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建施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在省内职业院校中名列前茅。 14 (2)师资水平整体提高 5个重点建设专业培养 5名专业带头人和 10名骨干教师,聘请 30名来自企业行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全校专 兼职教师稳定在 110人左右 ,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代表,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的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的综合职业素养、实践教学能力、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以重点建设专业领域较强的技术优势为基础,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将显著增强。 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 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 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使面向在岗职工就业再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能力不断加强,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多的智力和技术支持。 学校每年 社会培训、技能鉴定 3000 人次。 ( 4)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通过项目建设,学校重点专业不断优化和调整,优质教学资源将在更大区域内共享,社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 以重点专业为核心,整合各专业优质教学资源 ,扩大影响和作用,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等优质教学资源将通过共享平台供全国职业教育网络范围和区域内职业院校、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服务的平台。 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吻合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行业企业对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依存度逐步提高,区域行业企业技能紧缺型人才供应紧张的局面将得到逐步缓解,行业企业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15 三、 重点建设内容 (一 )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专业一: 硅酸盐工艺及工业控制 重点支持专业建 设 计划 ( 1)专业建设需求论证 ①建设背景 建材工业是陕西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 陕西省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之“第八章 加快工业化进程”中之“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指出,建材工业着重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中高档卫生建筑陶瓷、浮法玻璃及制品、新特功能性玻璃纤维、石膏制品,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 我国建材工业快速发展,行业景气度依然很高。 受惠于旺盛的基建投资拉动,全年我国水泥产量年增长 15%以上;从长远来看,建材消费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近几年全省建材发展迅速,在三个围绕下, 围绕加大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市场需求 ; 围绕加大住宅建设规模,推进住宅产业现代,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住宅建设, 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满足建筑功能的、高质量的新型建筑材料 ; 围绕农村市场开发、村镇建设对建材产品的需求,因地制宜发展适销对路的农用建材和新型建材。 建材 市场需求 旺盛,建材企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岗位操作工人。 在职业教育上,20xx 年陕西省原省长陈德铭主持召开省政府第 2 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会议明确了我省职业教育发 展目标是:到 20xx 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 35 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当,“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 100 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多元办学格局。 20xx年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又提出了“人人技能工程”和《推进民生八大工程,实施十个重点项目》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16 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自 20xx 年开始 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亿元来发展职业教育,目前已经形成装备制造、 建筑建材 等 10 个行业性职教集团。 截止到 20xx 年底,全省中等职业 学校在校学生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近一半,就业率达到 90%以上。 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在接受陕西台记者采访时提出 :十二五期间我们还是想通过创新发展职业教育,通过人人技能工程,通过职业教育的建设工程,通过这些来提高我们职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在国家的支持下,职教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有了政策的扶持和生源的保证,职业学校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近五年来,我校硅酸盐工艺及工业控制专业学生在就业上供不应求,年均需要就业学生在 1000 人以上,并深受企业欢迎,以上这些都为专业的发展、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专业现状 硅 酸盐工艺及工业控制专业创办于 1985 年,现有在校生 1832 人。 20xx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精品专业,是我校的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在顶岗实习、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与中国安徽海螺集团、冀东水泥、华新水泥、中材集团、浙江光宇集团、台湾水泥集团、台湾玻璃集团、浙江三狮集团、陕西尧柏集团、陕西社会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 以“订单培养”、“职业技能模块化教学”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素质课程、技能课程、拓展课程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有专兼职教师 20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 3 名,高级讲师 10 名,具有 “双师型”教师资格的 12 名。 校内建有校级示范实训基地 1 个,包括化学分析实训室、材料物理性能实训室、混凝土实训室、 20xxT/D 预分解窑中央控制操作仿真实训室、我校硅酸盐工艺及工业控制专业科研小组与四川科技大学共同研制开发了全国唯一的一套日产 5000 吨的新型干法水泥模拟生产设备等。 校外建有 4 17 个稳定的、产学研合作紧密的实训基地,覆盖了新型干法水泥、玻璃、混凝土等领域。 该专业有省级“职教名师” 1 名,校级“双师型”教学名师 2 名;获国家发明专利 1 项;主编、参编教材 3 部,校本教材十余部。 其中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1 部。 ( 2)专业建设思路和目标 ①专业建设思路 紧密依托建材企业,与中国海螺集团、陕西尧柏等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工学结合、订单式、定制式”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按照建材企业岗位任职要求,构建“基于建材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大专任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的聘任力度,形成一支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为建材企业培养掌握水泥、玻璃生产工艺及设备巡检,材料分析与检验,具备硅酸盐材料生产工艺运行值班及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②专业建设目标 在校企合作上, 通过 建筑建材 职教集团,优 化整合职教资源,把学校与企业结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共同体。 充分 发挥职教集团纽带桥梁作用,实现产学资源互补,校企双赢。 学校将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探索联合办学、 “ 订单式 ” 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地域和空间优势互补,探索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本运作模式;通过实施师资和专业优势互补,达到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有效扩大办学规模和效果,实现多赢。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学校 企业为桥梁,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为素质培养载体,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能力培养平台,突出学生 技能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技能水平、身体和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成为情操高尚、技能优秀、敢于突破的技能型人才。 18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设和扩建新型建材现代生产模拟仿真实训室、新型建材检测实训室、物理检验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 建成 8 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 在师资队伍、教学团队建设上,聘任企业专业带头人 1 人、聘用企业兼职教师 3 人,培养专业带头人 1 人、骨干教师 3 人。 二年建设期内,“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 85%以上,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超过 50%。 全 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创建省级以上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在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上,构建“基于建材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模式,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改革,遵循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需求为课程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为课程视野,以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和仿真、真实实践教学环境为课程保障的课程建设改革原则,积极推行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积 极推行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双向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 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重点建设化学分析检测操作、水泥物理性能检测操作、水泥生产技术、生料制备操作、新型干法水泥煅烧操作、水泥制成操作、水泥巡检操作等 7 门专业核心课程。 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4 部,出版教材4 部。 (3)专业建设内容 ①校企合作建设 A、建立《专业教师轮岗制度和管理考核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和管理考核办法》等校企合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促进校企 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19 B、在良好的机制引导下,教师积极参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教学与专业建设,教师每年下厂达到 3 人次,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达到 3 人次,校企共赢、资源共享。 C、每年召开两次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例会。 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设计方面吸纳企业专家合理的建议。 D、 共建技术资源库和校外实训基地。 发挥学 校 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与 企业 合作建立共享型的 建筑材料 新工艺、新标准资源库;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为保证校外实习基地正常运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一 套切实可行的运作机制,制定严格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成立校企双方实习领导小组和实习实训工作小组,负责履行实训基地协议执行、实习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各实习专业均有专人负责指导,实习实训完成后,实习学生必须有实习单位鉴定和个人实习总结,由各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按照大纲及管理制度要求给予实习评分,并存入个人学籍档案。 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就必须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改革的切入点,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作为 重点,通过项目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等形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以实用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为建设特点,重在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 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三会”人才,即学会学习(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学会做人(才能迅速地融入社会,在社会上立足)、学会做事 (才能为社会所“乐用”,从而攀登人生事业的高峰 )。 A、通过素质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职业道德和职业、就业、创业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0 B、校内学习。 第一至第四学期,以企业化验室工作任务组织“理实一体”教学内容,“水泥物理性能检测操作”、“化学分析检测操作”等课程的教学在校内有足够工位的实训室开展,使教、学、做有机统一。 C、企业实习。 第五、六学期,为顶岗实习阶段。 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并由企业给出毕业鉴定,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实现零距离上岗的职业目标。 ③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起到骨干带动作用的实训教学、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为学生提供真实或仿真的生产情境,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A、校内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核心课程教学需要,建设和扩建 3 个实训室。 见表 1 表 1 新、扩建实训室功能及配置目标 序号 项 目 主要功能 备 注 经 费 1 新型建材现代生产模拟仿真实训室 新型建材中央控制操作仿真训练 扩建。 满足 50人同时训练 2 新型建材检测实训室 新型建材的性能检测 新建。 满足 50人同时训练 10 3 物理性能检测实训室 材料物理性能检测实训 扩建。 新增 25个工位, 满足 50人同时训练 a)扩建新型建材现代生产模拟仿真实训 室 ,考虑现有实训室仅可满足10 人 /次,扩 建增加工位数,实现 50 人 /次的生产性实训要求,提供学生操作训练工位 50 个。 其提供的模拟实训操作平台,能准确地处理各种生产参数的变化和事故隐患,实现生产过程的模拟仿真教学,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掌握水泥生产中央控制室过程的操作技术。 建成后的仿真实训室能满足《生料配比》、《新型干法水泥窑炉操作》 21 等课程的仿真教学要求。 本项目由项目实施组落实,专人负责,二年后建成完整的实验室并投入使用。 表 2 扩建新型建材现代生产模拟仿真实训室建设项目设备明细 仪器、设备 设施名称 型号、规格(或性能规定) 数量 (台套) 金额 ( 万元) 备注 防静电地板 含电源、网络地插及线路 120㎡ 7 台式计算机 联想品牌、标准配置 40 0 自备 电脑桌椅 单桌 单椅 50 0 自备 柜式空调 3匹以上 2 0 自备 白板投影 2400流明、含分频器、幕布、 配音响、麦克风 1 扫描仪 Perfection V700 Photo 1 1 打印机 彩色激光 1 0 自备 合计 责任人:齐桂侠。陕西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建施方案(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