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某县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可行性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类齐全,现有国保单位 35 处,省保单位 102 处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韩城市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党家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华阴市 和 蒲城 县;人文资源颇具影响,历史上先后出过 4 位圣人、 6 位皇帝、 82 位宰相、 300多位将军和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选的 100 个世界名人中,中国占 8 位, XX 有其一;民间文化异彩纷呈, 华县 皮影戏、华阴老腔、 澄城 尧头陶艺等 96 个项目被列入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55人被列为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均居全省之首;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有以渭华起义纪念馆、习仲勋纪念馆等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优势明显,特别是随着渭河综合治理、 秦东大地园林化 、 关中水乡 绿色 XX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强势推进, XX 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先后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同时还正在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 这些都为 XX 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强大优势。 20xx 年, XX 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较 20xx 年翻了一番,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接待国内外游客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增加值 亿 元,较 20xx 年翻了三番,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旅游已经成为 XX 市的支柱产业。 20xx 年 5 月, XX 市被评为中国旅游百强城市。 其中, XX 县因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北部,面积 1242 平方公里,总人口 80 万,是陕西省第一人口大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奶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1 山羊之乡”、著名的“中国柿乡”;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早中熟苹果生产基地和酥梨、蔬菜、花椒、秦川牛、笼养鸡、生猪生产基地县。 粉红女士苹果远销英国、芬兰,柿饼大量出口日本、韩国。 这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地处陕西省“关中 — 天水经济区” 的东翼,是关中通往陕北的要冲,是连接渭北东西的枢纽。 县城位于西安、咸阳、XX 和铜川四个大中城市的交汇位置,距省会西安和咸阳国际机场各 60 公里,距中国飞机城 —— 西安阎良只有 12 公里。 境内两条高速、两条省道、四条铁路穿境而过 .而今西安 — XX 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已经启动,融入西安都市圈步伐正在加速。 XX 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建立县置已有 2400 多年历史,曾五次设县,两次设郡,三次设州。 自古人才荟萃,文臣名将辈出。 秦有名将王翦、王贲父子,后汉有检校刑部尚书李彦温,唐有大将李光弼,明有开发治理云南第一人张沈、直言敢谏的 河南道监察御史杨爵、吏部尚书孙丕扬,清有抗英名将张青云,近代有著名爱国将领、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胡景翼将军,当代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 这里文物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 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6 处,省级 11 处,县级 31 处,古墓葬 8 处,古遗址 15 处,重点保护的碑石文物300 余件,馆藏等级文物 103 件(组)。 境内生态自然风光别具一格,石刻、老鼓、阿宫腔、陶艺等传统文化品牌声名远扬,其中阿宫腔和老庙老鼓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有全国唯一的老斩城、黄帝荆山铸鼎文化遗址倍受全国关注。 这里自然 资源十分丰富。 全县 110 万亩耕地,土地广袤,地势平坦,素有“九峪肥田”之称。 目前, XX 县有金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2 粟山森林公园和陶艺村两个 AAAA 级景区。 近年来, XX 县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以景区创 A、酒店创星为突破,加大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先后投资数千万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形象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 20xx 年旅游人数较同期增长 40%,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因此, XX 县 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抓住机遇决定在 XX 县美原镇八联村打造一个陕西省省最具代表性的集文化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育锻炼,青年科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基地 生态农业产业园,并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逐渐将其融入到周边景区的主题观光园。 产业园始终坚持以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为宗旨,按“生产带动旅游,旅游服务于生产”的发展理念,把 XX 生态农业产业园建成一个集科研、珍禽养殖与销售、有机果蔬的种植、观光休闲集于一体的绿色有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园区总面积为 1160 亩。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 [20xx]41 号)对旅游业提出了全新的定位,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并就 新时期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具体的发展目标。 根据《意见》提出的三点要求,对本项目的发展来说,产业化承包至关重要。 这三点要求分别为: 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依法投资旅游产业; 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各类企业跨行业、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3 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集团; 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 《 XX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20xx20xx) 规划纲要》中对 XX 市的农业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提出更高的目标。 纲要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方针,坚持以城镇化、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一体,着力构建生产先进、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新农村。 优化生态空间。 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加快黄河、渭河、洛河及秦岭北麓、渭北丘陵沟壑五大生态区建设,大力实施平原绿化工程,保护生态环境。 继续实施天然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造林工程,全面完成秦岭北麓绿化,加快建设渭河城区段滨河绿化景观工程,积极推进铁路、公路 宽幅林带建设和村镇、小区、庭院绿化。 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成 35 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40 个生态镇和 300 个生态村。 XX 县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三化同步”,即把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形成工业和城镇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推动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实现绿色跨越就是发展绿色、环保、健康、安全农业,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建设高效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 坚持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理念,把农业当做文化做,把农业当做旅游来发展,依托天成园、陶艺村、马家坡等优 势,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形成新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和发展亮点。 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4 农业园区化发展,土地流转成了关键。 XX 县委、县政府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坚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原则,鼓励土地连片流转,重点解决园区建设用地问题,推动土地向市场主体流动,向主导产业集中。 在全县最大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流转土地总面积已达 6000 亩,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提速增效。 XX 县还编制实施了“一镇一园”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留古设施瓜菜、张桥设施甜瓜等 6 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 10 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和 20 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到每镇、管区至少有一个园区。 园区总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20%以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1000 元。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与现代农业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新的历史阶段,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一体性、农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强化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环保性。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既符合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又符合农业和农村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符合农村社会人文发展的方向。 因此,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可操作、可实现的现代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现代生态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而且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5 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人们对良好的乡村环境所形成的森林浴、野郊探险、露营、观光采摘等消遣休闲活动的渴望和追求,满足了自身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缓解了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所带来的紧张感和压迫感。 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 于是,农业、农村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 —— 生态休闲 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可以肯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现代农业,但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预期目的。 项目建设的意义 作为推动消费结构、农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转变的最佳产业结合点,作为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 现代农业产业的休闲、旅游、渡假、娱乐、种(养)殖等多种功能对于加速城乡经济社会融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适应就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困难。 而农产品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的持续下降,进一步弱化了农民在“农内”增收的潜力,致富农民必须到“农外”寻找出路。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只有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步调整就业结构,减少农业人口,才能使农民获得平均的社会报酬,因此,转移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必然选择。 一般而言,农民转移就业有两种途径:一是向“农外”的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向“农内”的二、三产业转移。 但是由于受到农民个体素质、知识差异、技能门槛和投入能力等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6 因素的制约,使得二、三产业很难下沉到传统的农业领域,因而给传统农民向二、 三产业转移增加了难度。 就目前而言,在农村地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应该是最大的第三产业,它具有关联度高的特点,对一、二、三产业均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 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 4. 3 元:旅游业每直接就业 1 人,社会就可新增 5个就业机会。 由此可见,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效益显著,它能使农业经济结构再优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和农业劳动力结构调整,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创造新的增收模式。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现代农业产业是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休闲旅游产业,它的发 展拓展了农业的功能,为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开辟了通道,增强了农村第三产业的综合发展能力。 项目的建设适应了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作为关联度很大的产业,它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丰富农业功能,调优农村产业结构都具有积极意义。 适应消费结构调整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关中中部的西安市、咸阳市、 XX 市和铜川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攀升,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也随之不断升级,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用于居住、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高层次 消费的支出则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到农村品味清幽闲适、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寻找一种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新鲜感觉已成时尚。 本项目充分利用了 XX 市 XX 县及周边村镇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把旅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7 游产业延伸到农村区域,迎合了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拓展了旅游市场,丰富了旅游产品,创新了旅游内容,增加了旅游产业的供给层次,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 适应社会结构调整的需要 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区域、农业领域,流向城市和二、三产业,城乡间的要素流动、 人员流动、信息流动日趋频繁,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社会各阶层加速分化与融合,社会结构步入快速调整期,城乡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 本项目作为一项沟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复合型产业,它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农业、贴近农民、认识农村的机会,也为增进农村居民对现代文明的了解和认知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城乡交流,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8 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预测 据有关部门总结,百姓生活十大 变化,其中之一是假日旅游热起来。 据统计, 1989 年,我国国内年旅游人数只有 亿人次,到 20xx 年,近 8亿人次出游。 1990 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只有 300 万人次,到 20xx 年,1213 万人次周游列国。 20xx 年更是中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一年。 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 8901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旅游外汇收入达 178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9. 7%,首次跃居世界第 5 位;国内旅游人数达 7. 84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 国内旅游收入达 3522 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 %。 旅游业总收入达到 4995 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上年提高了 个百分点。 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旅游者 1. 83 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736 亿元。 从陕西省旅游局获悉, 20xx 年陕西省全省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 亿人次,同比增长 %,旅游总收入 1325 亿元,同比增长 %;其中,接待境外游客 万人次,同比增长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