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分类概述(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主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 , 抑制病毒繁殖 , 如干扰素等。 ( 5)抑制病毒颗粒表面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释放,如异喹啉类等。 OO HO HCH 2OHNNNC O N H 2利巴伟林阿昔洛韦 拉米夫定 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1962年第一抗病毒药物-碘苷出现,用于抗疱疹。 同年又出现金刚烷胺,用于抗流感病毒,于 1966年批准上市。 1976年美国 FDA批准上市的干扰素是第一个广谱抗病毒药物。 无环鸟苷( 阿昔洛韦) 是第一个特异性的抗病毒酶的抑制剂(特异性:专对一类病毒有效,对其它病毒无效),它的毒性很低,可以有效地抑制疱疹病毒。 1986年出现了第一个抗艾滋病药物 AZT,它可以抗艾滋病毒地逆向转录酶, 1990年第一个抗艾滋病毒的蛋白酶抑制剂-沙奎拉韦出现,到 1996年它和 AZT等抗逆向转录酶的药物联合使用,就是鸡尾酒疗法,此疗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艾滋病情。  治疗肝炎的抗病毒药物有很多,目前多用以下几种:  (1)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丙肝病毒复制 ,同时还可以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 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 (2)白细胞介素 2:即 T细胞生长因子,具胡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 (3)核苷类化合物:如阿昔洛韦是一种合成的无环嘌呤核苷类化合物,可抑制多种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的增殖。  (4)阿糖腺苷类:体内、体外均证明对乙肝病毒有潜在的作用。 经观察用药期间部分患者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阴转,生化和肝组织异常也有好转。  (5)其他:促肝细胞生长素、胸腺肽、抗乙肝核糖核酸、病毒唑、左旋咪唑、香菇多糖、强力宁及植物血凝素等。 病毒性肝炎用药物 大黄: 性味苦寒,有泻下攻积、泻火解毒作用、活血祛瘀之功效。 大黄醇提液在细胞培养上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并对 HSV1的感染有预防作用 , 对病毒颗粒也有直接杀伤作用 . 此外,大黄醇提液的细胞毒性极低,甚至有助于细胞生长。 黄芪 :具有补气升阳作用,为补气要药,有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及抑菌、抗 HSV1作用。 黄芪 A6组分与无环鸟苷 (ACV)合用,疗效明显优于单药治疗组,并可减少 ACV的副作用,增强疗效。 八角莲: 别名鬼臼。 具清热解毒、祛痰散结作用。 实验表明其水溶性提取物对 HSV1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芍药 :其提取物 CY对 HSV1感染所致的皮肤病损有良好治疗作用, 用药后次日即可见效。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 大豆总苷 :对 HSV柯萨奇 B3病毒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 对疱疹型口唇炎有和口腔溃疡疗效显著其作用机理与对病毒的直接杀伤作用密切相关。 甘草甜素衍物 :甘草酸单胺能抑制细胞内 HSV1的增殖。 甘草多糖对 HSV1 、 VZV、腺病毒 Ⅱ 型和牛痘病毒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石榴皮: 水煎剂有明显抑制 HSV2感染作用,不仅能抑制 HSV2在细胞内的增殖,且有较强灭活和阻止HSV2吸附细胞作用。 板蓝根和喜树果: 两种药物均有杀病毒作用。 芒果苷: 其抗 HSV2作用的机制可能是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的晚期。 大蒜: HCMV是引起智力迟钝和其他先天发育缺限的重要原因。 已证明大蒜中含包括大蒜新素 (dially trisulfide) 和 ajoene等多种抗 HCMV有效成分,临床上用大蒜制剂防治 HCMV感染取得了明显效果。 常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中药: 茵陈、柴胡、虎杖、大黄、黄芩、龙胆草、板蓝根或大青叶、蒲公英、连翘、郁金、丹参、五味子、黄芪等。 第三节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多数还有消炎、抗风湿作用 的药物。 它们的作用有许多共同特点。 1. 解热作用:解热镇痛药能使发热病人体温降至正常,但对正常人体温则无明显影响。 2. 镇痛作用:有中等的程度的镇痛作用,对一些慢性钝痛,均有良效且久用无耐受性和成瘾性其毒性亦低,因此应用广泛。 3 作用机制:最近发现许多解热 镇痛药,在治疗剂 量的浓度下,即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并认为其解热、镇 痛和消炎抗 风湿作用,主要就是由于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所致。 4 消炎抗风湿作用:这类药物除苯胺类外,均具有消炎抗 风湿作用。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有人工合成的如阿司匹林、水杨酸钠、安乃近、保泰松、消炎痛等,中草药有柴胡、秦艽等 人工合成的解热镇痛药主要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和吡唑酮类。 世纪神药 —— 阿司匹林 阿斯匹林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 复方阿斯匹林由阿斯匹林、非那西汀和咖啡因三种药物组成。 因为这三种药的拉丁文字头分别为 A、 P、 C,所以又叫 APC。  1827年,英国科学家拉罗克斯首先发现柳树含有一种叫水杨甙的物质。 1853年,德国化学家杰尔赫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