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级资质咨询机构出品可研报告-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内容摘要:
工、大型水库等安全生产高危单位的气象服务保障系统。 建立专门的污染物扩散传输模式,提高核泄漏、危险品爆炸、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污染物大气扩散、事故现场气象 条件的预报水平。 开展突发公共事件事发点气象条件监测服务。 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或预期即将发生时,派出环境气象应急观测车赶赴事故发生地,采用移动监测设备进行气象要素和化学要素监测,收集现场观测数据并及时传送回当地气象部门和事故现场指挥部门。 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气象预报服务。 通过污染物大气扩散传输模式制作不同高度上有害化学物质扩散轨迹预报、近地面有害化学物质浓度扩散预报和有害化学物质的沉降分布预报等,提供风速、风向、气温、地温、污染物扩散后浓度等预报,提供污染物扩散范围、要素分布、对策建议等内容的分析报告 ,并根据未来的天气变化情况,提出应急响应对策建议;提供事故现场气象条件的预报服务。 (九)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 水平 上述服务任务从对象上可分为面向决策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 、面向公众的公众气象服务和 面向特定用户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面向不同的对象,服务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则有所不同。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 建立与 相关部门的多渠道沟通协作机制,制定和完善《年度决策气象服务方案》,明确年度决策气象服务重点,确立各时段固定上报的服务产品,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 牢牢把握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象能源等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安康的需求,研究政府决策部门关注的热点、新点,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敏感性。 加强 气象实况监测分析、预警预报预测预估、极端事件检测、灾情与灾害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灾害风险 分析 与防御、适应与减缓对策 制定 等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综合性。 建立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至政府决策部门的电话、传真、网络、影视、短信发送渠道,建立专人专送制度和文件交换渠道, 确保 在第一时间 内 通过 各 种手段将 服务 信息主动发送到决策者手中,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时效性。 实现 公众气象服务 多样性、精细化、高频次和广覆盖。 在做好常规天气要素预报预测和天气实况服务的同时,加强暴雨洪涝、台风、干旱、高温、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服务产品,制作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 气象 事件信息 , 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多样性; 避免以预报产品代替服务产品,从工作流程上将预报和服务分离 ,依托精细化的预报产品加强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不断满足用户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逐步实现对各种时空尺度大气现象和各种要素的精细化服务 ,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精细化。 每天为公众提供逐时的天气实况 ,未来 7天天气预报,其中 24小时以内为 6小时间隔, 2448 小时内为 12小 时间隔 ,灾害性天气和相关气象灾害发生时,实时发布、及时更新气象预警信息和实况信息, 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发布高频次。 利用计算机、卫星通信、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和丰富公众气象服务手段与形式 ,充分利用各种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各种社会资源与传播载体, 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 ,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广覆盖。 拓展 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领域、延伸服务链条、提升科技水平。 培育专业用户群体, 拓 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领域, 未 来三到五年重点加 强农业、水文、交通、海洋、能源、卫生、旅游等专业用户的气象服务; 在为专门用户提供温、压、湿、风、降水等常规气象要素信息基础上,提供可作为决策依据的水库调度、电力生产与分配调度、城市供热调度、高速公路管理等对策建议信息 ,延伸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链条; 开发农业、 交通、水文、海洋、能源、卫生、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指标, 建立和充实专业气象实用技术储备库,开展专业气象监测、预警、评估和咨询服务,改变专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不高、服务产品不专的状况 ,提升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科技水平。 四、业务体系建设 建立功能比较完 备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 重点要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队伍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机构的建设,努力 实现服务业务 现代化、服务队伍专业化、 服务机构实体化、 服务管理规范化。 ( 一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 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解决公共气象服务中基础信息资料匮乏局面。 气象观测、预报预测和服务产品必须通过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系统实时传输到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 推进与水文、民政、农业、交通、卫生、统计、测绘等部门的资料交换共享机制的建立,与各 部门交换共享的资料通过采集系统及时进入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 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 统一开发具有存储、管理、检索、统计、数据交换、归档以及自动更新、维护、共享等功能的多层次结构的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 数据库包括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分析信息、气象监测和预报预测预警信息、气象灾情信息、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决策支持信息、服务典型个例信息、服务产品质量 信息 、用户反馈信息、效益评估信息。 该数据库为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提供信息支持。 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信息系统。 完 善 全国灾情直报系统, 实现灾情发生后 2小时内初报 灾情 , 6小时内上报重要灾情, 1224小时内上报调查后灾情;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共享的 全国灾情信息共享平台;建立 技术规范统一的、标准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相结合的省级和国家级气象灾害数据库;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动态管理平台,实现对乡镇气象协理员和社区气象灾害信息员的备案和管理;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平台。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确定各种风险度的分级标准。 建立各类气象灾害危险性、易损性、灾害损失程度和风险指数、风险等级的计 算方法和模式;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 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系统。 建立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系统,实现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点、时间、规模、危害程度、成灾程度等 方面的 预测性估测,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对灾害现实情况和可能发生趋势所做的适时性评估,在气象灾害结束后对灾情的完整总结评估。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 开发全国统一的基于 GIS 的决策气象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地理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和气象信息融合、服务产品显示与综合集成、统计分析检索、数据挖掘、服务产品生成和辅助决策支持等功 能,并具有面向不同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决策气象服务对策建议库。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分发平台。 建立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至政府决策部门的电话、传真、网络、影视、短信专门发送渠道。 收集政府决策部门有关领导的手机号码、电话和传真号码,遇有突发灾害性天气,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电话和传真等多种手段将预警信息主动发送到决策者手中。 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 建设国家和省级电视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提高中国气象频道及各级各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全天候提供权威、实用、细分的各类气 象服务信息。 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电视直播系统,实现 在主要电视频道实时插播气象监测实况和 预报 预警信息。 建立面向网站、电话、手机短信等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 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 基于网络等多种手段建立公众气象服务需求与满意度调查平台,研究开发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技术与方法,建立具有统计、分析、图形显示、表格显示、输出等功能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开展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 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开展效益评估调查。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建设覆盖全国及相关海区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卫星数字语音广播系统( China Weather Radio)。 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分区群发与综合管理平台,建设面向手机用户的气象预警信息小区广播发布系统,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对指定区域所有手机用户的实时传播。 在山东 石岛 、浙江 舟山 、广东 电白 建设 覆盖我国渤海、东海 、 黄海和南海的海洋气象广播电台。 加快建设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门户网站中国天气网 国家和省级公众气象服务网站,以及中国兴农网。 加强与广电部门的协商与合作,力争两年内实现中国气象频道在各地有线与无线电视网络中的播出,建立和完善电视气象节目定时播发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即时插播制度。 完善手机短 信、电话、农村有线广播前端接收机等设施,在学校、医院、 车站、码头、体育场馆、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逐步设立气象电子显示屏和多媒体显示终端。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媒体、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发布资源(公共电台和电视台、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宣传车、电子显示屏)发布气象信息。 建立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发布控制平台,预报服务产品更新后,实现网站、手机短信等渠道发布的信息同步更新,确保对外服务的一致性。 气象科普宣传业务平台。 整合科普资源,建设中国气象科普网;建设 国家和省级气象科普馆,加强气象科普产品开发。 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 建立健全农业、水利、航空、林业、国土资源、交通、环保、卫生、旅游、 海洋、 保险、能源、电力、仓储、物流、盐业等专业气象服务指标。 在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和专业气象预报基础上,重点建立农业、水利、交通、 海洋、旅游、卫生、能源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 提高 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综合集成和加工处理 水平。 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发布平台。 建立与农业、水利、交通、旅游、卫生、能源、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的网络、传真等专门产品发布系统。 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 在明确评估重点行业基础上,制定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案,采用专家小组法(德尔斐法)定期评估气象服务效益,建立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定期对 行业 气象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估。 (二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队伍建设 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岗位设置。 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规范管理的原则, 发掘气象部门现有人力资源潜力,科学设置 公共气象服务 业务 岗位、公共气象服务 研发岗位 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协调岗位。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 业务和科研 专职队伍建设。 国家、省、地、县设置公共气象服务 业务 专职岗位 ,负责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分发和 评估 等业务。 根据分工不同, 气象服务 业务专职人员 须掌握各种气象预报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掌握制作可视化产品的技能,熟悉各类图形图像加工软件,了解不同用户对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 具有较强的对外宣传和交流能力, 掌握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技术。 国家和省级设置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研发专职岗位 ,负责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技术和手段的研发。 气象服务产品研发专职 岗位 不仅应具备气象知识,还应具备水文、海洋等相关学科知识,能在了解用户需求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新的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方法,开发新的产品分发、集成、显示及包装技术。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 队伍建设。 在国家和省级建设分灾种的气象灾害评估专家队伍,评估专家必须充分了解各行各业对气象的敏感程度,在气象预报预测信息的基础上,能对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出预见性分析。 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 在城市社区、街道、企事业、学校、车站、码头、港口、医 院等重点单位确定一名联系人,在乡镇确定一名协理员,在每一个村屯设立一名气象信息员, 建立一支能够承担气象信息收集、预警信息传播和 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化气象服务队伍。 制定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 建立科学、有效的招募、培训、激励等运 行机制,规范气象信息员 的 管理,充分发挥 气象信息员 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 (三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机构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设。 分阶段、分步骤 整合 公 共 气象服务相关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建 设 国家和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加强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建设。 现阶段,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要任务是 整合国家级公众气象服务资源, 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运行机制, 开展 公益 性气象服务。 开展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设试点 , 在 总结 试点 经验 基础上 ,逐渐在全国 开展 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建设。 决策气象服务中心 建设。 2020 年 2020 年,以改革和调整决策气象服务中心运行机制 为重点, 规范决策气象服务流程,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小实体、大网络”的运行效率。 加强决策气象服务的横向联动, 确保 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综合性;加强决策气象服务的 纵向 联动,确保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对外协调一致性。 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中心是中国气象局提供决策气象服务的业务和协调机构,并负责 对 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的技术指导。 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中心 以职能司牵头,由 国家气象中心、国 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公共 气象服务中心等单位 组成 ,联合各省(区、市)气象局,以“小实体、大网络”方式运行。 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中心是各省(区、市) 气象局提供决策气象服务的业务 和 协调机构, 以业务管理部门牵头,由 省气象台、气候中心、研究 所等单位 组成 , 联合 各地 ( 市 ) 气象局, 以“小实体、大网络”方式运行。甲级资质咨询机构出品可研报告-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
相关推荐
新工作,及时做好仪器的入库验收、登帐造册、进橱、出借、回收等工作,做好仪器帐册、标签登记,做到帐、卡、物相符。 五、按照实验记录册所需器材做好准备,熟悉相关教材,掌握教材规定的全部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内容、原理、目的、要求、操作技能,协助教师辅导学生实验,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结束后清点、保养仪器,及时上架入橱。 六、总结经验,创造条件自制、改进实验装置,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项目由设区的市、县(区)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及危险废弃物处理:由省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城市污水处理:日处理 5万吨及以上项目由省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由市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日处理 200吨及以上项目由省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 由市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经济适用住房:由省人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普通商品住房
背景 系统名称: 综合业务支撑系统 项目提出人:广东省电信公司 项目开发者:广州南方电信系统软件有限公司 客户: 广 东省电信公司、广东省电信公司地市级分公司 文档地图 本文档是总体设计的客服管理子系统分册。 在阅读本文档之前,建议先阅读总体设计的总论分册。 定义 TMN: Telemunications Management Network, 电信管理网。 IBSS: Integrated
组中的整数。 当然刚生成对象时,对象中的数组没有数据,只有一个一个地向对象中插入数据。 要求如下: ( 1)分析数组类的数据属性要求; ( 2)分析数组类的操作属性要求; ( 3)编制数组类的接口定义; ( 4)生成数组类对象; ( 5)编制程序实现数组对象的插入和删除操作; include class Date { private: int year,month,day。 public:
控制措施工作。 包括高穸作业现场查勘,使工作人员对该任务的危险点 (安全措施卡 )有清晰、准确、全面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控制和安全措施,并正确派选合适胜任的工作负责人和工作班成员。 在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向作业人员交待工作内容、安全注意事项及该作业的危险点。 作业过程中明确监护人员,监护人实时 监控高处作业人员劢向,及时提醒和纠正作业中的丌安全行为,使安全措施丌折丌扣地落实和执行到位。
制造费用 D、 固定制造费用 1成本差异是指在标准成本控制系统下,企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与( C)之间的差额。 A、 计划成本 B、 历史成本 C、 标准成本 D、 预算成本 1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固定制造费用( A)之间的差额。 A、 预算金额 B、 历史金额 C、 标准金额 D、 计划金额 1( D)是指由存货的买价和运杂费等构成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