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京二线顶管施工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小,在 1~2CM 时,采用超挖纠偏法,即在管子偏向的反侧适当超挖,而在偏向不超挖甚至留坎,形成阻力, 使管在顶进中向阻力小的超挖侧偏向,逐渐回到设计位置。 当偏差较大时,采用工具管活动头来纠偏,纠偏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⑴ 纠偏应在顶进过程中纠偏,边顶进边纠偏; ⑵ 纠偏应用小角度来逐渐进行,不能急拐或突升突降; ⑶ 用工具管纠偏应注意工具管的复位; ⑷ 每纠偏均要仔细记录过程纠偏值。 (七)管道 纠扭 1 管施工常常碰到管道扭转,这对于工具管有影响,主要影响出泥,特别是长距离顶管,如果不能控制台管道扭转,任其发展,必将带严重后果,甚至无法施工。 2 道扭转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1工具管纠偏造成管道旋转。 2后座或后背 不稳或主油缸与管轴不平行,使主尚未缸在工作时方向变化,因而对管道形成一个扭矩,促使管道扭转。 3全断面内钻削机具单方向旋转,使管道反方向扭转。 4 管道内施工设备布置不对称,构成一个固定方向的扭矩,使管道按某一方向扭转。 5 知道了上述管道扭转的原因后,首先要预防扭转,措施为:管内设备布置重量要对称,主油缸安装要稳固,并且要与管轴线平行,全断面钻进机经经常变换断面,昼要采用小角度纠偏。 6 次要纠扭。 除全断面钻研削机以外,其余工具管均可采用压重的方法纠扭,即管道单边压重,使管道相反扭转。 (八)顶管接口 1 工程管 道接口采用双胶圈标准接头插连接,具体连接要求按厂家提供的做法施工。 2 接口宜采用 F 型接口是在前一段埋入一半钢套环,为了防止钢套环后管段的插入部分(结合段)产生渗漏,在该处设一个橡胶止水密封圈。 该密封圈采用楔形或齿形密封形式。 内侧采用 O 型密封圈。 楔形或齿形密封圈不是普通橡胶,而是采用了遇水膨胀橡胶,该橡胶在吸收水分以后体积膨胀 1~3 倍。 3 管节稳定后,在管内侧两管节对口的地方按设计要求用垫油毡或麻辫 — — 水 泥填充密封,在管内用钢涨圈将两节管接口支撑牢固,使接口处于刚性连接,避免在顶进中受力产生错口,保证顶进过程 中高程和方向的准确性。 钢涨圈是用 6~ 10mm 钢圈焊成的圆环,宽 260~ 300mm,环外径比钢筋混凝土管内径小 30~ 40mm。 4 备吊拆 当套管顶进至对面接管坑时,套管穿越完毕,吊拆设备,清除管内碎土,进行误差测量。 进行主管穿越施工。 (九)质量控制与误差校正 1 质量控制 顶管的质量要求 a) 上下偏差:钻进长度在 30m 以内的套管,偏差不应大于 100mm;钻进长度在 30~42m以内的套管,偏差不应大于 150mm;钻进长度在 42m 以上的套管,偏差不应大于 200mm。 b) 水平偏差不应大于套管长度的 2%。 c) 顶管中心线允许偏差不得超过顶进长度的 %,顶进位移纠偏时,每次纠偏角度不宜过大,可根据管径、顶进长度和土质情况确定,一般在 5′~ 20′之间为宜。 顶管质量的检测 管节在顶进时,必须对顶进管段中线的方位及高程严格控制,以保证顶管的质量。 顶管时的中线容易产生方位和高程上的偏差。 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 由于两侧千斤顶的顶力不对称,或后背发生倾斜,造成中线左右偏离。 b) 由于顶力作用点和管中线不一致,造成中线左右偏差。 在前方挖土时,管底 超挖而使高程起伏的不均现象。 c) 顶管的端面或后背上下部位的土壤承载力相差较大。 1— 木楔 2— 套管 3— 钢涨圈 4— 麻辫 d) 导轨安装有较大误差。 e) 顶铁制造质量差,受力后变形。 根据设计要求,工作坑的方位、高程、标定管道中心线、设定临时水准点等,都要进行精心测量,开始顶进的首节测量非常重要,首节管顶进好坏、方位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顶进的质量。 对每节管吊装下坑组对时,要及时进行相关的测量,并在正常顶进 1~ 3 米时就应测量一次,管线位置发生顶偏移时,要及时采取校正措施。 顶管质量的控制 a) 顶管高程的控制,可在顶坑中悬空固定水准仪,在顶管首端设立十字架。 每 次测量时,若十字架在管首端的相对位置不变,水准仪的高程亦固定不变,只要量出十字架交点偏离的垂直距离,就可读出顶管的高程偏差。 若水准仪从坑外引进绝对高程,那么顶进管段的各点高程也可推测出来。 顶管时的方位偏差,可在坑上面引出中线,在中线方位的两点向坑内吊设两根垂球线,若管首端通过中心点的垂球线和上两垂球线在一条直线上,则顶管方位是准确的,否则存在偏差。 b) 对管内工作面已挖成形,要由专检人员进行质量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准进行顶进作业。 2 顶管偏差校正 在顶管过程中校正偏差是保证顶管质量的有力措施,偏差是逐渐积累起来的 ,也只有逐渐校正过来,偏差过大校正就很困难,因而在顶管过程中应勤校测,发现偏差及时校正。 校正的方法分坑内和管端面纠偏这两类方法,具体作法如下: a) 挖土校正法:在管子偏向设计中心的一侧适当超挖,而在相对的一侧不超挖或留坎,使管子在继续顶进中,逐渐回到设计位置,校正中不得猛纠硬调,以防产生相反结果。 当管前土方被切削形成一定的土洞孔隙时,利用顶力设备。 当偏差为1020 毫米时,可采用此法校正。 b) 顶木校正法:当偏差大于 20 毫米或者用挖土法校正无效时,可用圆木或方木一端顶在管子偏离设计中心的一侧管壁上,另一端装在垫有钢 板或木板的管前土壤上,支架稳固后开动千斤顶,利用顶进时顶木斜支管子所产生的分力,使管子得到校正。 c) 千斤顶校正法:这种矫正法基本上同顶木校正法,即用小千斤顶接一短顶木,利用小千斤顶的顶力使管位得到校正。 d) 加垫块校正法:即在顶管末端与顶铁间的适当位置垫上一块相应厚度的楔形钢板,使顶铁和管间形成一角度,顶进时可使被顶管得到纠正。 六 管线试压 对于要求进行单独试压的穿越管段需进行管段单独强度和严密性试压。 试验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液体石油管道压力试验》 GB/T16805 的有关规定。 1 试压介质准备 根据设计和 规范要求选用无腐蚀性的清洁水作为试压介质,用于水压试验的水质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ph 值 盐份含量 最大 20xxmg/L 总悬浮物 50mg/L 装水样的瓶子要事先经过消毒 . 试压用水经相关部门鉴定合格后,在监理和业主的监督下进行使用。 2 管道注水 试压充水加入隔离球,以防止空气存于和内,隔离球可在试压后取出。 禁止管线高点开孔排气。 管道注水要求排净管道中残留空气,低压注水上水率≥ 95%。 在注水时在管道中放入注水清管器,必要情况下放入清管器组,注水推动,直至试压管段注水完成。 注水泵的吸入口要放在带有过滤网的箱内,放置的深度要避免空气和水一起吸入泵内。 通过带有过滤网的注水应该没有有机物或特别物质。 按照试压流程图安装经现场监理确认合格的试压元件。 在注水前,要进行最后检查、确认以下项目: a. 所有管子和螺栓接头不漏水; b. 试验接管装配得当; c. 泵和压缩机工况良好; d. 试压段水源供应充足; e. 在试验管段的末端备有排水和放气点; f. 正确安装清管器; g. 试压管段焊口已经无损探伤合格; h. 试压时环境温度不宜小于 5℃;若环境温度在 0~5℃以下试 压,应采取防冻措施。 i. HSE管理人员已经确认试压流程符合 HSE的所有要求。 注水泵通过阀门与试压头相连,同时阀门的安放位置要适合清管器的长度。 持续注水推动注水清管器和冲洗水,直至试压管段注水完成。 注水清管器的行走速度要加以控制,保证在注水时注水清管器后面的水流不会中断。 要保持注水清管器和接收头之间有充足的背压(通过注水清管器行走时,在接收端控制试压段的排气速度来实现),以便控制清管器的行走速度。 注水清管器的最大速度应限制为 3公里 /小时。 注水泵和试压头之间的管道连接要使用钢管。 钢管和试压管段间要安装单向止回阀。 要计算注水清管器的估计到达时间,可在上水泵处及排水处安装流量计。 在接收段,注水清管器到达立即关闭排水阀。 清管器前面的空气使用放气阀排掉。 注水完成后,在所有的接口处(除了压力表,高压泵的接口)安装盲法兰和封头封堵。 3 管道试压 试压流程如下图 : 强度试验 穿越管段设计设计压力为 ,强度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内压力的 , 即,稳压时间 4h。 严密性试验压力为设计压 力的 ,即 ,稳压时间 24h。 ,达到试验压力的 30%(即 ),稳压 15分钟,检查所有的管件和连接段看是否有漏水情况。 无问题后继续增大压力至试验压力的 60%(即),稳压 15分钟,检查漏水情况和系统的完整性;无异常情况,增压至强度试验压力 70%(即 ),对管线内的空气含量进行测试,试验段内空气含量不超过 2%,认为含气量合格,继续增压至试验压力( ),稳压 4小时,管道无泄漏为合格。 ,每 30分 钟记录试验压力及水温一次。 4个小时的稳压期,至少要有 1个小时的压力稳定期,否则要延长试压时间,直到出现 1小时稳定期为止。 在确定试验压力的变化时,要注意温度 压力变化的相互关系。 如果强度试验在规定的最低测试压力下保持了 4个小时,压降小于 1%试验压力值且不大于 ,则强度试验经监理、业主现场代表签字认可后验收通过。 ,首先进行压力释放后再进行修补,而后重复进行压力试验,直至试压合格。 ,应控制升压速度,避。陕京二线顶管施工方案(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