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报告项目编号:内容摘要:

口增多的客观因素 所谓城市 ,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9。 从城市和城市化演变的过程及趋势来看 , 从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来看 , 所谓城市化 , 首先是指国家 或 地区的生产方式工业化 , 非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化 ; 其次是指城市型人口在国家 或 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再次是指国家 或 地区的人口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 最后 , 是指由于上述经济工业化、人口城市化、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化所形成的人口不断聚集 , 各种类型的城市不断出现 , 城市日趋密集 , 城市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 城乡之间的差别日趋缩小 , 城市地区不断扩大 、 城市化生活方式向全社会的普及和渗透的一种趋势。 城市化一方面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 另一方面 , 它用 9 马惠娣 .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40 9 现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类的文明教育 , 熏陶和培育着人们的文明行为。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 只有拥有了高品质生活的人们才可能崇尚休闲、从事休闲体育。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有利于人们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 , 有利于人们聪明才智的发挥 , 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 城市支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游憩、交往 , 以及人的日常生活 , 良好的城市氛围、城市精神、城市风貌、城市结构 ,对人们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有关专家预测 , 2020 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 %, 2020 年将达到 59%, 21 世纪末将达到 90%10。 休闲娱乐的 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 , 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基地 ,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 , 而且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也越来越渴望通过休闲 , 来调节紧张的神经和巨大的压力。 而经科学证明休闲体育对增加体质、延年益寿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特殊功效 , 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休闲体育健身、放松和增进感情。 城市化作为人类的历史选择之一 , 其根本目的在于优化人们的生活 , 实现人类的最高利益 , 由城市化引发的家庭变迁使农村人口市民化 , 必将带来新的体育需求。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 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大众体育将获得较快的发展 11。 城市 人口的增加 , 也就意味着潜在体育人口的增加。 跨入 21 世纪后 , 我国的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 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普及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解放 , 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 , 使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城里上班族的结构也得到了调整 , 相当一部分人转 10 钱利安等 .休闲体育 :现代人理想的休闲方式 [J]体育师友 ,:63 一 64 11 宋杰 ,孙庆祝 .城市变迁后的家庭体育 [J].山东体育科技 ,:131 一 133 10 入第三产业或其他产业 , 使可能从事休闲体育的人数大大增加。 据有关专家分析 , 到 2020 年我国体育人口将增加到全国总人口的 40%,这势必对休闲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我国政府支持的保障因素 1995 年 8 月通过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为大众休闲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持。 在其总则中规定:“为了发展体育事业 , 增强人民体质 , 提高运动水平 ,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13。 ”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 ,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 14”。 这些规制使我国体育事务乃至于基层体育事业单位的改革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国家、社会对《体育法》规制的进一步落实 , 各级财政对全国体育事业投入的资金从“九五”时期支出比重的 %左右 , 增加到“十五”时期的%左右 , 增长了约 54%15。 如此在《体育法》的 保障下体育事业资金投入率的逐年增长 , 不仅从根本上激活了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活力 , 而且也带动了我国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 从 1995 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 , 国家体育总局每年举办 1 次 “ 全民健身周 ” 活动 , 还开展了 5 个亿万人群“健身活动 ”。 1998 年以来 , 国家体育总局把体育彩票公益金的 60%用于群众体育 , 群众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12 姜虹 .中国城市化现状与展望 [J]林区教学 ,2020.|:10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1995 年 8 月 29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总则第一章第 2 条 .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1995 年 8 月 29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总则第一章第 2 条 15 张雯 .对《体育法》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思考 [J]体育文化导刊 ,2020,02:44 11 大幅增加 , 并积极探索依托公园、绿地、山地、江河湖海等自然资源兴建体育设施的新模式。 全民健身活动基地 、 全国各地群众组织、单项体育协会、各种体育俱乐部 、 健身中心、健身指导站、晨晚练站点等的建设发 展迅速 , 休闲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日趋丰富。 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实现的可能性条件 (l)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城镇 居民的生活己经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 为我国当代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空闲时间 ,这些空闲时间的增多己经为休闲体育文化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时间的平台。 (3) 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 为人们创造了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自由民主的政治环境 , 这为休闲体育文化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4) 现 代价值观向后现代价值观的转变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 , 更加注重自我真实的感受和生命的意义 , 在后现代价值观的影响下 , 休闲理念开始更加深入 , 这就为我国休闲体育文化价值的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5) 代表现代体育价值观的人本体育观和人文体育观 , 更加尊重个人体育兴趣 , 更加注重体育对自我身心的全面发展。 人们试图通过休闲体育来获得精神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 , 这是我国当代休闲体育文 12 化价值实现的基本前提。 (6) 人文精神的转变使得人们更加渴望通过休闲体育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意蕴和人生的价值 , 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得到了重视 , 这就为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实现创造了可能条件。 (7) 我国当代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更多的自主性和进取性 , 促使人成为更具探索性、更具现代进取精神的人 , 我国当代休闲体育文化价值的实现正是需要这种基础。 (8) 科学型、开放型、多维型的现代思维方式解放了人们的狭隘的思维 , 进而产生对休闲体育文化价值的认同 , 为我国当代休闲体育文化价值实现创造了先决条件。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民生体育观 对竞技体育观念的反思与超越 民生体育观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即是针对从前的竞技体育观而提出的。 竞技体育观念在当代遇到了 各个方面的冲击,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竞技体育观念的种种弊端。 因此,在反思竞技体育观的过程中,有学者提出了“竞技体育是难以承受之重 ”的判断。 所谓“难以承受之重 ”是因为运动员总是背负着国家的使命来参与体育竞技的。 这当然是运动员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但问题是,这仅仅是运动员的一个维度而不是运动员的全部意义。 如把这一 “宏大叙事”的体育精神当作全部的运动目的, 必 然导致运动员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和训练压力以及竞技压力。 这种过重的压力是不利于运动员自由个性 13 的展开的,而由此导致的体育运动也容易发生异化。 而且,由于这种单 一的竞技体育观念,体育活动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所以,正是在反思竞技体育观念的危机的基础上,当代学者提出了民生体育的观念。 民生体育观念是对竞技体育观念的超越。 这一超越可以被辨证地理解为扬弃。 也就是说,当我们提出民生体育观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对竞技体育观的彻底否定,我们还是坚持竞技体育观所具有的合理因素。 但是,民生体育观在竞技体育观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即强化了体育运动所具有的人文的文化内涵。 体育运动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大众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休闲体育文化都展示着体育运动这一社会生活重要组 成部分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支撑 16。 体育运动所具有的这一文化内涵消解了竞技体育观所带来的弊端,因此,民生体育观是对竞技体育观的超越。 民生体育观的实质 民生体育观的实质,是“生命在于运动”这一判断的逻辑结果,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提出民生体育观念。 是因为人的生命在于运动。 生命是人的绝对意义所在,而体育作为对身体运动机能的培养和训练,首先就是为人的自然生命负责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者,这就决定了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被纳入到人的自觉的观念当中。 因此,对于人的自然生命有机体来说,同样应该被纳入到意识当中加 以关注。 16 田麦久.北京奥运会与中华文化建设[ J] .体育文化导刊 ,2020,7 :50 14 那么,人的自然生命的运动就不再仅仅是动物式的单纯的自然活动,而是要赋予其人的意义在其中。 因此,体育就是一种被自觉化了的人的生命运动。 可以说,动物的生命运动是自在的,而人的生命运动则是自觉的。 这种被自觉了的生命运动,就是“体育”人有意识地使自己的生命机体处在不断的体育运动之中,从而实现对生命全体的有意识的捍卫,这是作为民生体育观念的一个最重要的规定。 体育是为生命负责的,而不仅仅是为运动员的生命,而是为人类的生命负责的事业。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应该是运动员。 当然,这里我们必须对运动员的概念 加以重新理解。 在从前的竞技体育观念下,体育运动只是少数人的专门事业,因此,运动是被作为 “专业” 来理解的。 而在民生体育观念下,体育运动并非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是人或人类的事业。 这样,体育运动就具有了广泛性。 在广义上,每个人都应该把运动当作自己的生命的天然包含的维度,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运动员。 民生体育观念打破了传统的竞技体育的少数精英的专业垄断,而是把体育推广到了所有的人,从而确立了全民性质的新的体育观念。 这是民生体育观的另一个基本规定。 民生体育观的当代意义 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积极的体育观念变革,必然导致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 直接性的问题就是体育的产业化。 应该说,体育产业化是以民生体育观念为先导的。 体育 15 产业化必然伴随着体育市场化。 民生体育观倡导的是大众体育,只有大众体育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体育市场才能得到扩展。 大众体育带来的是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 随着体育市场的不断扩大, 参与的人 越来越多和体育项目不断得到普及,人们对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趋向于日常化。 可以说,体育是人们生活的一项基本内容,是休闲生活 的品味所在。 因此,体育的大众化本身就是体育产业化的条件。 体育的大众化和体育产业化需要体育事业的支持,反过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带来体育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迅速发展。 产业化的背后是利益和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认同。 因此,在体育市场当中,实现了经济增长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双向发展。 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 民生体育观念作为大众体育的发展理念,其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全民健身。 当代中国社会还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身体健康的观念和意识仍然很淡漠。 其原因是人们还没有 培养起健身的意识。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是建立在国民素质基础之上的, 而国民素质中最基本的是身体素质。 在现代化的 工作 强度环境中,人们日益感觉到了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身体素质是人的其他一切生存活动的基础,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经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而在当代我们可以说“身体就是财富 ”。 只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应对紧张的现代化生活方式。 为此,正是为了消解现代化的高强度的生活节奏,休闲社会开始被人们关 16 注。 那么,在民生体育观下,体育就既是身体素质的捍卫者,同时又是休闲生活的内容。 人们可以在以休闲的方式中参与体育,而同时 达到对身体的锻炼,从而培养健康的体魄。 对和谐社会的促进意义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民生体育观所具有的更大的社会意义就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我们提出的和谐社会,首先是人与自身的和谐。 而人与自身的和谐首先表现为人与自身的自然的和谐,即人与身体的和谐。 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人与身体的背离,从而导致人与身体的不和谐。 那么,体育在其中是否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谓人与身体的不和谐是指,人们由于依赖于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技术保护,从而通过科学技术的方式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况。 比如,人们对保健品的依赖,人们对医 药的依赖。 应该说,这些科学技术的成果对于保护人类的健康来说,总是具有负面效应。 然而,体育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