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中医院住院综合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知识的培训。 ②受中医药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对乡 ( 镇 ) 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组织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基本设置与构成: 门诊 :候诊、挂号、收费、值班、急诊科(室)及观察室、 内、儿、针灸、推拿科等 诊室、骨、外、皮科及换药处置、妇(产)科及其检查、专科专病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理疗、熏蒸、康复等)、注射室、中、西药房 住院 :病房、产房、医护人员办公室、收费室等。 医技 :检验、 X 线、心电、超声、病理、窥镜、其他。 预防保健: 预防、妇幼保健室、健康教育室等。 保障系统 :供应、营养食堂等。 行政 :办公室、计算机房、中医示范教学培训室、图书室、档案室等。 院内生活 :药饮片、中成药、西药及备用品库房、煎药室、锅炉房、浴室、公厕、污水、医疗废物处理设施、洗衣房、电机、配电房 太平间、其他。 二、建设规模 按照 中国 某 县 中医院任务、目标、建设要求、基本设置构成及医院现状确定中医院建设规模为:床位 80张。 建筑占地面积: 450 ㎡ 新建面积: 2700m2 第四章 场址选择及建设条件 一、场址选择 中国某 县 中医院住院综合楼场址拟定于 中国某 县城中心樟江中路 中国某 县 中 医院,该地段 场地 交通方便,符合医院建设要求。 该场址是医院原有地址,所有权归医院所有,利用 现有 空地进行修建。 二、建设条件 ㈠ 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平坦、开阔,地形地貌简单,场地位于一单斜地层中,场区内无大断裂通过,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按贵州地区主要城镇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属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建筑物按 7 度设防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基岩土种类单一,性质变化不大,均匀性较好。 ㈡ 地理条件 中国某 县地处贵州高原南部斜坡,为贵州高原与桂东丘陵的过度地带。 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受地质构造控较明显,向斜成谷,背斜成山,形成山地与谷地由西向东相间排列,主要山脉和水系沿地质构造走向发育,组成全县山脉与河流谷地的北偏东向长带状相嵌分布格局。 ㈢气候气象条件 中国某 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热、降水充沛、雨热同季,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明显。 全县气 温北低南高,年均气温 16~ 19℃ ,最热月( 7 月)均温 24~ 26℃ ,最冷月( 1 月)均温 6~ 8℃ ,年际变化不大;全县年均降水量 1100~1650mm 之间;全县大多数地区日照时数在 1200 小时左右,总辐射 70~ 90kcal/cm2,活动积温 4200~ 6100℃ ,无霜期 283 天左右。 ㈣ 地震条件 根据贵州省地震烈度图, 中国某 县 地震烈度为 6 度,本项目地震烈度按 7 度设防。 ㈤ 交通及公用设施条件 该项目地址位于 中国某 县城内,与城市相配套的供水、供电、通讯等可就近接入,设施较为完备。 ㈥ 施工条件 项目区 中国某 县 中医院 院内,地势平坦,现永久性的道路已建成,为材料的运输,施工设备的进场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四邻的空地为施工合理的平面布置、文明施工提供了方便, 水电均可利用原医院管网直接进入现场, 施工条件十分优越。 第五章 建设方案 一、设计原则 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运行效率。 合理利用现有土地,结合现场地形设计,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完善功能,配套推进。 中国某 县 中医医院是当地中医医疗和业务技术指导中心,负责基本医疗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接受下级医疗机构的转诊,承担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 及 业务技术指导任务。 在房屋建筑和设备配置上要满足 中国某 县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和开展临床科研、推广适宜技术、实施继续教育等的需要。 明确标准,规范建设。 中国某 县 中医医院 住院 综合楼建设要根据“指导意见”精神、覆盖人口及服务功能,本着填平补齐的原则,确定建设规模 2700m2,项目建成后达到规模适度、功能适用、装备适用、经济合理。 该项目投入后 中国某 中医院业务用房比照表 名 称 单位 建设前 指导意见要求 建成后 床位 张 80 80 业务用房 ㎡ 1600 4800 其中:门诊、 急诊(部份后勤保障) ㎡ 1344 1600 急诊 ㎡ 病房 ㎡ 2640 2700 行政保障 ㎡ 500 500 在满足医院功能要求及设计规范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建筑立面特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既要简朴庄重又要体现时代特征,并符合国家有关节约用地、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和消防安全的规定。 满足整栋建筑的通风、采光和消防疏散的技术要求。 二、设计的依据和要求 国家颁布县级中医院建设“指导意见”。 国家颁布 县级 中医院建设规范 国家计委、建设部、卫生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现行国家设计规范、规程和技术条件。 本工程设计范围要求包括土建、给排水、电气、通暖、通风、节能、防雷等内容。 三、建筑设计 ㈠ 主要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20);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2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 2020 年版);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20 年修订本 )》(GB5004595); 《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20);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T500332020); 《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503252020);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其他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 ㈡ 设计规模 本工程方案为新建住院综合楼 2700 ㎡。 建六层,每层面积450m2,总高度为 23m。 ㈢ 建筑设计方案 功能划分 根据用地情况,功能要求整个住院综合楼 和原门诊南侧 建筑呈“―”型,面向院区中心绿地,和现有门诊部用通道将两建筑物连成一体。 座南朝 北 ,北面面向庭院绿化地带及停车场。 有着很好的通风采光和自然景观条件,形成良好的就医环境。 科室的 分布: 一 楼用于中医肛肠科、 中医皮肤科、 中医肝病科等中医专科。 二 楼用于针灸理疗康复及推拿中心。 三 楼用于中医骨伤科病房 、腰腿痛专科。 四 楼用于中医妇科理疗中心。 五 —六楼用于 中医内科。 各层的业务用房除保证住院用房外,各专业所需的医疗设备设置均要配套安排。 每层 内 设卫生间。 交通流线 ① 中国某 县 中医院住院综合楼位于 门诊后侧通过院内通道 ,临近市政主要交通干道。 ②出入口设置:医院设多个出入口。 急诊主出入口设在 门诊中部,通过县樟江中路紧接 后勤及污物入口设在 住院部西部 支路上。 出入口与医院之内道路及庭院连接。 ③ 要求 医院内 交通组织方便、通畅,流线清晰,重点处理好门诊急诊区、住院治疗区、行政后勤生活区之间分区、出入口、路网之关系。 合理组织人流、物流 ,洁污分流,满足现代化医院对卫生安全的要求,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 防止与控制 院内交叉感染。 为减少病员不必要的迂回、往返,各医疗功能区应科学联 接。 医院在门诊、住院区、行政后勤区等皆设置单独出入口,污物出入口也单独设置。 ④ 住院部前设 就医人群的停车场地。 立面造型 医院设计人性化、舒适化,充分利用建筑造型和合理的功能布局创造出宁静、舒适的环境,淡化严峻冷漠的传统医院形象。 因此,设计中建 筑外观依照医疗建筑特性追求简洁明快,轻盈流畅,充分利用建筑自身形体变化,并运用柔和、淡雅的色彩和富于韵律变化的线条组合,在体现医院建筑特点的同时,从外观上创造轻松、宁静、平易近人的气氛以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 通过遮阳板和横向开窗等技术措施解决西向遮阳及自然通风采光问题。 四、结构设计 ㈠ 主要设计依据 建筑方案条件图;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 500682020);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202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2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2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2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2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20);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9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20); 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 )》 (2020 年版 ); 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结构 )》。 ㈡ 基础及上部结构选型 本项目主体结构六层 ,建 筑总长度 30m,宽度 15m,高度 23m。 属二类高层建筑。 采用框架结构,现浇楼板,框架抗震等 级为二级;合理使用年限 50 年,建筑耐火等级二级。 基础根据地勘资料要求 : 持力层建议采用全 强风化泥岩作持力层,中风化泥灰岩出露的地段,应 作褥垫处理。 基础可采用条基和独立柱 基; 施工中应采用有效的排水,防止地表水渗入地基; 必须即时对现有门诊楼进行支护处理再施工; 必须对现有门诊 楼进行沉降观测。 五、配套设施设计 ㈠ 给排水设计及消防设计 设计依据 ①现行国家规范、标准; ②建筑专业方案设计文本; ③甲方提供设计要求。 设计内容 ①室内给水; ②室内排水; ③消防给水; ④室外给排水。 给水 ①水源:医院内的全部用水均由市政给水管供给,由该市政供水干管接引两条 DN150 的给水管进入院区,以保证医院消防及生活供水。 ②用水量: A、生活用水(含医疗病人)按标准用水量 75m3/d;B、道路、绿化浇洒用水量为 ; C、未预见用水量为 ,总用水量。 ③供水形式:生活用水均由市政给水管网直供。 ④每层设水表计量。 ⑤给水管道材料采用 PPR 冷热水管,热熔粘接接头。 排水 ①排水量:最高日生活排水量为。 ②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 ,污水排至污水处理站经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③排水管材料采用 UPVC 管道,粘接连接。 ④雨水:室外雨水由雨水口、雨水井收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 消防给水 ① 室外消火栓消防水量 20 升 /秒,火灾延续时间 2 小时计,直接取自室外 生活 — 消防联合配水管网上的室外消火栓。 室内消火栓水量为 15 升 /秒,火灾延续时间 2 小时计,室内消火栓供给消防水柱可达到室内任一位置。 ②消火栓布置以保证室内任一处起火均有两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消 火栓箱内按钮可直接启动消防泵,消防泵设两台,一用一备。 屋顶设试验用消火栓,初期消防由屋面消防水箱供水。 ③ 室外消防在城市管网上引 2 只室外消火栓解决。 ④室内适当部位根据规划配备手提式干粉灭火器。 ㈡ 电气、防雷设计 供配电系统 ①为保证一级用电负荷的可靠供电,本工程从市内及宏福公司分别引入两路 220/380V 电源,同时医院备有自备电源以 保证应急措施,保证两路电源不同时断电, 每路电源均能承担 100%的用电负荷。 ②本工程消防用电设备及电梯等重要用电设备均两路低压电源供给,并在末端配电箱自动切换。 ③本楼各 层用电分层分科计量。 ④本工程照明光源以节能型光源为主。 防雷接地 ①本工程按二类防雷建筑采取保护措施,标准按国标“建筑 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进行设计。 屋面敷设防雷带,利用基础钢筋作接地装置用柱内主钢筋焊接连接作引下线。 引下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大于 25M。 ②本工程配电系统接地采用 TNS 制。 ③本工程采用联合接地方式,联合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大于 1 欧姆。 ㈢ 弱电设计 消防报警 ①本工程设与原有消防中心相统一的总线制消防报警系统,各层设重复显示屏。 ②本楼消防报警和联动由院消防中心 统一管理。 闭路电视系统 有线广播系统 床头呼叫系统 公共显示系统(包括部位、种类显示装置等) 照明设计 ①照明电压为 220/380V,照度标准参照国标“民用建筑设计标准”( GBJ13390)。 ②照明方式分为一般照明和应急照明。 在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设置疏散照明。 ③照明系统采用树干式系统。 本工程范围内室外照明,根据区域及道路情况进行设计。 第 六 章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保护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 1996)。 二、项目 所在地环境现状 ㈠ 空气环境质量 该项目 地。某县中医院住院综合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相关推荐
或)家属签字同意。 ( 5) 、 手术方案的选择、实施应先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 术中根据治疗需要而变更原方案应尽量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并签字。 ( 6) 、 医务人员不得以口头和 /或书面形式宣扬病人隐私。 不得以任何理由拿病人的疾病、身体缺陷或痛苦往事做不恰当的渲染,严禁将病人私人信息泄露与扩散。 ( 7) 、 因教学需要将病人做示教 病例前应先征得病人或法定监护人同意。 ( 8) 、
涵虏董医峦婪王硒熙起吸丝棘俯唬 3 负责”某品牌”羊毛衫在该区域的经营活动,实现协议中的市场和销售目标。 某品牌配货中心管理手册( doc格式) “某品牌 ”配货中心管理手册目录序言 ………………………………………………………………………………………………2 第一章 “某品牌 ”区域配货中心职能 …………… …………………………………………… 2一 配货中心职能 …………………………………………
《 2020 版 制造业企业管理大全》内容更丰富、查看更轻松、利用更便利、价格更实惠、购买更放心。 电话: 02568698690,68698693 手机: 15895950966 : 961531377 376977591 616843241 1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总公司各职能部、分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及集体企业可参照执行。 2 术语定义 员工教育经费
/Nm3 ( 国家标准 允许 值 为 120mg/Nm3) SO2排放浓度 : 10~14m/Nm3 ( 国家标准 允许 值 为 550mg/Nm3) 林格曼浓度 : 级 ( 国家标准 允许 值 为 1 级) 2.技术来源及成熟性 本项目的技术来源为江苏省 无锡湖光工业炉有限公司 ,该 公司为江苏省重点企业, 是 最早研究与 制造 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 企业之一, 专业生产 以 生物质 ( 稻壳
苯乙烯、环己酮、乙酸丁酯、噪声 底漆道喷漆 10/6 中道喷漆 10/6 调漆房调漆岗位 2/3 喷粉车间 粉尘、噪声 喷塑粉 8/6 丝网印刷 苯、甲苯、二甲苯、丙酮、苯乙烯、环己酮、乙酸丁酯 丝印岗位 2/3 UV光固化机岗位 2/3 电脑板 铅、二氧化锡 焊锡岗位 20/8 粉尘 推台锯岗位 2/7 冲压区 噪声 冲压区 60/8 空压机房 噪声 空压机 1/2
议,并由双方共同恪守。 第一条 乙方进行技术咨询的内容、要求和方式 咨询内容: ( 1)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诊断;( 2)组织设计与职位系统再造;( 3)人力资源规划;( 4)工作分析;( 5)绩效考核;( 6)薪资体系 ;( 7)激励机制;( 8)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 9)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设计。 咨询方式: ( 1)甲、乙双方组建项目团队,共同推进;( 2)咨询过程中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