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内容摘要:

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 “不同组分 LPG 对发动机燃烧性能及排放性能影响研究”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30 余项。 “柴油机瞬态工况下燃烧和排放特性的研究”等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1 项。 “一汽集团中重型柴油机达欧 4 排放 关键技术研究”等省重点科技项目 2 项 ,“ 6110 柴油机燃烧与结构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等省部级课题 40余项。 企业技术服务项目 60 余项。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9 项。 奠定了本方向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地位。 在车身设计与制造方面 ,吉林大学正在建设国内首家汽车专用风洞实验室 ,占地 3000 平方米 ,投资 3000 多万。 所建设的汽车风洞 ,拥有亚洲最大且国内唯一的、以国际先进部件仪器装备的汽车专用风洞。 该风洞建设起点高、设备先进 ,填补了国内无汽车专用风洞的空白 ,具有国际一流水平 ,是汽车开发的核心设备。 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板 材冲压成形仿真商品化软件 KMAS 和车身与模具CAD/CAE/CAM 一体化技术而开展的车身设计、制造 (上、下游 )关键技术 ,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汽车工业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 吉林大学车辆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 ,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经过几十年的积累 ,研制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汽车整车性能 CAE 仿真设计平台 ,是国内进行汽车整车性能匹配的唯一平台 ,已经转让到湖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一汽技术中心等 ,并获得国家发改委汽车电子高新技术产 业化专项资助 800 万元和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75 万元的支持。 自动变速系统 AMT、 CVT、 AT。 在自动变速理论与控制技术方面 ,是全国唯一专业从事自动变速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研究单位 ,拥有机、电、液各学科的优秀人才 ,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火炬项目、国家“九五”公关、博士基金和国家总装备部预研项目等大量研究项目 ,取得了多项显著研究成果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是国内在自动变速领域最权威的研究机构 ,并且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 牵引力控制系统。 国内目前从事牵引力控制技术研究的单位仅有吉林大学汽车 学院地面系统控制研究室。 所提出的汽车地面牵引通过性理论、试验及评价体系在国内处领先地位 ,在国际有重要影响 ,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我国军用车辆的设计 ,并写入评价标准。 “轿车液力变矩器”是吉林大学先进动力与传动系统及其控制技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成果之一 ,已由上海离合器厂生产 ,为 Buick 轿车配套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大大提升了我国这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板材冲压成形仿真软件 KMAS。 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板材冲压成形仿真商品化软件 KMAS 和车身与模具 CAD/CAE/CAM 一体化技术 而开展的车身设计、制造(上、下游 )关键技术。 该项目成果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通过十五 863 项目的攻关 ,已经完成掌握混合动力汽车开发技术 ,与一汽集团研制的混合动力汽车已经上线运行。 自 2020 年起 ,承担国家十五 863 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累计金额 490 万元。 同时 ,学校累计投入设备费 400 余万元。 代用燃料技术。 国内率先开展代用燃料汽车的研究工作 ,目前在醇类燃料汽车、 LPGV、 CNGV、 DME 汽车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与一汽合作开发的 LPG与 CNG 的 CA6102N 系列 ,广泛应用于长春、广州、四川、新疆等城市公交车中 ,在国内燃气汽车中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新型汽车悬架。 获得发明专利的汽车消扭悬架 ,由郭孔辉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制 ,不降低抵抗侧倾和纵倾能力以及其它性能的前提下 ,消除多余约束 ,特别是对轮荷均布有关键意义的前后扭转约束 ,以改善不平地面上轮荷的均匀性 ,减轻汽车振动动载和对车身扭转破坏作用。 同时 ,采用该种悬架的汽车因对车身扭转刚度要求降低 ,可有效减轻自重。 可广泛应用于载重汽车、越野汽车、军车等。 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 多年来 ,吉林大学车辆工程和动力机械与工程为中国汽车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其中许多硕士、博士在汽车大型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中已成为技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及重要技术决策人 ,表现出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利用这样的基础 ,工程中心将为汽车企业培养一大批汽车开发技术人员 ,汽车开发流程管理人员 ,在中国汽车行业迅速形成汽车自主开发能力。 与依托学科的关联度和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 汽车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吉林大学汽车车辆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及相关学科 ,工程中心所有技术和装备来自学科多年来的研究成果 ,是学科科研成果的整合与集成 ,与学科密切相关。 汽车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所要从事的方向也是吉林大学车辆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吉林大学汽车车辆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学科今后主要从事汽车开发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 ,进行汽车产品开发设计技术、开发软硬件、产品试验与评价等方向的研究 ,与工程中心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因此 ,工程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将与吉林大学汽车学科的发展密切 相关 ,并将从平台和资金等各方面为吉林大学车辆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支撑。 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与研发队伍情况 学术带头人 郭孔辉 ,汽车工程专业 ,中国工程院筹建组成员与首批院士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现任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院长 ,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曾任吉林工业大学副校长、长春汽车研究所总工程师兼技术委员会主任。 现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曾担任国际汽车工程师联 合会 94 年度学术年会的技术委员会主任 ,以及国内外十多个学术团体的学术领导职务。 郭孔辉教授长期从事汽车悬架与整车设计 ,以及汽车平顺性、操纵稳定性、轮胎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二十世纪 60~70 年代曾先后主持完成我国第一批 8 8 等高越野汽车的研究开发工作 ,一汽、二汽的汽车底盘试验室的筹建和十多套试验设备的设计研制工作。 二十世纪 80 年代组织承担完成了国家、行业和一汽集团的新型汽车开发、研制工作。 二十世纪 80 年代末 ,提出建设我国首台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器的建议 ,并负责总投资 2500 万元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首台汽 车驾驶模拟器的研制和开发。 技术骨干 工程中心的技术骨干都是由吉林大学车辆工程和动力机械与工程学科的专家组成 ,中心建成后 ,拟由管欣教授担任主任。 管欣 ,现任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 ,兼任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部首届“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吉林省科协常委、吉林省政协常委。 1985 年以来一直在吉林工业大学工作 ,致力于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动态仿真与控制等领域的研究。 1989 年承担机械工业部课题“驾驶员 ?汽车闭环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的研究 ,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 年以后 ,他全面负责投资达 2500 万元的中国首台开发型全尺度汽车性能模拟器的研制 ,1996年该模拟器以世界先进水平的评价通过国家验收 ,他作为总工程师和主要开发者为该项目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9 年完成了中国首台开发型汽车性能模拟器的首轮实车建模、仿真和验证 ,仿真一致性达到 80%。 为了向行业推广汽车整车仿真设计技术 ,负责研制了汽车仿真设计软件 Virtual Car 20低成本 200 万元以下的实用开发型汽车性能模拟器 ,以及 10 万元以下的嵌入式汽车性能模拟器等实用装备。 目前 ,管欣教授主要围绕中国首台开发 型汽车性能模拟器从事汽车整车性能仿真设计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高速汽车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领域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 工程中心技术骨干组成如表 31。 表 31 技术骨干名单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位 职 称 单 位 1 管 欣 男 45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汽车学院 2 李幼德 男 59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汽车学院 3 王庆年 男 53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汽车学院 4 于秀敏 男 47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汽车学院 5 宋传学 男 45 硕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汽车学院 6 高 青 男 44 硕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汽车学院 7 王登峰 男 48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汽车学院 8 刘忠长 男 49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汽车学院 9 胡 平 男 46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汽车学院 研发队伍 根据工程中心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工程中心将主要吸收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和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中青年科研人员来组成中心的研发队伍 ,研发队伍基本情况如表 32。 表 32 研发队伍基本情况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位 职 称 单 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