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润州区嶂山河小微企业创业园区段整治工程方案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年、 1975 年、 1991 年、 20xx年。 本市入梅一般在 6 月中下旬,多年平均历时 23 天,平均梅雨量,约占全市平均降水量的 %,年际内梅雨天数及梅雨量变化较大。 另一种为热带风暴雨型,历时较短,但次降雨强度大,容易形成涝害,如 1956 年、 1965 年、 1997 年。 八、九月份全市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台风活动频繁,尤其是在副高压偏北、偏西型天气形势下,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风暴常影响本市,其携带大量的水汽遭遇冷空气,常形成短历时大暴雨,此期俗称为台汛期。 暴雨资料分析 本次设计采用镇江市实测降雨资料。 镇江雨量站位于镇江市主城区南门大街,建站于 1880 年,至今已有 130 多年的历史。 该站自建站起即有 1 日 /24 小时记载(部分不全)、 72 小时、 7 日等长历时降雨记载,系列较长(仅在抗战期间有几年停测), 1 小时、 6 小时、 12 小时等短历时资料系列稍短,但满足规范要求。 在上轮规划实测资料基础上,本轮规划新增最近十年实测成果资料,选取 1950~ 20xx 年连续 63 年降雨资料进行频率分析。 最大 1H 和最大 6H 降雨量共计 49 年资料,最大 24H 降雨量(其中,有 11 年为最大 1 日降雨量乘以 系数得到,各年份降雨量数据见上表 31)共计 63 年资料,各历时暴雨频率分析成果如下表 21。 表 21 镇江 市 1950~20xx 年各历时点暴雨实测资料频率分析成果表 降雨历时 CS/CV CV H P=1% P=2% P=% P=5% P=10% P=20% 1 小时 81 73 6 小时 24 小时 设计暴雨 根据镇江城市河道源短流急的产汇流特点,参照历年成灾暴雨特征统计,城区降雨中,主要由短历时降雨造成危害的最大。 因此,本规划选取最大 24H 暴雨为主控制性雨型,进行水文水利计算。 本次设计采用 20 年一遇暴雨资料,即 24H 暴雨为 , 6小时暴雨为 , 1 小时暴雨为。 设计洪水 嶂山河下游区域约 的区域。 将下游分成河西、河东南、河东北,三块区域面积、比降如下表 22。 表 22 汇流面积特性表 河西 河东北 河东南 面积( km2) 比降( 104) 743 195 236 面暴雨过程按《暴雨图集》雨型分配表九进行。 最大 24H 雨型分配表如下表 23 所示。 表 23 最大 24H 设计暴雨雨型分配表 ( 1 小时时段分配) 单位: % 时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H24H6 7 7 8 8 8 8 9 9 9 9 9 9 H6H1 16 16 16 32 20 H1 100 表 24 产流成果表 单位 m3/s 时段 河西 河东北 河东南 合计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因此, 20 年一遇河道设计流量为 += m3/s。 3 工程地质 地形地貌 镇江高新区小微企业创业园区规划位置地处于镇江市民营开发区润兴路以西,勘察时正在整平,整平标高 ~ 米,整平前场地大部分为鱼塘,中部为排洪沟,地势低洼。 场地现为空地,地势较为平坦,施工条件一般。 场地地貌属古冲沟。 东南侧局部为岗地。 场地内图层主要由素填土和第四系全新统古冲沟形成的软土层和第四系上更新统粉质粘土组成。 地质特征 地质资料引用 于镇 江大地勘察咨询有限公司 勘测结果。 场地地基土层在埋深 深度范围内,根据土的物理力学特征,地基土可分为 7 大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 1)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 Q4𝑚𝑙) ① 素填土 :黄褐色 ~灰色,湿,结构松散,均匀性差,以粉质黏土为主,局部地段夹块石,砖瓦块。 层厚 ~。 地层埋深~ ~。 ( 2) 第四系全新统古冲沟相土( Q4𝑎𝑙) ② 粉质粘土 :灰黄 ~灰褐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