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资料-对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理论思考及实践探索word可编辑内容摘要:

同决定”。 “股东至上”,这是在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最为经典的基本模式,以英美为代表。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规模生产和专业化分工使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经历了相当长的鼎盛发展时期。 资本主义以物质财富扩张为主旋律和终极目标,反映在价值体系中,使得追求物质财富成为唯一有刺激的目标,并且是衡量一个人成败的唯一标准。 在这种一元价值体系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对物的崇拜推到一个极端。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其经营管理及组织方式上,必然 烙上深深的历史痕迹,片面夸大资本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并按这种信条基础和价值体系进行了制度安排:股东出资办企业,企业的经营风险由这些出资者承担,企业治理结构的产生模式是:股东投票选举董事,而一般都是最大的股东出任董事长,公司的终极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 而员工,没有财产约束,不承担风险,因而,员工只能成为雇员,获取固定劳动薪酬,服从从雇主的绝对权威,排斥了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可能。 但是,二战后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工业国家在重建经济秩序过程中,把企业治理结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对待,逐步摸索出了股东和员工共同治理 的结构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代表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代表通过进入董事会来共同决策。 股东选自己的代表进入董事会;雇员也选取自己的代表进入董事会,这就是职工董事的概念。 同时监事会也出现了,监事会里也有雇员代表。 显然,这是一种出资者和出力者共同治理的模式。 公司的目标不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集体利益最大化,或叫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当然也包括雇员的利益。 这种理论认为,不仅股东出了物质资本,经营者和劳动者则出了人力资本,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往往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所承担的风险并不亚于股东。 一旦企业出现风险,出资者为了减少资本损失,可以“用脚投票”,一逃了之。 而经营者和员工向企业投入的大量专用技术之类的专用资本,则会大幅度贬值。 因此,员工是企业利益的密切相关者。 员工在企业内部,与其它股东相比,能更直接地观察经理的经营行为,拓宽监督渠道,明显降低代理成本。 再者,企业创新能力只能靠人力资本实现,即使企业维持现状,若没有富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 家和一批忠诚的员工支持,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现代的公司制企业的支柱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公司不仅要追求股东利益,同时要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利益相关最密切的要数员工,而维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员工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直接参与决策管理与监督。 由于 20 世纪 80 年代英美出现的大量敌意收购并购企业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加之德日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就迫使人们对传统的股东至上模式进行反思,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传统的企业治理模式的信念,不得不转向德日的共同治理模式中去寻求答案,纷纷效仿德 日,修改法律,推行共同治理模式。 西欧不少国家还通过立法,强制规定必须接受员工代表进入决策层,使共同治理的理念上升到法律层面。 现在,共同治理已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治理的主导模式。 不仅如此,还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持股,人力资本和员工利益越来越受到高度的关注。 共同治理模式是对股权至上的单边治理模式的改进,是员工代表参加公司民主管理的最高形式。 纵观全球,现代企业的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范例不少。 如:德国的职工大会和企业委员会,瑞典的工厂委员会,美国的劳资委员会和工人委员会,日本的劳使协议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