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论文内容摘要:

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 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 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 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 自然本色 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 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 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 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 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 /米 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 ;树林大片枯黄, PH值达 雾。 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 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 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 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 黄河断流达266天, 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 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 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 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 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 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 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 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 44%存在垃圾公害, 12%出现水污染, 11%有噪音污染, 3%有空气污染。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 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三、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 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主要措施: 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等 ),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 从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到 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无不证明了一这点。 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区域环境。 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她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的风姿,为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截至 1996年底,全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 811处,年吸引游客达 5000多万人次。 随着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引起诸如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的环境问题。 另外我国森林公园大都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经营方式的转变,这就带来了一个更新观念和提高对森林价值和生态环境的再认识问题。 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中国资源的保护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 加强生态管理,使之持久协调发展 森林是一个整体, 森林除木头外,还有许多其它物种,它是一个由许多成份构成的复杂系统。 如果把森林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