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电子版!内容摘要:

的环境 财务管理环境,或称理财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各种条件的统称。 环境构成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条件。 企业财务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 所以,财务管理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刻认识和认真研究自己所面临的各种环境。 理财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的内部条件,如企业组织形式、企业治理结构、生产技术水平、企业员工素质等。 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的外部条件、因素和状况,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 化环境等。 本书只讨论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比较大的 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 经济环境 财务管理的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宏观经济总体状况、态势,包括 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政策 等。 1.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任何国家的 8 经济发展都不可能呈长期的快速增长之势,而总是表现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状态,经济运行沿着复苏、繁荣、衰退、 萧条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循环。 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经济状况,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例如,在繁荣时期,市场需求旺盛,购销活跃,利润上升,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进行大量的筹资和投资活动;在萧条阶段,整个宏观环境不景气,需求减少,投资锐减,生产萎缩,购销停滞,利润下降,企业筹资出现困难。 西方财务学者曾探讨了经济周期中各阶段企业的财务管理策略,其要点归纳如表 11 所示。 表 11 经济周期中的财务管理策略 复 苏 繁 荣 衰 退 萧 条 增加厂房设备 实行长期租赁 建 立库存 引入新产品 增加劳动力 扩充厂房设备 继续建立存货 提高价格 开展营销规划 增加劳动力 停止扩张 出售多余设备 停产不利产品 停止长期采购 削减存货 停止扩招雇员 建立投资标准 保持市场份额 缩减管理费用 放弃次要利益 削减存货 裁减雇员 上述策略是值得借鉴的,但是,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不仅有短程周期、中程周期和长程周期之别,而且还有总量周期波动与产业及行业周期波动之差别。 所以,各阶段应采取的财务策略的实施时间选择、力度以及持续时间安排,都应以具体经济周期特征分析为前提。 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要求企业 财务部门对经济周期应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事前要做科学的预测,并预先根据各阶段的特点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适时调整财务政策,使企业理财工作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认识到经济周期的影响,掌握在经济发展波动中的理财本领。 2.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指投入水平、产出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等。 财务管理的发展水平是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务管理水平也越高。 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历程,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经济生活中出现许多新的内容、更复杂的经济关系以及更完善的生产方式。 这就决定了这些国家的财务管理表现出内容丰富多彩、不断创新;方法越来越完善、科学,手段越来越先进;财务管理水平越来越高等基本特征。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商品经济起步较晚,或因历史进程中的挫折等缘故,目前基础较薄弱,经济发展水平都不是很高,但发展速度比较快;经济政策变更频繁、国际交往日益增多。 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财务管理表现出总体水平中等但发展比较快,内容及方法 、手段快速更新;受法规政策频繁变更影响显著;理财困难且不稳定等基本特征。 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工业很不发达,企业规模小,经济活动内容简单。 这就决定了这些国家的财务管理表现出水平很低,无论内容、方法还是手段都比较落后,发展较慢等基本特征。 除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同一国家也会存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如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财务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对该地区企业的财务管理应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应更多吸收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财务管理理念和 方法;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务管理水平相对滞后,该地区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应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尽快缩小与 9 东部沿海地区的差异。 我国东西部企业成本管理方法比较 ① 有调查结果(见表 12)表明:①东部、老工业基地最多采用的是目标成本法(比例分别为 %和 50%)。 ②中西部地区最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计划成本法(比例为 %)。 这可能原因就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西部高,所以采取更为先进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 表 12 成本管理方法使用状况(地区比较) 类别 标准成本 计划成本 目标成本 其他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家数 百分比 东部 48 7 16 28 3 中西部 14 3 8 4 0 老工业基地 10 3 4 5 0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投入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大大超过流通实际需要量,因而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 通货膨胀会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资金占用额迅速增加;利率上升,企业筹资成本加大;证券 价格下跌,筹资难度增加;利润虚增、资金流失等。 为避免通货膨胀给企业造成极大损失,实现期望的报酬率,财务人员必须对通货膨胀有所预测,采取加强收入和成本的管理,并通过套期保值等手段以减少损失,如提前购买设备和存货、买进现货卖出期货等。 4. 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政府指导和影响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准则和措施。 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包括 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汇体制、外贸体制、计划体制、价格体制、投资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会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财务活动的开展。 如金融政策中货币的发行量、信贷规模都能影响 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和投资的预期收益;财税政策会影响企业的资金结构和投资项目的选择等;价格政策能影响决定资金的投向和投资的回收期及预期收益等。 可见,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必须了解和把握经济政策,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理财活动服务。 5.市场竞争 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角逐的过程。 竞争广泛存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都不能回避。 企业之间、各产品之间、现有产品与新产品之间的竞争,涉及设备、人才、技术、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 竞争能促使企业用更好的方法 来生产更好的产品,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但对企业而言,竞争是机会也是威胁。 价格竞争会使企业减少现金流入。 在竞争中获胜的一方会通过多卖产品挽回经济损失,实际上是靠牺牲别的企业的利益加快自己的现金流转。 失败的一方,不但蒙受价格损失,还受到销售量下降的打击,现金流转可能严重失衡。 广告竞争会增加企业的流出,但企业有可能通过广告促进销售,加速现金流回。 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往往需要大量投资,成功之后企业盈利增加,若投资失败则竞争地位不利。 ① 南京大学会计学系课题组:《中国企业 会计实况调查》, 117 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20。 10 法律环境 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 法律、法规和规章。 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要与企业内外各利益相关者发生各种经济关系。 国家管理这些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手段逐步减少,而经济手段,特别是法律手段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同时,众多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的使用,也必须逐步做到有法可依,从而转化为法律手段的具体形式,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的法制化。 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来看,国民经济管理的法制化建设一方面给企业提出了从事各项业务活动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 前提条件,从而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另一方面也为企业从事各项业务活动提供了法律保护。 所以说法律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那么法律将保护企业的理财行为;而如果企业违反国家法律进行理财,则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认真学习对企业财务管理有影响的法律法规,依法理财。 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应遵守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企业组织法律规范、税收法律规范和财务法律规范三大类。 1. 企业组织法规规范 企业组织形式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三种形式。 企业组 织必须依法成立,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设立要依照不同的法律规范。 它们包括《公司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 这些法律规范既是企业的组织法,又是企业的行为法。 例如,《公司法》对公司制企业的设立条件、设立程序、组织机构、组织变更和终止的条件和程序等都作了规定,包括股东人数、法定资本的最低限额、资本的筹集方式等。 只有按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建立的企业,才能被称为“公司”。 还对公司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做出了规定,包括股票的发行和交易、债券的发行和转让、利润的分配等。 公司 一旦成立,其主要的活动,包括财务管理活动,都要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来进行。 因此,《公司法》是公司制企业财务管理最重要的强制性规范,公司的理财活动不能违反该法律,公司的自主权不能超过该法律的限制。 非公司制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很大的不同。 非公司企业的所有者,包括独资企业的业主和合伙企业的合伙人,要承担无限责任,他们占有企业的盈利(或承担损失),一旦经营失败必须抵押其个人的财产,以满足债权人的要求。 公司制企业的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经营失败时其经济责任以出资额为限。 2. 税收法律规范 税法是税收 法律制度的总称,是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规规范。 与企业相关的税收立法分为三类:所得税类、流转税类和其他税类,其中所得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流转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其他税类包括:资源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和屠宰税等。 税负是企业的一种费用,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对企业财务管理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筹集资金有两类不同的渠道,一类是权益性资金筹集,如发行股票;一类是债务性资金筹集,如发行债券。 采用 权益性资金筹集,代价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且是在税后利润中支付的,无抵税作用。 而采用债务性资金筹资,代价是支付利息,利息费用可以在缴纳所得税之前支付,因而具有抵税作用。 因此,企业需要在权益筹资 11 和负债筹资之间作出权衡。 ( 2)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投资选择不同的投资地点、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经营业务等,都会面临不同的税收法律规范,如国家对一些特殊地区或特殊行业、企业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另外,企业通过购买有价证券投资,也会有不同的税收政策,购买国债获得的利息收益不计交所得税,购买股票分得的股息则在计算本企业 应纳所得税额时可予以调整。 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时,要充分了解税收环境,尽可能作出减少税收费用的有利决策。 ( 3)对企业分配决策的影响。 企业税收费用的变动与其净利润的多少呈反向关系,即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承担的税收费用增加,则净利润相应会减少,可分配利润也相应会减少;反之亦然。 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利得税与股利收入所得税率不一致,如目前我国对股利收入按 10%的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而对股票交易的资本利得收益暂不征个人所得税。 因此,是否分配利润、按什么比例以及什么形式向投资者分配利润,都需要考虑 税收的影响。 可见税收法律规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最为直接、有效。 企业无不希望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减少税收负担。 税负的减少,只能靠精心安排和筹划投资、筹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决策,即进行税收筹划,而不允许在纳税行为已经发生时去偷税漏税。 3. 财务法律规范 企业财务法律规范是规范企业财务活动,协调企业财务关系的法令文件。 我国目前企业财务管理法律规范,有以下三个层次:《企业财务通则》、行业财务制度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 《企业财务通则》(以下简称《通则》)是各类企业进行财务活动、实施财务管理的基本规范。 2020年财 政部修订了 1994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的《通则》,对企业财务的管理方式、政府投资等财政性资金的财务处理政策、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财务制度、规范职工激励制度、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修订后的《通则》于 2020 年 1 月 1 日开始施行。 《通则》是整个财务制度体系中最基本的法规。 从范围上看,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具备法人资格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其他企业参照执行,金融企业除外。 从性质上看,它是企业从事财务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也是国家进行财务管理,制定具体财务制度的法律依据,《通则》是整个财务制 度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法规,是整个财务的统帅,在财务制度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从效率看,《通则》重点规范了企业的财务政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