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厂工艺管理规程ll内容摘要:

石的化学分析方法》进行。 6. 检验规则 取样方法 按《水泥原燃材料的取样方法》进行。 检验频次 . 1 每半小时取一次样,每天进行一次综合样的全分析; 每周在均化库出料皮带上 取一次样,做一次全分析。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起草。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负责解释。 (三)粘 土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粘土的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吉林亚泰明城水泥有限公司用作水泥生产用的粘土。 2. 定义 凡由钾长石( K2O AL2O3 6SiO2),钠长石或云母( K2O 3AL2O3 6SiO2)等矿物经风化及化学转化而生成的以 AL2O3 2SiO2 2H2O 为主要成分的一类物质称为粘土。 3. 引用标准 《粘土的 化学分析方法》 《水泥原燃材料的取样方法》 4. 技术要求 硅酸率: 铝氧率: MgO 含量:≤ % K2O+Na2O≤ % 初水分≤ % 粘土粒度 300mm。 5. 试验方法 硅酸率,铝氧率, MgO, K2O, Na2O的测定按《粘土的化学分析方法》进行。 初水分的测定按《过程控制分析方法》进行。 6. 检验规则 取样方法 按《水泥原燃材料取样方法》进行。 检验频次 入厂检 验 SiO2, AL2O3, Fe2O3, CaO, MgO, K2O, Na2O 每周检验一次,并计算出硅酸率,铝氧率;初水分每天检验一次。 粘土矿的检验 每更换一次采场进行一次本标准第 条各项目的检验。 运输与储存 粘土在运输与储存过程中不得混入杂物。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起草。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负责解释。 (四)铁质校正原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铁质校正原料 的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吉林亚泰明城水泥有限公司用作水泥生产用的 铁质 校正原料。 2. 定义 凡以 Fe2O3 为主要成分的天然矿石或工业废渣称为 铁质校正原料。 其种类有:铁矿石,铁粉,镍渣等。 3. 引用标准 《铁矿石的化学分析方法》 《铁粉的化学分析方法》 《水泥原燃材料的取样方法》 4. 技术要求 品位 Fe2O3的含量应大于 %。 杂质 不得含有害于水泥性能的杂质。 铁矿石粒度 25mm,占 85%以上。 5. 试验方法 按《铁矿石的化学分析方法》或《铁粉的化学分析方法》进行。 6. 检验规则 取样方法 按《水泥原燃材料取样方法》 进行。 检验频次 每进厂一批检验一次 SiO2, AL2O3, Fe2O3, CaO, MgO; K2O, Na2O 每周检验一次。 不定期的对均化后的铁矿石进行全分析。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起草。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负责解释。 (五)燃 煤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燃煤 的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吉林亚泰明城水泥有限公司用作水泥生产中的 燃煤。 我公司生产时采用烟煤。 2. 定义 凡燃烧时能够放出大量的热量,着火温度在 400500℃之间的煤称为燃煤。 3. 引用标准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煤灰份化学分析方法》 《水泥原燃材料的取样方法》 4. 技术要求 热值 QfDW≥ ; 挥发份 Vad≥ %; 灰份 Aad≤ %; 进厂原煤粒度 50mm,合格率 100%。 5. 试验方法 按《煤的工业分析方法》或《煤灰的化学分析方法》进行。 6. 检验规则 取样方法 按《水泥原燃材料的取样方法》进行。 检验频次 每进厂一批检验一次 工业分析; 每周检验一次化学分析(含 K2O, Na2O)。 不定期的对均化后的燃煤进行检验。 运输与储存 煤在运输与储存过程中,严禁混入杂物; 煤在储存过程中,严禁发生自然。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起草。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负责解释。 (六)半成品标准 1. 目的 为加强对半成品的质量控制,按质搭配使用,在确保生产稳定,产品质量优良的前提下,特制定本标准。 2.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吉林亚泰明城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生产过程中半成品的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划。 GB175- 99《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12958- 99《复合硅酸盐水泥》 JC/ T853- 1999《硅酸盐水泥熟料》 《检验操作规程》 《水泥化验室手册》 3. 半成品 出磨生料,入窑生料,出磨煤粉,出窑熟料,出磨水泥 4. 内容 技术要求 出磨生料,入窑生料,出磨煤粉,出窑熟料,出磨水泥的控制指标及技术要求见公司《过程质量控制(指标)一览表》 试验方法 出磨生料,入窑生料,出磨煤粉,出窑熟料的分析按《水泥分析操作规程》和《煤的工业分析》及《煤灰化学分析方法》的要求进行。 出磨水泥 水泥全分析按《水泥分析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水泥品质指标的检验按《强度检验操作规程》及《标准稠度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 检验规则 取样方法按《物料取样、制样和样品保管规程》的要求进行。 试验频率按《过程质量控制(指标)一览表》的规定进行。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起草。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负责解释。 2020 年度主要质量 指标 序号 名称 控制项目 质量控制指标 合格率 % 1 石灰石 CaO ≥ % ≥ 80 SiO2 ≤ % ≥ 80 MgO ≤ % ≥ 80 2 天燃石膏 SO3 ≥ % ≥ 80 3 凝灰岩 28d 抗压强度比≥ 62% 4 熟 料 FCaO ≤ % 3d ≥ 28d ≥ 5 矿 渣 K K 100 6 原 煤 灰份 ≤ % 100 发热量 MJ/kg 90 挥发份 % 90 7 出磨水泥 细度 ≤ % ≥ 90 SO3 K177。 ≥ 85 烧失量 国家标准 100 MgO 国家标准 100 比表面积 340177。 10m2/ kg 品质指标 符合产品标准 8 出厂水泥 袋重 单袋净重≥ kg , 20袋总重 1000 kg 100 品质指标 符合产品标准 100 9 铁矿石 Fe2O3 ≥ 50% ≥ 90 (七)石膏和硬石膏 本标准等同采用 GB548396《用于水泥中的石膏和硬石膏》。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膏和硬石膏的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吉林亚泰明城水泥有限公司用作水泥缓凝剂的石膏和硬石膏。 石膏 以二水硫酸钙( CaSO4 2H2O)为主要成分的天然矿石。 硬石膏 以无水硫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天然矿石。 SO3含量≥ %。 不得含有害于水泥性能的杂质和混入外来夹杂物。 附着水不得超过 %。 石膏粒度 300mm。 4 试验方法 按 GB548485《石膏和硬石膏化学分析方法》进行。 5 检验规则 取样方法 执行《水泥原燃材料取样方法》。 检验频次 进厂一批检验一次。 石膏和硬石膏在运输与储存时不得混入其它材料。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起草。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负责解释。 (八)火山灰质混合材料 本标准等效采用 GB284796《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 本标准规定了火山灰质混合材料的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吉林亚泰明城水泥有限公司用作水泥生产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 凡天然的或 人工的以氧化硅,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矿物质材料,本身磨细后加水拌和并不硬化,但与气硬性石灰混合后,再加水拌和,则不但能在空气中硬化,而且能在水中继续硬化者,称为火山灰质混合材料。 人工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烧失量不得超过 %。 三氧化硫含量不得超过 %。 火山灰性试验必须合格。 水泥胶砂 28 天抗压强度比不得低于 %。 进厂粒度 25mm,占 85%以上。 4 试验方法 烧失量,三氧化硫含量 按 GB17687《水泥化学分析方法》进行。 火山灰性试验 按 GB1295791《用于水泥混合材的工业废渣活性试验方法》进行。 水泥胶砂 28 天抗压强度比 按 GB1295791《用于水泥混合材料的工业废渣活性试验方法》进行。 5 检验规则 取样方法 执行《水泥原燃料取样方法》。 检验频次 每进厂一批进行一次检验。 每月按本标准 条的规定检验一次。 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不得与其它材料混杂。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起草。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负责解释。 (九)粒化高炉 矿渣 本标准等同采用 GB20394《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 本标准规定了粒化高炉矿渣的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吉林亚泰明城水泥有限公司用作水泥中活性混合材的粒化高炉矿渣。 凡在高炉冶炼生铁时,所得以硅酸钙与铝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熔融物,经淬冷成粒化后,称为粒化高炉矿渣。 3. 技术要求 质量系数: 粒化高炉矿渣的质量系数T iOM nOS iO OAlM gOCa O 2 32 不得小于 . 粒化高炉矿渣中锰化合物的含量以 MnO 计不得超过 %,钛化合物的含量以 TiO2计不得超过 %,氟化合物的含量以 F 计不得超过 %。 冶炼锰铁所得的粒化高炉矿渣,锰化合物的含量以 MnO 计不得超 %,硫化物的含量以 S 计不得超过 %。 高炉矿渣的淬冷处理必须充分,粒化高炉矿渣的容重不得大于,未经充分淬冷的块状矿渣,经直观剔选,以重量计不得大于 %,其最大尺寸不得大于 100 毫米。 粒化高炉矿渣不得混有任何外来夹杂物,金属铁的含量应严格控制。 水泥胶砂 28 天抗压强度比≥ %. 4 试验方法 粒化高炉矿渣化学成份的分析按《粒化高炉矿渣分析方法》进行。 粒化高炉矿渣容重的测定按《粒化高炉矿渣分析方法》进行。 水泥胶砂 28 天抗压强度比 按 GB1295791《用于水泥混合材料的工业废渣活性试验方法》进行。 5 检验规则 进厂粒化高炉矿渣每批进行一次化学分析。 每季度进行一次水泥胶砂 28 天抗压强度比试验。 粒化高炉矿渣在未烘干前,其储存期限从淬冷时算起不宜超过三个月。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起草。 本标准由技术质检部负责解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