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案例集案例内容摘要:

工的能动性。 第二,金蝶公司过去对软件的开发高度重视,而对市场占有率却相对忽视。 风险投资资金进入后,提出一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指标,都需要依靠市场来实现,于是市场占有率便成了金蝶公司的营销重点和宣传重点。 这就如同催化剂一般,加速了整个公司的成长,金蝶的分支机构由 21 家猛增到 52 家,代理商达到 360 家,员工从 300 人增加到800 人,销售额增长了 200%, 1998 年销售额约为 亿元,可见风险投 资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1998 年金蝶公司有着出色的市场作为,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指出,金蝶公司在财务软件市场上的份额由 1997 年的 8%提升到 1998 年的 23%,为财务软件行业成长性最好的企业。 预计在 1999 年将达 35%,成为中国财务软件市场的第一。 另外, IDG 广州太平洋技术创业投资基金不仅仅是给金蝶带来了 2020 万的投资,还通过帮助金蝶公司与国际大公司进行交流,把国外一些全新的观点带给了金蝶,使金蝶走上了一条向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同时,金蝶可借助 IDG 集团的商业资源,与毗邻的香港优势互补,从 而进一步拓展金蝶产品的国际性销售渠道,使金蝶公司在成为国际性的财务软件公司的成长中更上一层楼。 在金蝶公司的商务计划书中,其基于竞争战略和取得更强的竞争优势的考虑所制定的短期目标是: 1999 年内,实现同业中顾客满意度最高; 2020 年,路身世界管理软件业前十名。 金蝶公司把获取的高顾客满意度作为占领市场的战略手段,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下,讲的是双赢战略。 一切为客户着想,是成功的秘诀,尤其是在商品供应者竞争激烈的卖方市场,更是如此,所以金蝶向来重视对客户的服务,时时刻刻把客户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金蝶的发展战略是:创造核 心能力,强化管理优势,借助资本运营,实现战 13 略目标。 金蝶公司把它的核心能力定位于:以顾客为中心,建立系统化的营销服务体系;创造技术领先、性能超群的产品质量;建立行业别知识库。 金蝶公司一直在追求高效率的营销服务、高品质的产品和能为不同行业服务,这是金蝶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软件的科技含量高表现在它的生产、它的使用及相关的服务上。 所以软件市场有一个特殊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产品直接决定企业的运营方式,金蝶的产品有 3 个:财务软件、K 3 管理软件和服务,所以金蝶采取以财务软件事业部、K 3 事业部和客户事业部为核心的事 业部机制。 在金蝶公司的产品事业部里,实行独立核算。 产品事业部是利润的中心,在产品事业部里,市场规则决定其运营,利益的驱动是经营杠杆,只有靠此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除事业以外的其他部门均围绕它们在运作,为它们提供决策、管理、人力、财务、后勤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支持。 如此以来,事业的运作是高产的,整个软件企业的运作向金蝶公司所制定的目标稳步前进。 金蝶公司以超前的意识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著称于业界,始终扮演着市场领导者的角色,从“突破传统核算,迈入全新财务管理”到会计信息化再到数字化管理,从 1996年率先推出 Windows 版财务软件到决策支持型财务软件再到 1999 年全面向 Inter 进军的网络财务软件,金蝶公司不断引领行业的思想变革并保持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 在管理软件市场上,金蝶公司立足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发成功的 K/3 企业管理软件,受到了同行及广大企业的较高评价,并拥有了如中山衡器,宁波海天等一批成功的用户,前景看好。 金蝶公司在财务软件领域内取得的骄人成绩,以及在管理软件领域的扩张势头,使得金蝶公司被认为是中国最具实力的管理软件公司,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是在 2020 年进入世界财务和管理软件十强。 按国内会计准则 ,预测该公司 1999 年销售额约为 3 亿元人民币。 公司原定在 1999 年内,实现同行业中顾客满意度最高的目标基本实现,金蝶公司的“顾客满意度”始终呈上升趋势。 经香港一家专业调查机构调查,金蝶公司的“顾客满意率”比 1998 年上升了 5 个百分点。 1999 年 8 月 17 日,金蝶公司发布了其面向 21 世纪的 Inter 战略 —— i100 计划,现场通过浏览器远程演示在WW 的金蝶 2020 网络财务软件,标志着网络财务软件产品的首次公开面市,其优质的产品、先进的技术再次成为各方面的焦点。 金蝶董事长兼总裁徐少 春宣布金蝶面向 21 世纪的 Inter 战略体系包括:①全面更新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的 Inter 应用观念;②金蝶两大系列产品(金蝶 2020 系统、K/3 系统)全线向 Inter 转移;③启动 BToC( Business To Customer)、 BToB( Business ToBusiness)电子商务;④实施网络营销和服务;⑤全面建立中国企业数字神经系统, 14 实施中国企业数字化管理战略;⑥为企业提供 BToC& BToB 电子商务、知识管理、企业经营三大应用解决方案等 6 个方面。 其战略目标是:“让每一个企业、每 一个家庭、每一台 PC、每一台 NetPC、每一台手持式 PC„„上均有中国人自己的管理软件,让数字化管理思想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而世纪交会之际,中国财务软件产业正面临着一场由 PC 向网络平台迁移的历史性变革,金蝶凭借领先的技术和市场,在 Inter 上开发的系列管理软件,引领这一变革,必将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金蝶公司的 Inter 战略得到了 Intel 公司的 WeB 应用安全开发技术、 Microsoft 公司的 WindowsDNA 技术、 SQL Server 大型数据库技术、 DNS 数字神经系统、 IBM 的电子商务全面 解决方案、 BEA 公司在中间件技术以及 Oracle 公司在 Oricle8I 数据库技术上的大力支持。 国际知名厂商的参与不仅为金蝶网络财务软件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整个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多方面的技术保障,确保用户的投资在未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增值。 这些的获得,与金蝶公司得以享用 IDG 集团的国际化管理经验以及在 IT 行业的商业资源是分不开的。 出于保护原始股东利益的考虑,金蝶公司实际上已不可能再接受 IDG 新的投资。 利用风险资本创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企业自身的快速成长,往往需要可持续性的融资和即时的融资。 这样,风险企业需要的常常不是一个融资对象,而是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由此来保证融资的源源不断和及时有效。 目前,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正在争取 1999 年 11 月份在香港创业板( GEM)上市,一方面为后续研究发展增强融资能力,另一方面,风险投资企业最终还是要靠上市来实现价值。 上市不仅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可能,而且金蝶公司实行的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效果将充分发挥出来,这有助于金蝶公司吸引和留住优势人才。 四、点评 1.金蝶公司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地吸引到风险投资资金,和其优秀的素质不无关系。 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行业是中国 软件产业结构中所占分额最大的一个产业,处在开创期,市场潜力巨大,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整个行业前景看好。 而金蝶公司从事开发生产的财务软件和管理软件,是软件业的主流,有比较大的发展前景。 金蝶公司在这个行业中处于领头羊的地位,其对新技术和市场的敏锐、超前的意识,优秀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设计能力,稳定、优秀及不断充实的人才队伍,数字化的管理思想和激情管理模式,无不打动风险投资者的,以致于 IDG 董事局主席麦戈文说到:“没有哪一家我投资的公司能让我这么骄傲。 在你们前进的路上,不但会得到我的全力支持,还将得到 IDG 全球 15 1 万 2020 多员工的支持。 ”由此,风险企业在吸引风险投资时,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优势所在。 2.在我国众多的风险投资企业中,风险投资家自己找上门来,要求投资,而且对创业者如此高评价的企业为数甚少,而处在“发展期”快速增值阶段的金蝶公司,正是这样不可多得的好企业。 但就是这样的企业,在我国现有的信贷体制和资本市场下,仍融资无门,而把大好的投资机会转让给他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有人说,在中国现在的“买方市场”下,什么都不缺,缺的是好的投资机会,而金蝶的例子足以说明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的弊病所在,即分配给民营经济的各方面资 源太少了。 同样是软件企业,国有的可以上市融资,而民营的只能寻找风险投资这种昂贵的资本。 但被扶持的,并不一定能变得强大。 在我国软件行业中,金蝶公司和用友公司所占的份额便是明证。 案例六 : 默多克的债务危机 很多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要借助外力的帮助,体现在经济方面就是债务问题。 债务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前途、命运。 世界头号新闻巨头默多克就曾有过一个惊险的债务危机故事。 默多克出生于澳洲。 加入美国国籍后,他的总部仍设在澳大利亚,企业遍布全球。 麦克斯韦尔生前主要控制镜报报业集团和美国的《纽约每日新闻》。 默多克的触角比麦克斯韦尔伸得更广,在全世界有 100 多个新闻事业,包括闻名于世的英国《泰晤士报》。 世上豪富,大都肥头大耳,粗粗壮壮,有一副大亨的体态。 可默多克压根儿是个不起眼的槽老头。 若是以貌取人,谁都不能相信,他是拥资 25 亿美元的大富豪。 默多克不像麦克斯韦尔是个白手起家的暴发户,他从事的新闻出版业庇荫于父亲。 老默多克在墨尔本创办了导报公司,取得成功。 在儿子继承父业时,年收入已达 400 万美元了。 默多克经营导报公司以后,筹划经营,多有建树,最终建成了一个每年营业收人达 60 亿美元的报业王国。 它控制了澳大利亚 70%的新闻业, 45%的英国报业,又把美国相当一部分电视网络置于他的王国统治之下。 1988 年,他施展铁腕,一举集资 20 多亿美元,把美国极有影响的一座电视网买到了手。 默多克和他的家族对他们的报业王国有绝对控制权,掌握了全部股份的 45%。 西方的商界大亨无不举债立业,向资金市场融资。 像滚雪球一样,债务越滚越大,事业也越滚越大。 默多克报业背了多少债呢。 24 亿美元。 他的债务遍于全世界,美国、英国、瑞士、 16 荷兰,连印度和香港的钱他都借去花了。 那些大大小小的银行也乐于给他贷款,他的报业王国的财务机构里共有 146 家债主。 正因为债务大,债主多,默多克对付起来也实在不容易,一发牵动全身,投资风险特高。 若是碰到一个财务管理上的失误,或是一种始料未及的灾难,就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把整个事业搞垮。 但多年来默多克经营得法,一路顺风。 殊不知, 1990 年西方经济衰退刚露苗头,默多克报业王国就像中了邪似的,几乎在阴沟里翻船,而且令人不能置信,仅仅为 1000 万美元的一笔小债务。 对默多克说来,年收入达 60 亿美元的这一报业王国,区区 1000 万美元算不了什么,对付它轻而易举。 谁知这该死的 1000 万美元,弄得他焦头烂额,应了“一文钱逼死英雄 汉”的这句古话。 美国匹兹堡有家小银行,前些时候巴巴结结地贷款给默多克 1000 万美元。 原以为这笔短期贷款,到期可以付息转期,延长贷款期限。 也不知哪里听来的风言风语,这家银行认为默多克的支付能力不佳,通知默多克这笔贷款到期必须收回,而且规定必须全额偿付现金。 默多克毫不在意,筹集 1000 万美元现款轻而易举。 他在澳洲资金市场上享有短期融资的特权,期限一周到一个月,金额可以高到上亿美元。 他派代表去融资,大出意外,说默多克的特权已冻结了。 为什么。 对方说日本大银行在澳大利亚资金市场上投入的资金抽了回去,头寸紧了。 默多 克得知被拒绝融资后很不愉快,东边不亮西边亮,他亲自带了财务顾问飞往美国去贷款。 到了美国,却始料不及,那些跟他打过半辈子交道的银行家,这回像是联手存心跟他过不去,都婉言推辞,一个子儿都不给。 默多克又是气恼又是焦急,悔不当初也去当上个大银行家,不受这份罪。 他和财务顾问在美洲大陆兜来兜去,弄到了求爷爷告奶奶的程度,还是没有借到 1000 万美元。 而还贷期一天近似一天,商业信誉可开不得玩笑。 若是还不了这笔债,那么引起连锁反应,就不是匹兹堡一家闹到法庭,还有 145 家银行都会像狼群一般,成群结队而来索还贷款。 具有最佳能力 的大企业都经受不了债权人联手要钱。 这样一来,默多克的报业王国就得清盘,被 24 亿美元债券压垮,而默多克也就完了。 默多克有点手足无措,一筹莫展。 但他毕竟是个大企业家,经过多少风风雨雨。 他强自镇定下来思考,豁然开朗,一个主意出来了,决定口头去找花旗银行。 花旗银行是默多克报业集团的最大债主,投入资金最多,如果默多克完蛋,花旗银行的损失最高。 17 债主与债户原本同乘一条船,只可相帮不能拆台。 花旗银行权衡利弊,同意对他的报业王国进行一番财务调查,将资产负债状况作出全面评估,取得结论后采取对策行动。 花旗派了一位女副经理,加利 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出身的女专家带了一个班子前往着手调查。 花旗银行的调查工作班子每天工作 20 小时,通宵达旦,把一百多家默多克企业一个个拿来评估,一家也不放松,最后完成了一份调查研究报告,这份报告的篇幅竟有电话簿那么厚。 报告递交给花旗银行总部,女副经理写下这样一个结论:支持默多克。 原来这位女银行专家观察默多克报业王国的全盘状况后,对默多克的雄才大略,对他发展事业的企业家精神由衷敬佩,决心要帮助他渡过难关。 她向总部提出一个解救方案:由花旗银行牵头,所有贷款银行都必须待在原地不动,谁也不许退出贷款团。 以免 一家银行退出,采取收回贷款的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匹兹堡那家小银行,由花旗出面,对它施加影响和压力,要它到期续贷,不得收回贷款。 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报告提交到花旗总部时距离还贷最后时限只剩下 10 个小时。 默多克带着助手飞到伦敦,花旗银行的女副经理也在伦敦等候纽约总部进一步的指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