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国家法、宪法论文内容摘要:
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即实际损失包括可得利益损失。 为明确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赔偿办法》第 3 条作了具体规定:( 1)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 25%的赔偿费用 ;( 2)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 3)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 4)造成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其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 5)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法律界对《赔偿办法》第 3 条第( 1)项中“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如何理解,有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应得工资收入是指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而应得的工资收 入;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得工资收入包括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应得的工资收入和尚未付出劳动但如果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至合同期满可得的工资收入;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得工资收入是指因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不能提供正常劳动而损失的工资收入。 第三种观点实际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规定有关赔偿办法问题的复函》(劳社厅函 [2020]238 号,以下简称《复函》)的解释。 笔者认同第三种观点。 理由是,所谓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是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后才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劳动 者已经付出劳动应得的工资收入,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无关。 笔者认为,根据《劳动法》、《赔偿办法》和《复函》的规定和立法宗旨,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损害赔偿范围,也应同《民法通则》、《合同法》一样,适用赔偿实际损失原则,实际损失包括可得利益损失,至少应赔偿劳动者劳动合同期满前剩余期间的全部劳动报酬。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国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劳动合同的法律约束力。 现实中,外国不少国家的劳动立法也确立了赔偿 实际损失原则。 如法国劳动法规定:只有在双方协议、一方犯有严重过错或不可抗力时,才能解除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如果雇主违反这一规定,雇员有权得到损害赔偿,数额至少为雇员至合同期满应得到的劳动报酬 [5]。 为体现《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对女职工和参加工会活动的职工的特殊保护,赔偿实际损失原则也有例外情况,即受特殊保护的劳动者被用人单位违法辞退时,其所得赔偿可以大于其实际损失。 《工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职工因参加工会活动、工会工作人员因履行工会法规定的职责而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恢复其工作,并 补发被解除劳动合同期间应得的报酬,或者责令给予本人年收入二倍的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 [2020]11 号,下称《工会法解释》)第六条进一步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涉及职工和工会工作人员因参加工会活动或者履行工会法规定的职责而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裁判用人单位恢复其工作,并补发被解除劳动合同期间应得的报酬;或者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裁判用人单位给予本人年收入二倍的赔偿,并参照《补偿办法》第八条的规定给予解除劳动合同时的经济补 偿金;《深圳经济特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若干规定》(下称《深圳规定》)第17 条也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辞退“三期”女职工拒不改正的,发给女职工劳动合同期满前剩余期间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国家规定的生活补助费(同经济补偿金)。 笔者认为,《赔偿办法》第 3 条关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的规定,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基本上还是明确和合理的,也具有可操作性的。 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应适用《赔偿办法》的规定,而不宜适用《补偿办法》的规定(只有解除事实劳动关系,才可参照《补偿办法》计算补偿 或赔偿)。 赔偿劳动者的损失,应以赔偿实际损失为原则(实际损失包括可得利益损失);为体现特殊保护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规定赔偿数额大于劳动者实际损失(包括赔偿金和经济补偿金可以兼得)的,应从其规定。 《深圳规定》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辞退“三期”女职工的,应当同时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和哺乳期工资。 案例一中仲裁裁决仅适用《补偿办法》的规定,只支持胡小姐经济补偿金的诉求,而不支持胡小姐哺乳期工资的诉求是错误的,另不支持胡小姐代通知金的诉求也是错误的。 案件二中仲裁裁决和法院判决适用《补偿办法》 的规定,而不适用《赔偿办法》的规定,不支持张某要求支付劳动合同期满前剩余期间可得劳动报酬的请求也是错误的。 (三)继续履行。 继续履行是指违反合同的当事人不论是否已经承担赔偿金或违约金责任,都必须根据对方的要求,并在自己能够履行的条件下,对原合同未履行的部分继续按照要求履行。 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继续履行是我国承担合同违约责任的方式。 《民法通则》第 11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合同法 》第 107 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继续履行又称实际履行,具有强制性。 继续履行责任,是受合同所要实现的目的决定的,是合同实际履行原则在责任制度上的体现。 只要有继续履行合同的要求和可能时,当事人就应当继续履行合同。 我国《劳动法》未明确规定继续履行为承担违反劳动合同责任的方式。 但《工会法》第五十二条和《工会法解释》第六条规定,因参加工会活动或者履行工会法规定的职责而被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既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也可 以要求赔偿损失。 现实中,外国不少国家的劳动立法也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原则。 如依据英国衡平法的规定,法院可颁发“履行令”,强制违约的雇主继续履行合同至合同期限届满 [6]。 继续履行作为承担合同违约责任的一种方式和合同违约救济的一种手段,虽然我国《劳动法》未予规定,但从合同法原理、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工会法及工会法解释的精神和我国劳动合同履行的现状考虑,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责任承担形式适用继续履行原则意义重大。 在目前我国劳动力绝对过剩,就业机会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要有效地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 益,除了责令违法解除劳动合。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国家法、宪法论文
相关推荐
主管或维修负责人学习并写读后感。 提高他们对设备的管理水平,由他们对所管理维修员工进行普及,以提高我司设备运行管理水平,增强设备安全保障。 编制《灭火器保养、管理制度》。 编制《灭火器保养、管理制度》在参加集团公司的消防培训后,根据我司灭火器保养、管理情况和需规范的地方编制《灭火器保养、管理制度》,为加强灭火器保养、管理工作,确保火灾发生后每一个灭火器都能确实有效的用于灭火
许再当老板 . .为搞好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 征缴工作 ,必须争取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未完成养老保险基金缴纳任 务的 ,企业经营者不能提拔 ,不能兑现年金 ,不能购房购车 ,企业不得参 加 ”先进企业 ”,”优秀企业 ”等活动的评选 ,通过目标管理 ,强化保险征缴 工作 . 只要我们把各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再加上各级领导的 高度重视 ,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 ,就一定能完成党中央
函》的规定和立法宗旨,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损 害赔偿范围,也应同《民法通则》、《合同法》一样,适用赔偿实际损失原则,实际损失包括可得利益损失,至少应赔偿劳动者劳动合同期满前剩余期间的全部劳动报酬。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国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劳动合同的法律约束力。 现实中
作用。 首先 ,对内它能激励企业全体员工积极进取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使员工更加重视职业道德 ,注意改善同事间关系 ,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兴衰挂钩 ,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已任。 其次 ,对外它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提高企业信誉 ,扩大企业知名度 ,给企业带来难以估计的社会效益。 再次 ,它也是企业实行改革、创新和实现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 ,是企业对环境 适应能力的支柱。 由于物管企业的特殊性
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 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 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 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 自然本色 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
艺术处理都应达到标准要求。 ( 3)实效特性 主要指装饰装修工:程的耐久性。 即要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质量稳定,不出现瓷砖脱落,天花塌陷,油漆起皮,壁纸开裂等现象。 施工阶段 质量 管理 的 理论 建筑施工是把设计蓝图转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也是最终形成建筑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 因而,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自然就成为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项目的质量控制呢。 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