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的养护与维修技术_高职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松动,列车通过时造成折断。 ②整治措施:回填道砟 ,复紧扣件,用冲击式捣镐捣固密实。 病害 3:可动心辙叉轨顶面刨切坑洼不平,心轨与翼轨相对高度不符合要求,心轨拱腰、离缝。 整治措施:打磨轨面及工作边顶面圆弧,打磨心轨前部或在翼轨轨底垫片,调整心轨及翼轨相对高度。 固定辙叉道岔 病害 1:心轨、翼轨磨耗低塌。 ①原因分析:辙叉心轨及翼轨受列车冲击磨耗。 ②整治措施:一是加强心轨及翼轨的肥 边打磨,预防心轨、翼轨掉块;二是对心轨和翼轨进行打磨,消除轨面不平顺。 病害 2:护轨扭曲变形。 ①原因分析:一是护轨不均匀磨耗;二是整治时不规范地加插垫片造成护轮轨变形。 ②整治措施:一是更换严重磨耗和变形护轨;二是调整护轮轨垫片,保持直线段顺直。 病害 3:道岔构造病害 ①原因分析:道岔转辙部位轨面不平顺、叉心有害空间、心轨端部与翼轨的相对高差等。 ②整治措施:加强轨面修理。 病害 4:固定辙叉位置偏斜。 ①原因分析:一是安装和更换辙叉时就形成辙叉位置偏斜;二是轨距挡板离缝或叉心垫板螺孔磨耗旷动,造成辙叉方向 偏斜。 ②整治措施:调整轨距挡板号码、安装螺孔防磨套管,整治辙叉偏斜 道岔的养护与维修技术 6 病害 1:道岔内连接轨过短,形成低接头,高大腰,过车时暗吊严重。 整治措施:更换短轨,与前后钢轨进行冻焊接(锰钢辙叉冻结,绝缘接头胶结,其他焊接)。 病害 2:道岔内配轨多,接头多。 整治措施:更换道岔内短轨为长轨,取消道岔内一对接头。 病害 3:冻结接头失效、压溃、掉块。 整治措施:对严重低调、压溃接头进行切除,重新换轨,对病害轻微的接头进行打磨、倒棱,重新冻结。 病害 4:岔枕道钉(含螺纹道钉)浮离旷动,形 成吊板,轨距不易保持。 原因:一是道钉浮离;二是日常改道作业时未加木楔,造成螺孔扩大;三是岔枕腐朽。 整治措施: ①加装木楔复紧道钉。 ②更换失效岔枕、磨耗的轨距挡板与垫板。 ③加强对螺纹道钉等连接零件的复紧工作。 ④改正轨距作业后,及时加装轨距拉杆。 病害 5:转辙部分基本轨轨撑、轨距调整块磨耗引起转辙部分轨距不良。 整治措施:对 AT1/12 道岔尖基轨轨距调整块磨耗问题,采用加装标准铁片等进行调整,之后加轨距杆锁定。 病害 6:道岔间隔铁磨耗引起线路方向不良。 整治措施:加装槽型垫片,整治间隔铁磨耗,消除间 隔铁处所的轨向偏差。 病害 7:曲尖轨、直基本轨磨耗严重。 整治措施:在直尖轨接头区安装防磨护轨,加强对曲尖轨作用边的涂油,延缓侧磨。 其他病害及浅滩方法同混凝土枕道岔。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7 道岔病害及相关分析 我国铁路提速以来 ,道岔以其通过速度高、保养工作量少及维修周期相应延长等诸多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速度的提高 ,道岔亦出现了许多病害。 通过对管内道岔出现的典型病害种类进行总结 ,并对其形成的机理进行初步分析 ,提出了提速道岔典型病害的处理对策 ,旨在指导现场提速道岔的养护维 修工作。 常见病害 ( 1)道床翻浆冒泥。 ( 2)岔枕爬行、偏斜。 ( 3)钢枕空吊、锈蚀。 ( 4)混凝土岔枕螺栓剪断及尼龙套管滑牙失效。 ( 5)尖轨爬行。 ( 6)尖轨侧弯。 ( 7)曲尖轨侧磨严重。 ( 8)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 9)转辙部轨距扩大。 ( 10)滑床板及槽型护轨垫板开焊。 ( 11)销钉申出及弹片上串。 ( 12)配件锈蚀严重。 ( 13)接头多种病害(低接头、错口、鞍形磨耗、轨端掉块、打塌、坍碴)。 ( 14)支距扣板与轨底边缘离缝。 ( 15)护轨调整片上串过高。 ( 16)钢轨波磨。 道岔出 现的病害分类 道岔组装铺设时遗留的病害 道岔在组装铺设时遗留的主要病害包括铁路电气化改造后 ,电化柱的埋设使得联动道岔两中交点偏移 ,造成渡线方向不良 尖轨、基本轨及护轮轨部位出现的钢轨硬弯。 混凝土岔枕间隔位置不正确及一侧偏移。 两节拼装铺设时接头未方正等。 道岔的养护与维修技术 8 道岔运营中产生的典型病害 道岔在运营中产生的典型病害有 :零配件锈蚀和磨损。 尖轨跟部通连垫板折断。 滑床台脱焊。 胶垫压溃破损。 大地脚螺栓 (30 165 mm) 尼龙套管失效。 垫板孔磨损 ,锈蚀孔径扩大。 轨面波浪型磨耗。 护轮轨磨损。 尖 轨和基本轨侧磨。 侧向钢轨锈蚀。 基本轨的波浪型磨耗。 尖轨中部轨距扩大。 暗坑吊板等。 养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果在维修养护方面处理不当 ,也会使提速道岔产生病害。 例如 :工务作业人员对提速道岔的日常维修养护认识不足 ,主观地认为提速道岔不需要进行全面起道捣固。 对提速道岔组装铺设时遗留的病害 ,没有采取相应的整治方法与措施。 维修养护使用的机工具无法适应设备更新的要求。 工务作业人员对病害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不当 ,导致病害逐步化等。 主要病害产生的原因分析 道床翻浆冒泥 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道岔道 床翻浆冒泥主要是由于更换提速道岔时,封锁时间短,施工准备不足或受既有线纵断面影响致使枕 下清碴厚度不足,排水不良造成的。 特别是道岔头、尾处受电务信号机座影响排水,冒泥更加突出。 几年来我们结合正线大修施工,使用 CD2 型提速道岔捣固机对提速道岔进行高起道(起道量最高达 200mm),通过这种办法增加道岔枕下清碴厚度,恢复道床弹性。 加上清筛边坡,增强了道床排水性,基本解决了 70%以上道岔的翻浆冒泥问题。 其它 30%左右的道岔由于受线路纵断面坡度限制无法以高起道方式解决的,主要进行人力全断面破底清筛,全面更换硬质中碴。 病害 2:寒冷地区冬季三折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 “三折”是指钢轨、岔心和夹板折断, 是铁路运输安全的大敌,防折是北方冬季安全工作的重点。 三折威胁行车安全,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影响极大。 因此必须认真分析三折原因,采取积极对策加以防治,确保行车安全。 铁路维修“防三折”存在的问题 ( 1)设备及维修方面 ①在新轨铺设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 不管是但跟更换钢轨,还是成段更换钢轨,由于在钢轨的多次转运,装卸过程中不注意,加之是 25m 厂的重轨,很容易使钢轨摔碰造成硬伤;同时,钢轨自身材质不良,存在核伤等问题也是造成断轨的主要隐患。 由于加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9 工和制造工艺造成钢轨本身材质欠缺,如钢轨内部有核伤,钢轨由于全 长淬火,在低温状态下,易变得脆硬。 ②接头时轨道的薄弱环节,也是钢轨上损的多发区。 由于不能及时调整轨缝,经常出现大轨缝或连续瞎封的情况,在机车车辆对轨道的激烈冲击下,造成接头轨面掉块、压溃,以至于表面伤损逐步向内部发展,最终导致断轨的发生。 ③在维修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隐患:接头、暗坑、翻浆冒泥,接头枕木失去作用。 在列车的动力碾压作用下,线路由于处在坡道或列车向两个方向运行的车流速度相差悬殊,造成线路爬行,线路一端轨缝顶死或变小,而另一端的轨缝扩大,形成钢轨受力恶化。 由于铺设条件或不恰当养护维修致使实际的锁定轨 温大于设计的理论锁定轨温,造成“高温锁定”,在冬季钢轨内部产生巨大的拉应力,在列车作用下易造成钢轨折断。 ④为节省资金,中修周期延长,使得道床板结、翻浆冒泥,接头枕木失去作用。 随着钢轨的使用年度增加,钢轨的疲劳伤损数易增加。 多年经验证明,接近大修周期的钢轨或再用轨的空裂伤损率比铺轨初期成倍增加。 虽然用焊补的方法解决了轨面不平顺问题,但在剧烈震动下,钢轨擦伤部位内应力发生了不规则变化。 ⑤在配置曲线缩短轨或短轨的工作中,锯轨、钻孔,用氧气切割钢轨、冲孔。 由于养护维修不当或大修不及时,造成线路接头严重板结、接头 空吊板,也易造成钢轨折断。 ⑥在电力机车牵引区段,机车打飞轮,造成钢轨多处擦伤。 由于机车坡停小半径曲线或车轮打空转,造成钢轨跳水踏面擦伤。 因此,在列车的动力载荷作用下,易有在擦伤处产生应力集中,造成钢轨伤损发展扩大。 钢轨检查方面 ( 1)探伤工人技术素质低。 近几年来,有经验的老职工陆续退休,年轻工人多,又没有经过严格、系统的探伤技术培训,对钢轨检查的要求和程序不清楚。 在探伤中,不能准确判断钢轨的伤损破坏程度,对发现的问题判断失误,留下事故隐患。 ( 2)个别职工责任心不强。 ①在仪器探伤中,探伤工人 没有按照“接头站、小腰检查慢、大腰均匀探、道岔引轨正反探”的要求进行探伤作业; ②在手工检查中,探伤人员不按照“一看、二敲、三照、四卸”的办法检查,工作粗心大意; ③有。道岔的养护与维修技术_高职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