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案例教学内容摘要:

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 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6 【案例 4】 学生知道了还要教吗。 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 施伟 邮编: 226100 前一周我和我的孩子们正在学习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 ,学生们对这些内容十分感兴趣,上数学课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特别是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学生掌握得特别快,课中,当学生数完几个长方体中有几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后,学生们就很快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当然有些学生自 己课前已经预习了),这下可乐坏了我,我想我的孩子真聪明,本来安排两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不到就完成了。 而且从学生的作业情况看正确率很高。 我十分得意。 课后,回到办公室想同事们介绍了我的成功经验,当时就有同事觉得这样上,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能有些模糊,我还是坚持我的做法。 第二天数学课,我并没有先上新课,而是想验证一下我昨天的教学效果,课前出了一些 “ 检测题 ” : 一、口答: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 5 厘米,宽 3 厘米,高 2 厘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 分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计算下面 长方体的体积。 5 厘米 12 厘米 4 厘米 答 题 完正确率很高,没有谁不会的,我暗自为昨天的教学成功而感到高兴。 正准备想上新的内容,突然想到书上还有一道题目由于昨天时间比较紧没来得及做,就请学生打开书本进行解答。 题目是这样的:下面各图都是用棱长1 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做完后,我依次请学生汇报。 一个学生把手举得很高,看他很积极的样子,我就请他回答, “ 第一幅图有 18个。 第二幅图有 12个。 ” 听到答案,我吓了一跳,脸一下子沉了下来,忙问班上其他学生他的答案对不对。 居然有很多学生说 “ 对 ” , 我急着问: “ 你们是怎么得到答案的。 ” 生答: “ 这幅图的长是 3 厘米、宽 2 厘米,高 3 厘米,体积是 18立方厘米,不就是有 7 18 个吗。 ” 这部分学生还怔怔有词呢。 我心想昨天的题目确实都是这样做的,学生怎么没有一点应变能力呢。 我忍住气继续问 :“ 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 有一个学生胆怯地回答: “ 第一幅图有 10 个,第二幅图有 9 个,因为我觉得他们用长乘宽乘高来求体积是不对的,因为这两个图形不是长方体,应该用数的办法求。 ” 经他这么一解释,许多同学恍然大悟。 …… 当学生在这道题上出了这样一个 “ 笑话 ” 后,我第一感觉是我昨天的教学是失败 的,正如我的同事所说,学生会做题目,而空间概念没有很好地建立。 教学 反思 —— 几个教训: 一、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很强,我们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提升 学生对新知都感到十分好奇,尤其是一些容易领会的新知,他们会自觉地去预习,以便在课上好好地表现一下自己。 上面片段中,学生在学长方体的体积前,大部分学生就已经知道了体积计算的公式了。 所以当教师让学生自己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去探索,很早就举手示意回答,生怕给其他学生汇报了,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 显然,这部分学生的表现欲 特别强,课上教师看到学生那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以为学生真的理解掌握了,其实,学生们只是很机械地记住了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公式,而对这一公式的由来并不十分清楚,而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又恰恰是在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环节,当然,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就存在困难了,才会有如此的 “笑话 ”发生。 面对这种现状如何去应对呢。 思考再三觉得可以这样处理。 当学生迫不及待地汇报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以后,教师可以这样质疑: “我觉得你的结论可能是不正确的,你能说服大家吗。 ”这一问又让学生回归到体积公式的推倒过程上来,这样做 一方面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定下心来专心研究体积公式,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教师在推倒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适时渗透一些不规则长方体,让学生用数正方体的办法来求这些图形的体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实物演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