与周围环境是否适应有着密切关系。 只有保护了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才保住了景区的特色和发展的基石。 4. 科学性、知识性和娱乐性相结合 生态园开发要具备科学性,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把传说故事与这里奇特、优美的自然 环境结合起来,在增加趣味性、参与性的前提下,尽量符合现代人旅游的要求,利用各种艺术及技术,强化表现效果,使自然物更形象化,使其艺术性和娱乐性相结合,让游客观赏游览的同时,能够积 极参与,尽善尽美地激发游客兴趣。 如可以精心筹划各类娱乐活动,当地民俗文艺演出等,提高生态园文化品位和娱乐功能。 又如在景点解说词中,可以掺入相关的科学知识,对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气候学、医药科学等方面进行解释说明,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轻轻松松地学到有关科学知识,从而达到科学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效果。 5. 协调、配套原则 协调包括宏观上的协调和微观上的协调。 宏观上的协调主要指与周围大环境的协调,如恐龙遗迹园、龙潭沟、老界岭、鹳河漂流、石门湖等大环境的协调,微观上的协调如植被绿化与生态园 内容的协调,建筑物相互之间的协调,建筑设施与自然景观的协调,艺术手段与活动内容的协调,娱乐服务设施与旅游区主题的协调等。 生态园所有建筑物要与景区主题相一致,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坚持以藏不宜露或似藏似露,宜疏不宜密,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的原则,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和谐自然。 在综合配套上,要根据游客需求、游客规模和环境容量大小,力求使各种设施配套,形成综合接待能力,力求全面满足游客的行、游、住、吃、娱、购各方面的需求,让旅游者感到方便、舒服,不虚此行。 主要建设项目工程概况 1)大酒店:位于 景区入口处,三面环山,环境安静且优美,游客置身于酒店,既能感受龙山雄伟壮美的气势,也能体会到历史沧桑变换的情感。 酒店安排住宿、办公、会议、餐饮及游泳健身和休闲娱乐等功能。 有机布置在酒店各层满足游客轻松、观光、休闲、健身等需求。 (酒店面积约 50000 ㎡) 2)民俗风情园:利用景区内特殊地形借山造景,建设西峡民俗风情园,葱郁的山体与建筑互为依托,演艺、展示交相辉映,将儒道释三教文化在这里得到延伸和升华,木屋餐饮、竹林茶吧给游客带来轻松与休闲的感受。 (面积约 1200 ㎡) 3)双向复合游览索道:索道在生态园 中心,东西长度 20xx米,横跨南北 1000 米。 4) 疗养中心: 我省目前养老产业发展滞后,水平低,数量少,康复疗养产业几乎为空白。 龙山景区交通便捷,山清水秀,空气质量优良,是发展养老康复疗养的绝佳的养生地。 拟建占地 130 亩养老托管中心、康复医疗中心、疗养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 5) 雷音洞(钟乳石洞) 雷音洞位于景区中部,堪称“伏牛第一洞”,故名“响洞”。 每逢佳节,人们游山踏青投石入洞,即可传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且响声变化无穷,时而如钟,时而如弦,时而如萧,久鸣不绝,甚是奇特。 入洞内有大片的天然钟乳石群,大小不一,高低不等,遍布四壁,石柱、石笋、石锣、石兽不计其 数,形态万千,难以形容。 洞内有泉水小溪,水声如乐,悦耳舒心,泉水清澈透亮,既不见源头,也不见出处,实乃奇中之奇。 洞外上部是茂密的原始古林,奇树成群,下部是茱萸连片。 无论洞内还是洞外,景观奇特,都是其它溶洞无法相比的,真可谓称得上是旅游观光的绝佳圣地。 总之,各项目建设总体风格与设计应以共同传承的建筑语言,形成一个相互对话、一脉相承、彼此呼应,即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 各项目的建筑形态应该是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的负有时代气息。 今天的我们就是要做今天的 建筑,但是其中蕴涵的是对历史的昨天尊重。 整个建筑群的内部空间本质要与中国古建筑的精神暗合,墙和庭院要不断演化。 建筑群中应纳入一系列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历史元素、符合,使龙山景区呈一种开放的态势。 整个设计应做到三个“和谐”,即人文、历史、自然和建筑景观相和谐;地面、水景、色彩、艺术品及雕塑相和谐;建筑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和谐。 是整个建筑成为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物,真正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 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切忌按照现代城市建筑、现代公园建筑风格,放眼望去满目钢筋水泥。 外 形的古朴和功能的现代化应巧妙有机的结合,亦庄亦谐能够满足现代游客,即追求现代享受,又恋恋不舍传统文化的多重心情。 建筑位置的选择上,追求建筑与地势的高度统一,与山谷黄静的和谐一致,即有依偎山谷怀抱的恬静雅致,也有视野 开阔的临风之意,与山川应成浑然一体之感。 建筑造型上充分考虑景区的自然属性,借路、借桥、借水,就高、就低、就势,大胆设计一些异性建筑,给游客一种视觉享受。 绿化景观设计 “创造灵动气氛”“彰显自然生态”是本次规划的两大重要指导思想,因此,作为各个项目建设,绿地与景观系统必须被 提高到非常突出的位置,新的人造绿化在项目区内,应有重点,有特色地分布;在建筑区内,为了营造静谧幽深的居住氛围,避免建筑与建筑物之间的视觉冲突,应大力种植高大乔木,形成重点绿化区,空地上应以草坪为主,以延展开阔视野,并为人们驻足观景提供方便,所有道路两侧都应种植行道树,为行人和车辆提供遮阴。 花、灌、草、树相结合,四季绿化各不同,进而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除自然要素外,建筑的造型和群体组织布景系统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排水工程 根据给排水工程规范,原则上污水量应按自来水供应的80%计,总污水量按 250 吨 ∕ 天来计算。 总的污水排向为拟建的污水处理厂,并与其管道接通即可。 雨水工程 雨水的排放一方面要考虑避免洪涝灾害,另一方面要考 虑珍惜宝贵的雨水资源,进行截留储蓄,作为景观用水。 第八章:环保节能 环保 生态园以其深山幽谷、葱茏竹木、清泉飞瀑为旅游基础,美妙动人的民间传说增添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大自然亿万年 沧桑,造就了龙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气势恢宏、雄峻奇秀、陡壁山峰、奇形怪状的花岗岩地貌景观,有参天的古木,挺拔苍劲的 青松,翠绿竹林以及流泉飞瀑和绿满青山的常青树种与夏绿阔叶林,一年四季色彩变化十分明显、丰富,这一切都是生态园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每一位游客的共同财富,必须切实保护好龙山的生态环境,才可求得永远的游客云集、远近知名。 具体规划如下: 一、植被保护 生态园植被丰富,有大面积的竹林、原始次生阔叶林和次生灌丛等,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古树名木,都在保护之列。 具体保护措施是: ( 1)在主要景区内,禁止对天然植被的任为改变,包括采摘、折枝、移入或移出新植物等,禁止采矿,禁止修建新的水泥路面。 ( 2)严格保护古树名木,禁止 砍伐、采摘、攀枝、悬挂广告牌和烧纸、烧香。 ( 3)除寺庙和人文景点外,绿化树种,全部用地方树种,避免引进外来树种,易造成人为痕迹。 ( 4)在冬春季节,要注意火灾隐患,禁止在山上吸烟和使用明火。 ( 5)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在重点保护范围内(景区外围),允许适量采摘灌草的花、果、叶,应限于以下植物: 连翘、山桃花、野葡萄、桑葚、山杏、黄栌、五角枫叶等,此外路边可以多植一些柿树、桃、核桃等树木,建立鲜果采摘场,成熟时,收取一定费用,供游人采摘食用。 外围加速封山育林,全面恢复植被,搞好水土保持。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控制 固体废弃物是令所有旅游部门都头疼的问题,这些被游客丢弃的罐头瓶、易拉罐、塑料包装袋、胶卷盒等,或充斥路旁草丛、或浮于景区水面。 严重降低景区的质量,影响游兴。 建议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 1)在生态园内游客时常停留的场所和人行道旁,设置标志统一,容易发现,但又不破坏生态园的垃圾箱,根据山区特点可以设置为树桩式或其它象形式样,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合并式,一般游路可按 50 米一个,广场、食宿区,可适当增加,休息场所必备。 ( 2)设立警示牌,提醒游客不要乱丢废弃物。 ( 3)由于玻璃制品废弃物难以回收和处理,而且常对 游人造成危害,景区小卖部都应避免出售玻璃瓶罐的食品和饮料。 ( 4)生态园内的固体废弃物成份简单,其中有不少可以回收利用,按质地可分为铁质、铝质、塑料质、玻璃质、低质五大类,但这五大类都可以向废品公司出售,既清洁卫生,又增加了收入。 ( 5)县环保部门要积极配合和指导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工 作。 四、噪音和飘尘控制 生态园噪音主要是汽车马达或鸣放鞭炮造成的 ,飘尘主要由机动车辆引起的。 无论是庙宇、亭台、休闲度假区,还是自然景点都需要保持清洁和宁静的气氛。 具体措施如下: ( 1) 生态园应将停车场设在山门以外,尽量不使公路向景区深 入延伸。 ( 2) 生态园向公路一侧,要种植高而密的树木,以部分清除噪音,同时遮挡视线,所谓“眼不见心不烦”。 ( 3) 生态园内不装设高音喇叭,同时劝说游人不要使用高音音响,除宗教旅游点外,不要鸣放鞭炮。 生态园内道路,要经常清扫灰尘、树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经常洒水,以防尘土飞扬,路两侧种植乔木、藤(视是否障景而定),尽量不留裸土。 五、景观美学价值的保护 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