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商务英语合同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内容摘要:

联想。 再比如英语中的星期五有贬义,不吉利的引申义,英语中有“黑色星期五 ” 之说, 而在汉语中“星期五 ” 既没有贬义也没有褒义。 此外,不同文化中的禁忌和语言偏好也是半空缺词汇的一个重要部分。 比如在基督教文化中忌讳 13,西方一些国家的楼层中就没有 13 层,因为这会使人将此与“最后的晚餐 ” 联系在一起。 汉语中的“鱼 ” 因为和“盈余 ” 中的“余 ” 字同音,所以人们常说“年年有鱼 ” 以图吉祥。 ( 3) 冲突空缺词汇。 处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具有相同的理性意义,但社会文化意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被称为冲突空缺词汇。 例如,东西方文化 中,人们对“龙”的理解是不同 的,我们对“龙”的 定义是富贵、吉祥、权利等,但西方人却将“龙”视为怪物、邪恶。 在中国,人们认为“喜鹊 ” 是吉祥的征兆,在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中,喜鹊为牛郎和织女搭就了鹊桥,使得有情人相聚。 而在西方文化中喜鹊是贼鸟的象征。 6 ( 1) 物质文化层面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物质文化,不同的物质文化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物质文化背景 ,并因此而存在词汇空缺。 英汉语分属英汉两个民族,它们有着不同的物质文化背景,物质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异常普遍。 物质文化内容丰富,下面仅以与食物、颜色和衣着有关的物质文化为例看英汉语在物质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 先看与食物有关的词汇空缺。 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 ,食物对一个民族来讲十分重要。 许多关于食物的词汇在英汉语中找不到彼此的对等词。 中国食物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煎、炒、烹、煸、炝、溜、爆、回锅、拔丝等等,而英语中只有一种类似的说法,即 fry with the right oil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汉语中的特色小吃,比如臭豆腐、麻辣烫、回锅肉、宫保鸡丁等,在英语中均找不到对应的词。 接下来看与颜色有关的词汇空缺。 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我们生活的环境里随处可见不同的颜色,而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着不同的寓意。 英语和汉语都喜欢用颜色来描述事物,但同一种颜色在这两种语言中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 “黄色 ” 在汉语里经常被用来形容肮脏淫秽的小说或电影,而在英语里却没有这样的含义。 此外还有 blue boy(通过手术由男人变成女人的人 ), grey vote(来自老年人的投票 ), green politics(主张保护环境的政见 )等例子,它们在汉语中都与颜色无关。 汉语中有很多颜色词汇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词,如:灰色收入、白色恐怖、黄袍、红军、红人、白事、红粉、戴绿 7 帽子等等。 现在来看与衣着有关的词汇空缺。 人类离不开衣着,从最初的御寒到如今的美观,衣着对人类始终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制衣材料有棉和丝,汉语里“绫”、“罗”、“绸”、“缎”、“绢”、“丝”、“绮 ” 、“缟”,但 在英语中只有 silk 一词,中国人如何分清这些词的细微差别,这对于讲英语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英语国家里,人们自古 从事的是畜牧业,羊毛对人们的意义非常重要, 所以英语里有很多与 wool 相关的表达 ,如: woolsack, clothing wool, extract wool, greasy wool, sappy wool 它们在汉语中很难找到贴切的对应词汇。 ( 2) 精神文化层面 不同民族的物质文化差异决定了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亦存在差异。 语言中由于不同的精神文化背景,所以存在着词汇空缺。 精神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同样非常普遍,下面仅从风俗习惯、文化典故以及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三个方面来看英汉语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 首先来 看与风俗习惯有关的词汇空缺。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四季变化和天气情况对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中国有二十四节气,清明、谷雨、惊蛰、芒种等在 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 中国人把出生、婚嫁、死亡看作人生三 大事。 满月,百天,抓周,拜堂,交杯酒,红包,闹洞房,白喜,披麻戴孝,守灵,摔火盆,阴婚等这些词在英语中是无法找到对等词的。 而英语中的 Easter,是一个西方的重要节日。 基督徒认为,Easter 象征着重生与希望, 是 为 了 纪念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 该节日 反映了英语国家特有的习俗。 8 再来看与文化典故有关的词 汇空缺。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典故,典故反映了一个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而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由于缺乏对该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典故就成了学习语言过程中最难掌握的部分。 很多习语来自文学作品,必须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够弄清楚其中的含义,例如汉语中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林黛玉式的人物;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它们在英语中缺乏对等的表达方式。 神话、传说以及历史事件是词汇空缺产生的另一个来源。 英语国家受希腊罗马神话影响,很多英语词汇来自希腊和罗马神话,而相对汉语来说 就出现了词汇空缺,如Pygmalion, cut the Gordian knot 和 to eat crow 就不能直译为汉语,因而在汉语中就形成了词汇空缺。 (三)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从我国的整体地理地势看来,我国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因而大多数江河东流入 海。 基于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 , 汉语里出现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词语,如“大江东去”、“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等。 这些表达在英语里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词组短语。 这让不了解中国的这种特定地貌的英美国家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中国赋予东流江水的诸多联想 意义。 再如,我国地 处内陆,春季干旱少雨,因而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在我国,春天, 海面上吹来的温暖湿润的东风带了水汽和降雨,从而促进了万物的复苏和农作物的生长,这也就是常说的春风。 所 9 以我国古诗句中多有赞颂春风的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对比英国而言,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常年降雨充沛,因而英国人对春风、春雨就不会有特别的期待,也就更谈不上拿春雨与油做比较了。 与我们不同,英国人对西风充满了好感和颂扬。 诗人雪莱笔下的《西风颂》更是为世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 而在中国,西风即意味着来自内陆的干燥 而寒冷的风,令人厌烦。 久而久之,东风便被赋予了“生机勃勃”、“ 革命”、“新活力”等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而西风则象征着“冷酷”、“无情”及“资本主义”。 、风俗习惯 近代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严复留学英国数载,学贯中西,然而在面对慈禧太后的 “面试”时,也无法用英文说出太后手中的水烟袋。 据说鲁迅先生也无法翻译出中国古代的桐油灯盏。 再如在中国,饮食问题是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人们常常提在嘴边议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最常见的问候语就是“吃了吗。 ”英国人没有类似的心理定势,因而也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就生 活习惯而言,相信绝大多数英美国家的人都没有睡过中国的“炕” ( a hearable brick bed),没吃过冰糖葫芦(candied haws on a stick)。 还有,中国人与英国人饮食结构不同,许多中国人吃的菜在英国没有,比如韭菜。 在菜名的翻译上词汇空缺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四喜丸子”被翻译成了“ four happy meat balls”,“童子鸡”被翻译成了“ chickens without sexual life”,“夫妻肺片”被翻译成了“ sliced lungs of husband and wife”。 如此看来,词汇的差异和空缺 就是菜名方面想达到 神形兼备翻译 中遇到的 最大的障碍。 再举数例,以资佐证。 按中 10 国传统习俗,大凡兴动土木,都要查看地形环境,看它是否得“风”得“水”,然后择宜土,避凶地,这就是古代相地术中所谓的“风水”。 可西方文化里只有相面术 (physiognomy),却无相地术。 这是因为在西方文化里,大凡基督徒离世后,一般都葬于教堂墓地,并不考虑什么“风水”。 兴土木虽亦择地,但只是对建筑本身的考虑,一般无“避凶”之意。 再如,汉语里表亲关系泾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既要区分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在英语里却以 cousin 笼统概括。 同样, aunt和 uncle 也是将汉语里所要表达的表亲关系笼而统之。 至于 privacy 一词,若译为“隐私”,或者“秘密”,或者“私事”,都没有把 privacy 的真正意思表达出来,据说俄语中也没有合适的对应词。 这显然是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不同,我 们对于 privacy 不像西方人那么重视,因此,就没有一词能包括 privacy 所表示的那些意思。 再以 white meat 和 red meat 为例,前者包括一些颜色较浅 (尤其是煮熟后较淡 )的肉,如猪肉、家禽肉; red meat 是指一些颜色 较深的肉,如牛肉和羊肉,即使把前者译为“白肉”,后者译为“红肉”,语言上似乎是明白了,但实际上并不是它们的确切含义,因为汉语中无相应的词对应。 学 欧美 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均为上帝所创造;而中国人信奉 开天辟地的盘古、补天的女娲和主宰生灵万物的老天爷。 就宗教而 言,中国人多信奉道教、佛教、儒教。 特定的信仰涉及到特定语言文化中的人和物。 如英国谚语中有 “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意为十分贫穷的人; “Noah’s ark”意为诺亚方舟,引申为避难所; “Achilles’ heel” 11 意为致命的弱点; “Pandora’s box”意为祸根、祸源。 而在汉语中就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词汇,如“送佛送到西”、“临时抱佛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 那些受宗教影响或源于圣经典故的说法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表达,而英美文化国家的人也很难理解那些 与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