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本科现代教育原理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内容摘要:

有系统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富有说服力的独到研究成果占据第一研究领域和研究优势,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教育理论派别。 7.教育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集中反映社会群体的教育意愿、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思想倾向或思想潮流。 8.教育方针:是由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提出的,带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向、目的、道路的 总体规定。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宗旨。 9.教育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或政党制订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政措施,是人们为了规范教育行为而以国家或政党、政府的名义颁布的教育行为指南。 10.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11.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12.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 4 页 共 8 页 13.人的身心发展: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14.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要求。 15.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6.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17.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各种探索活动,获得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8.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进行的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 或者答: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通称,是师范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 进、统一组织的现代体制,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历史要求。 19.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 四、简答题(每小题 6分) 1.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 ( 1)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 ( 2)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 ( 3)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 4)教育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 ( 5)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教育的本质特性: ( 1)教育是人类社 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 2)重视早期教育; (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 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 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4.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做中学”理论: 杜威 认为: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 从做中学实际上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要给儿童创设各种活动的情境,指导儿童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探究式学习。 5.教育的经济功能: ( 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 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 3)教育是现实生产力产生的重要手段; ( 4)教育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 6.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7.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 2)人的遗传素质优于动物的最大特定在于它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 ( 3)遗传素质的生物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 4)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 5)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 6)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 8.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1)社会物 质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第 5 页 共 8 页 ( 2)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 3)社会的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 ( 4)社会环境的不同还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 ( 5)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 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本质与核心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在智力和体力上都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 该思想的本质特征为: ( 1)全面发展的人的量的方面规定性 —— 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 2)全面发展的人的质的方面规定性 —— 智力和体力的充 分的、自由的发展; ( 3)全面发展的人的度的方面规定性 —— 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10.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 4)倡导建构的学习; (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1.课程内容改革方面新课程的特征: 首先,删除了原有课程内容中艰深、晦涩、陈旧的部分,使课程内容呈现出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 其次,增加了与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成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 有生活气息; 再次,放弃以往对课程内容进行统一尺度的界定,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 12.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 1)整体性; ( 2)实践性; ( 3)开放性; ( 4)生成性; ( 5)自主性。 1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教师职业的发展趋势 ( 1)教师职业职能的转变:以“学会生存”为其根本职能,要求以“四个学会”作为教育的原则; ( 2)教会学习是教师职业的新的工作方式; ( 3)教师职业被认定为专业性职业; ( 4)教师的终身教育得以实施; ( 5)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14.教育如何满足学生的期 待与要求: ( 1)使学生达到基础性、发展性与创造性学力的统一;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必要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 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价值观的引导。 对学生进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