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可研报告内容摘要:

该项工程主要能耗种类为电、水。 本次设计的门窗采取严格的密封措施,避免冷热空气的频繁对流,使用空调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调节室温和使用时间,以降低能耗;施工方面采用合理紧凑 的布置方案,尽 量 少占耕地,采用高效的施工机械和合理的施工顺序来节约能源。 13 为了保证工程正常运用、工程安全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促进工程管理工作的正规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按照相关规范的管理要求,并结合该项工程的管理实际,制定管理措施,完善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管理设施,明确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本期 汲东泵站 4 座主要站 更新改造后,仍 交由霍邱县水务局汲东分局管理 , 继续 负责整个汲东泵站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抽水灌溉与管理等。 根据水利部、财政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 水办 [2020]307 号)并结合实际情况,汲东泵站共需配备人员 58 人, 本次进行改造 4 座站共配备 40 人,其中刘李一站 16人、刘李二站 10 人、冯瓴三站 8人、彭塔一站 6 人 ,所配备人员可从汲东分局现有富余人员中合理调配。 生产、管理区建设本着有利管理、方便生活、经济适用的原则,根据有关规定,办公用房按 12m2/人,对现有的刘李一站、刘李二站、冯瓴三站、彭塔一站管理房计 408m2进行重建 ,另增设车库、仓库等,共需建管理用房 1080 m2。 另外,为了方便职工生活,拟新建水井 4眼、水箱 4座,同时 配备一些必需的交通工具、通讯 设施、办公设备、工程观测设施等。 14 汲东泵站 4 座站 更新改造工程总投资为。 其中基本预备费 ,水土保持措施投资 万元,环境保护措施投资。 该项工程主要工程量分别为: 引水渠清淤土方 63800m3,泵站土方 48193m3,砌石(砖) (含拆除量),砼及钢筋砼 (含拆除量),模板 ,水泥搅拌桩基础。 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用量为: 块石 ,碎石 ,黄砂 , 砖 ,水泥 ,钢筋 ,板枋材 ,汽油 ,柴油 ,钢模板。 该项工程经济内部收益率 %,大于 8%的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 ,大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 ,静态投资回收期 ,说明该项工程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从敏感性分析成果可知,在投资增加 20%(IRR=%)或效益减小20%(IRR=%)、或 投资增加 15%同时 运行费用 减少15%( IRR=%)的情况下,该项工程经济 内部收益率均大于社会折现率 8%,经济净现值均大于 0,经济效益费用比均大于 1,表明该项工程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工程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上是合理的。 15 16 第二章 水文 灌区概况 本次拟建的霍邱县汲东泵站位于淠史杭灌区西部史河灌区的汲东干渠范围内。 安徽省史河灌区总土地面积 3526km2,取水主要由梅山水库泄水通过红石嘴渠首枢纽进水闸入史河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145m179。 /s,设计灌溉面积 285 万亩(另河南省 98 万亩由南干渠进水闸引水,引水流量 45m179。 /s)。 目前灌区内已建成红石嘴渠首枢纽工程,史河总干渠,汲东、沣东、沣西等 3 条干渠形成史河灌区。 史河灌区境内或边缘有城西湖、城东湖。 城西湖、城东湖在干旱年份为史河灌区沣西、沣东、汲东干渠尾部提供补给水源。 城东湖、城西湖的集水面积分别为 1774 km2和 2170 km2,兴利库容分别为 亿 m179。 和 亿 m179。 ,两湖均与淮河相通,水资源相对较丰富。 史河灌区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 建国前的 500 年间,平均2~ 3年有一次水灾或旱灾发生,而本区的特点是旱多于涝。 易旱的原因主要是雨量分布不均衡。 从地形上看,史河 发源于大别山区,水资源丰富,但灌区大部分是岗丘冲洼,河道低于农田,很难利用河水来 自 灌,每年雨季,大雨以后,山水泄入天然河道,而 80%的岗丘地带却求水不得。 从地域上看,灌区外的 17 西部山区雨多而耕地少,灌区内的丘陵区降雨偏少而耕地集中,北部沿淮地区降雨量更少。 从时间上看,年降雨量分布不均,一般夏季雨丰,而夏秋之交农作物需水高峰期却雨量稀少。 另外,本地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盛夏期间正是水稻打苞抽穗的关键时节,而气温高、蒸发量大,立秋前后若不下透雨或无雨,便极易形成干旱。 汲东干渠属安徽省淠史杭灌区史河灌区的三大干渠之 一,设计灌溉面积 万亩 ,渠道全长 km(含退水渠 km),渠首设计流量 179。 /s。 灌溉范围包括金寨县、裕安区及霍邱县。 汲东干渠霍邱段渠道长 (含退水渠 km),灌溉面积 万亩(含提水灌区 万亩),共分为两段:一段自裤档叉至裕安区的资圣寺( 0+000~ 16+680),长 km,属霍邱县水务局史河总干分局管理;另一段自赵咀子至徐院墙( 70+180~ 112+560),长 (不含徐院墙至渠尾刘岗跌水长 的退水渠), 属霍邱县水务局汲东水务分局管理。 汲东干渠 兴建于 1958 年, 1962年开始通水灌溉 ,部分 受益,1965年干渠全线通水 ,汲东干渠霍邱段自建成以来,在灌溉及城乡供水等方面效益显著。 但经 40 多年的运行,干渠渠道及渠系配套建筑物老损严重,已直接影响了灌区应有效益的发挥。 灌区虽于 2020 年利用国债进行了部分建筑物的续建配套,灌溉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但由于投入资金不足、续建配套工程不完 18 善,汲东干渠上段的险工险段基本未处理,加之经济上长期入不敷出,造成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灌溉效益日见萎缩。 一遇干旱年份,桂庙流量站便断流 ,汲东片农田灌溉只有依赖从城东湖、汲河、淠河等提水以解燃眉之急。 霍邱县城东湖位于 淮河 右岸、 霍邱 县城东部,由南北向不均匀升降运动,经淮河泛滥淤积、洼地积水形成。 湖区范围:东起罗家岗,向 南经汪咀子、 黄泊渡 、 胡家埠 、孟集,然后向西越汲河至三流集,再向北经曹墩子、滕桥、茅桥、 赵咀子 至唐家冲。 地形狭长,东西平均宽度 5~ 6km,南北平均长度 30km,面积约 180 km2。 汲河流域范围为东界 淠河 ,西邻 沣 河,北抵 淮河 ,南依 丘陵。 流域面积 2170 km2,其中丘陵区占 %,山区占 %,平原区占 %,湖泊占 %。 河道全长 160km,基本东北向流,平均比降 ‰。 淠史杭灌区开发后,流域内西承沣东干渠以东来水,东 纳汲东干渠以西来水,南与西淠河分水界相邻,北部抵淮河,流域南北狭长,平均长约 95km,宽约 23km。 淠河在两河口以上分两支,西支称西淠河,东支称东淠河;两河口以下至 正阳关 入淮,称淠河,其上以东淠河为主源。 流域范围:东界东淝河,西邻汲河,南依 大别山 脉北麓,北达 淮河。 流域面积 6000km2,其中山区占 %,丘陵区占 %,平原区占 %;河道总长度 260km,其中两河口以上 130km,两河口以下 130km,平均比降 ‰。 19 气象 .史河灌区位于我省江淮之间,处在亚热带的北部边缘。 经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最大年 降水量 ( 1983 年)是最小降水量 (1978 年 )的 倍。 年内降水分配也不均,降水量主要分布在 5~ 9 月份,总量为 , 夏季降水最集中 的 约 为 ,春季为 ,秋季 为 , 冬季仅有。 降水规律为 1~ 7月份逐渐增加, 8~ 12 月份逐渐减少。 年降水相对变律为 19℅ , 各月降水变律为 40℅ 以上。 由于降雨不平衡, 故 易发生旱涝灾害 , 一般情况下,以旱灾为主, 尤其是近几 年灌区更是少雨,旱灾 尤为 严重。 降雨、蒸发 根据六安、正阳关、固始 3 站 1951 年~ 1998 年共 48年降雨、蒸发量资料,按自述平均值计算的史河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006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113mm( 80cm口径蒸发皿的蒸发量),见表。 灌区历年降水量丰、枯变化较大,建国以来, 1954年和 1978年是灌区最大的洪水年份和最严重的干旱年份。 1954 年降水量是多年平均值的 倍, 1978 年降水量是多年平均值的一半,丰水年和枯水年的比值为 3: 1。 史河灌区降雨、蒸发量见表。 表 史河灌区降雨、蒸发量统计表 年份 降雨 (mm) 蒸发 (mm) 年份 降雨 (mm) 蒸发 (mm) 1951 855 1013 1975 1373 907 1952 1030 890 1976 736 1085 1953 846 1063 1977 1084 1033 20 1954 1583 906 1978 538 1286 1955 941 1056 1979 934 1132 1956 1280 1092 1980 1148 1049 1957 906 1100 1981 838 1286 1958 872 1219 1982 1107 1084 1959 936 1302 1983 1201 1086 1960 1307 1091 1984 954 1067 1961 814 1186 1985 1280 951 1962 1125 1149 1986 805 1142 1963 1076 1090 1987 1282 1061 1964 1087 1134 1988 897 1124 1965 845 1276 1989 1141 1100 1966 549 1427 1990 892 1268 1967 661 1355 1991 1513 1095 1968 998 1281 1992 815 1273 1969 1163 1147 1993 1082 899 1970 1094 1039 1994 820 987 1971 936 1164 1995 755 1013 1972 1102 1095 1996 1102 972 1973 915 1061 1997 803 1144 1974 969 1200 1998 1286 1063 平均 1006 1113 21 径流 史河灌区 总土地面积 3526km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006mm,多年平均径流深 331mm,多年平均径流量 m179。 ,灌区径流系列及其特征值见表。 灌区历年地表径流量丰、枯变化也较大, 1991 年径流量是多年平均值的 倍, 1978 年径流量是多年平均值的 ,丰水年和枯水年的比值达 13: 1。 史河灌区位于江淮分水岭北侧丘岗地带,属波状平原裂隙孔贫水区,无良好的含水层,地下水资源贫乏。 河谷两侧和平畈区虽有地下水,但埋藏较深,出水量 甚少,只能作为农村生活用水的补充。 史河灌区当地径流见表。 22 表 史河灌区当地径流成果表 年份 径流深 (mm) 径流量 (mm) 年份 径流深 (mm) 径流量 (mm) 1951 186 1978 75 1952 234 1979 241 1953 190 1980 359 1954 663 1981 234 1955 246 1982 366 1956 455 16 1983 420 1957 261 1984 289 1958 232 1985 408 1959 223 1986 217 1960 365 1987 392 1961 156 1988 296 1962 315 1989 1963 333 1990 1964 325 1991 1965 211 1992 338 1966 89 1993 1967 100 1994 1968 337 1995 1969 343 1996 598 1970 308 1997 1971 295 1998 702 1972 328 1973 204 平均 1974 255 9 最大 1975 456 最小 75 1976 142 5 CV 1977 312 11 CS 23 第三章 工程地质 地质概况 汲东灌区泵站位于江淮丘陵的西、北部,泵站主要分布于城东湖的东、南侧及淠河西侧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呈南高北低向城东湖倾斜之势,所处地貌单元为江淮低山堆积丘陵。 灌区泵站补水主要由城东湖、汲河、淠河。 汲东灌区泵站地处扬子地层区、大别山地层分区、六安地层小区。 泵站区内为第四纪地层所覆盖,厚度一般为 20m左右,主要发育有上更新统 (Q3)粘土、全新统 (Q4)粉质粘土、砂土、在河床及阶地一般具二元结构。 下伏为第三系( E)红色砂岩,厚度大于 100m,第三系红色砂岩一般为弱胶结,较松散,易风化,易软化。 据安徽省区域地质资料,汲东灌区泵站位于合肥断陷盆地西北部,主要受断块构造作用控制,大多活动于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早期,自石炭纪以来一直受下降运行的控制,到白垩纪沉降规模巨大,达 4000m,。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