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管理项规章制度内容摘要:
护技术规范》的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有计划地到法定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员工接受职业健康 检查 视同正常出勤。 二、组织拟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包括转岗到该作业岗位的人员)、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员工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新进厂员工必须经职业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接 23 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 三、 至少每年一次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 的员工应组织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和异常人员的复查治疗。 由企业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负责核实人员名单,制定体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对即将离岗的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人事部门报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并共同组织其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未进行离岗体检的,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五、对体检中发现有职业禁忌症 或有从事与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员工应调离原作业岗位,并妥善安置;发现健康损害或需要复查的,应如实告知员工本人,并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进行复查或医学观察、治疗。 六、对疑似职业 病病人应当按规定向所在地安监和卫生部门报告,并按照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 七、在设备生产、检修过程中如出现职业危害因素严重超标,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危害的劳动者,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应做好个体防护并及时组织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八、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并按规定妥善保存,接受安监部门的监督检查。 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相应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24 职业 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及处理情况; 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 劳动合同告知书和教育培训考核资料 其它需要的资料 九、企业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 期女员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症 的劳动者从事所禁忌的作业。 十、职业健康检查、复查、医学观察、职业病诊疗费用由本企业负担。 十一、建立职业危害事故后参加应急救援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制度。 九、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编制要点 ( 1) 明 确岗位及性质。 ( 2) 明确各岗位存在职业危害场所的危害因素、产生原因、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本岗位安全操作程序和维护注意事项。 ( 3) 编写时参考以下资料: 一、单位购买的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中,应有中文说明书,在醒目位置设置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25 警示说明应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等内容。 二、单位购买的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化学品等材料中,应有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危害防护 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化学品等材料的产品包装应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涉及职业危害的岗位均应编制相关操作规程) 范例 液氨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加氨操作工必须经过特殊工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加氨操作工必须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观念,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防范措施; 操作工必须了解氨的性状,毒性作用,中毒症状,掌握防治要点 (摘录氨气特性表); 操作工必须站在上风位置作业,如感身体不适,应立即停止工作,离开现场; 氨瓶必须妥善安置,严禁暴晒,安 置氨瓶的场地必须通风,道路保持畅通; 氨瓶的阀门必须装上防护帽,以防碰撞损坏,引起泄漏; 26 加氨现场必须备有化救防护、抢险用品和水源; 加氨系统进行停役检修时,必须先把系统冲洗干净 、 穿着好防护用品后 方可开始检修; 应急电话。 酸洗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工作前必须先开通风 15 分钟,并检查好工具、夹具,启动设备和通风情况是否良好,发理问题应及时修理更换.操作前穿戴好规定的个人防护用品。 酸洗槽应有独立的抽风设备。 在配制酸液和酸洗过程中均应开动风机,保证良好的通风。 运送酸液或向槽内注入 酸液时,应用专用的抬具和夹具并缓慢注入以防飞溅。 在槽沿高出地面的酸洗槽工作时,不准站在槽沿上。 严禁翻越酸槽。 配制酸液时,不可单人操作,应先向槽内注水,然后将酸液缓慢注入槽内。 如配制混酸时,则先向槽内注水,然后向槽内注入盐酸,再加硝酸,最后加硫酸。 配制过程严禁颠倒。 在槽的附近配备必要的冲洗装置。 工件入槽应尽量缓慢进入液面。 严禁将碱性物质带入酸槽内。 在槽面上空工作时应对槽加盖。 工作中应注意风向,避开酸烟,避免将头伸到酸槽上方工作。 酸洗工作过程中庄严格遵守工艺规程规定的温度、浓度、时间要求。 酸洗 后的工件应立即清洗干净,并按工艺规定中和工件表面酸洗。 27 酸洗工件落入槽内时,应用长柄工具捞起,严禁赤手操作。 混酸洗通风有故障时不准操作。 十、职业危害事故处置及报告 制度 编制要点 ( 1) 明确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制度目的、依据; ( 2) 明确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工作的负责部门、责任人; ( 3) 确定职业危害事故报告类别、危害程度; ( 4) 确 定职业危害事故报告程序、内容及时限 ; ( 5) 确定职业危害事故应急处置方案。 范例 职业危害事故处置及报告制度 为了规范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及时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减轻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损害,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 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30人以上死亡,或者 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 工业中毒 ,下同),或者 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10人以上 30人以下死亡,或者 50 人以上 100人以下重伤,或者 5000万元以上 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 28 以上 5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万元以上 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 3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 事故报告 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现场人员要立即向班组长汇报,班组长要向车间汇报,车间 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 1 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 卫生 部门报 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 卫生 部门报告。 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的内容 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三、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 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一)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二)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 (三)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四)对遭受或者可能遭 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29 (五) 配合 安监和 卫生 等 部门进行调查,按照 安监和 卫生 等 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 (六 )落实 安监和 卫生 等 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十一、应急管理制度 编制要点 ( 1) 明确应急管理制度目的、依据; ( 2) 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的负责部门、责任人; ( 3) 明确各级人员应急责任; ( 4) 明确应急方式; ( 5) 明确应急程序。 范例 应急管理制度 (一)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机构 ( 1) 本公司设 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组,其组成如下: 组长: 为主要负责人 副组长: 为分管职业卫生的负责人 成员: 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本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组下设办公室, 设于 部门。 30 ( 2) 本公司各车间设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其组成如下: 组长: 成员: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机构的职 责 组织制订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确定现场指挥人员;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职业危害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二) 事故报告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立即向所在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安监部门 和卫生部门 报告。 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公司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职业 病危害事故瞒报、虚报、漏报和迟报。 (三) 事故处理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公司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31 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 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配合安监部门进行调查,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 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 落实安监等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工会组织在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有权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发现危及劳动者生命健康的情形时,有权向单位建议组织劳动者撤离危险现场,公司应当立即作出处理。 (四) 事故的应急救援保障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五) 事故的预防 操作人员培训合格后上岗,组织定期训练; 岗位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按时、按点进行检查; 化学品工段禁止烟火,并严禁放置易燃易爆 物品; 定期进行安全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做好检查整改 32 记录; 参加救援的人员,必须熟悉应急救援的知识,组织演练,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参与救援; 定期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接受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治理。 十二、职业健康奖惩制度 编制要点 ( 1) 明确职业健康奖惩制度目的、效果 ; ( 2)明确 实行 职业 健康奖惩制度部门、 人 员 ; ( 3) 确定职业健康奖惩的方式、方法和和标准 ; 范例 职业卫生安全,涉及全体员工的身心健康,全体员工必须认真落实以岗位 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相关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职业卫生安全工作应纳入单位总结、评比。 应对下列生产经营过程中职业卫生安全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 1)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普及,三级教育率 100%,安全组织机构、制度健全,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安全装置完整好用,无各类职业卫生事故、工作成绩突出的。 ( 2)发生职业卫生事故后,及时组织抢救和处理事故,避免重大损失,有显著贡献的。 ( 3)在安全生产宣传月中有显著成绩的。 ( 4)工作一贯认真负责,严格执行操 作规程,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33 一年来未发生任何生产事故,成绩显著的。 ( 5)由于认真检查,及时发现重大事故隐患,立即采取措施,转危为安,避免重大事故、装置停产、主要设备损坏以及制止违章和误操作事故,有显著成绩者。 ( 6)为确保安全生产,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经有关部门审查,确有较大价值,列为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实施后,经实践考核有效者。 ( 7)对改善劳动条件,消除尘毒和噪声危害,预防职业病发生,对劳动保护贡献较大者。 ( 8)在职业卫生安全生产工作其它方面做出显著贡献的。 应对下列 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职业卫生安全管理行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批评和处罚。 ( 1)违反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技术规程的。 ( 2)职业卫生设备设施长期失修,带病运转,或者弃而不用的。 ( 3)事故隐患严重,接到隐患整改通知书后逾期不。职业健康管理项规章制度
相关推荐
部门密切配合。 ,申报分为网上和书面两种,申报时认真填 写《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并加盖公章,由公司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相应安全生产监管部 门备案,备案结束后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取 回《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15 : 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 工作场所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
关单位和部门报告,对违反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害身体健康的行为应提出批评、制止和检举,并有权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不得因员工依法行使职业卫生正当权利和职责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企业应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和退休职业健康检查,以及特殊作业体检、企业不得安排未进行健康检查的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
3 年 半年 陈加礼 操作工 脱硫 20 CO防毒面 具 压缩工段 3 套 合成车间 3 年 半年 陈加礼 操作工 压缩 21 NH3防毒面具 铜洗工段 2 套 合成车间 2 年 半年 陈加礼 操作工 铜洗 22 NH3防毒面具 合成工段 4 套 合成车间 2 年 半年 陈加礼 操作工 合成 23 NH3防毒面具 液氨充装 站 2 套 合成车间 2 年 半年 陈加礼 操作工 充装 24
常条件下呼尘非呼尘比大 于 60%的数据应剔除。 ② 在监测数据中,有时在样本中,出现一个或几个过大或过小的数据,对这种数据是舍弃还是保留,应进行统计的判断,切不可随意取舍。 异常数据(也称可疑值) 9 取舍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席诺法和格瑞法数据的分析。 要求用统计学原理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小于 20 个样品的数据,算数均值较好; 2050 个样品数,算数均值与几何均值均可;对于大于
E 获得者人数较多 特殊绩效认可计划中的非货币性报酬通常有( ) A 健康服务 B 商品 C 旅游 D 表扬 E 地位标志 三、 简答题 1. 如何设计技能薪资体系。 2. 职位薪酬体系有哪些优缺点。 3. 激励薪酬计划有哪些优缺点。 4. 为什么要进行薪酬预算。 在薪酬预算中需要考虑哪些内容。 四 、计算题 从某薪酬结构中截取下来的某一薪酬等级有关数据如下图。 该等级的甲员工实际薪酬为
少考核成本;和谐、合作、互助的工作氛围能保证考核正常进行。 ( 3)合理界定考核者和被考核者。 并非所有人都必须由员工自己、上司、同事、下属、顾客等全 方位进行考核。 原则上是考核者必须了解熟悉被考核者的工作,不应让与被考核者无任何业务往来的不相关者成为考核者。 ( 4)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考核要素。 不同级别、不同工作性质的被考核者的考核要素是不一样的。 比如高层管理者的考核要素包括目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