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的若干思考内容摘要:
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没有明细的规范流程和严厉制度的企业就是一个没有心、空壳的蛋。 实施规范化管理是一项并无多大技术难度但却相当艰巨、长期甚至痛苦的工作。 三、推进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工业化 长期以来,由于建筑业生产活动固有的特点和传统,使得 建筑业的生产技术发展缓慢。 建筑产品式样多、不定型;体积庞大、材料零碎;地点分散、施工流动;费用大、时间长。 这些特点 使机械化生产普及到建筑业所遇到的问题比其他部门更复杂、进程更长。 虽然也使用了各种施工机械,更新了建筑材料,扩大了各种规模,完善了建筑功能,但就总体而言,建筑业就其它行业都已实现工业化很长时间内,仍然处于分散的、零星的、单独的小生产方式, 施工封闭进行、构件小批定做。 为改变这种面貌,各国 正在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采取类似现代工业大生产的方式来建筑房屋,并使整个行业成为一个完整配套的工业生产体系。 建设项目工业化的含义: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 1)生产连续性;( 2)生产物的标准化;( 3)生产过程各阶段的集成化;( 4)工程高度组织化;( 5)尽可能用机械代替人的手工劳动;( 6)生产与组织一体化研究与开发。 14 建设工程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指采用大工业的方式进行工程建设。 即按照最终产品的需要,把相关的科研、设计、施工、材料构配件生产、机械设备 以及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不同的建设系统体系,做到批量生产,商品经营,也就是用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科学化的成套技术来改造传统的 建筑业 生产方式,将其转移到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轨道上来。 建设工程工业化是将建设工程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步转移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设工程生产方式的变革,当实现了在工厂运用先进手段大批量生产构配件,在现场进行机械化装配施工及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时,就能有效地提高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依此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 工业化是建设工程项目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建设工程工业化的内容: ( 1)设计标准化、体系化;这是建设工程工业化的前提。 要求设计标准化与设计多样化相结合,构配件设计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做到系列化、通用化。 ( 2)构配件和部品生产工厂化。 就是将原来现场完成的构配件加工制作活动和部分产品现场安装活动相对集中地转移到工厂进行,改善工作条件,可实现优质、快速、低 15 耗的规模生产,为实现现场施工装配规模化创造条件。 ( 3)现场施工机械化。 这是建设工程工业化的核心。 即在施工中采 用合适的机械,有效地逐步地代替手工劳动,用机械完成主要的构配件装配施工。 现场施工机械化为改变建设工程施工生产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 ( 4)组织管理科学化。 这是建设工程工业化的保证。 从工程设计开始,直到构配件生产,施工的准备与组织,施工生产全过程都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按照工业产品生产的组织管理方法和建设工程产品的技术经济规律来组织生产。 3.建筑工业化的趋势 建筑工业化是各国建筑业发展的一个共同方向, 1989 年在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委员会( CIB)第 11 届大会上,各国专家在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 上,把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列为当前世界建筑技术的八大发展趋势之一。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起源于欧洲。 18 世纪产业革命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兴起、城市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建筑工业化的思想开始萌芽。 20 世纪 20~30 年代,早期的建筑工业化理论就已基本形成。 当时有人提出,传统的房屋建造工艺应当改革,其主要途径是由专业化的工厂成批生产可供安装的构件,不再把全部工艺过程都安排到施工现场完成。 建 筑业出现全行业的改造推行工业化,是在第二次世界 16 大战后从欧洲开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土地荒芜,欧洲面临住房紧缺和劳动力缺乏两大困难,促使建筑工业化迅速发展。 欧洲一些国家,如前苏联、波兰、法国、英国、德国等国把其他部门工业化的成果用于建筑业,加快了建筑部门工业化的发展,其中,法国和前苏联发展最快。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部品开发、生产和供应不断发展。 以住宅为例,日本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推行住宅部品,现在住宅的各部分都有通用部品,对 无特殊要求的住宅,只要将通用部品组合起来即可。 ( 2)现场施工的技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经济发达国家目前已基本做到分工种、专业来进行施工,同时施工机具(模板、脚手和建筑机械、工具)经营专业化不断深化,大大提高了工程的建造质量。 ( 3)建筑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IT 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将继续推动工厂化生产和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将 IT、电子和机器人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建筑业的各个部门,不仅提高了建筑本身的科技含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建筑业施工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 4)制造业等其他行业先进的生产、 管理技术与方法不断被引入建筑业工业化生产。 最近几年生产管理与企业管 17 理领域里的很多理论与方法被引进建筑业的工业化生产中,包括大规模定制( Mass Customization)、敏捷生产、企业经营过程重构( BRP)、供应链理论、并行工程( CE)、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等,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 5)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 可持续发展理论,核心是“发展”,关键是“可持续”,其内涵是淘汰落后,着眼现实的技术物质条件,合理利用资源,不断优化和提高效率,遵循发展的螺旋型上升和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坚持发展的 阶段性、创新性,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注重环境、生态保护和优化以及人文历史的保护和延续。 (二) 推进建设标准化管理是提高铁路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当前 铁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量和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质量通病仍然存在,安全管理薄弱环节较多,集中反映出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必须按照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工业化的要求,推进标准化管理,提高建设水平。 当前 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一是人员素质不高,特别是不具备产业工人素质要求的人员承担先进技术的施工;二 是由于客专建设规模较大,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数量都跟不上建设形势的需要,技术人员数量 18 少,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更少。 人员数量、质量(素质)的难以满足铁路高速发展建设的要求,导致现场管理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低下,质量安全受到影响。 ( 2)建筑材料质量不稳定。 当前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问题和突出性问题是建筑材料质量不稳定,离散性很大。 市场供求短期内失衡,导致材料的质量、价格不稳定;加之目前铁路建设材料价格的调整不及时、不到位(存在时差、价差),易引发施工单位的偷工减料,最终影响质量安全。 ( 3)机械化水平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如:在日本的隧道施工中,喷射混凝土多是使用机械手,铺设防水板台车。 而我国因国情需要,大量使用劳动力,增加了施工中的随意性,工程质量主要是靠操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来保证,质量稳定性难以保证。 质量水平更难以上台阶。 洞内通风状况很差。 ( 4)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在我国的建设领域,专业化队伍的培育机制还不完善,专业化程度还不高,与高速建设步伐不匹配。 ( 5)施工不规范。 在客专施工过程中,还有相当多的人把现在存在的质量问题与过去的质量通病等同起来,认为是难以克服的,听之任之,没有把存在这些 问题的根本原因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高度,而是强调客观因素,没有想办法克服,而是找理由继续让问题存在下去。 这充分说明了管理。推进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相关推荐
1.乡(镇)供电所所长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首先要发挥供电所所长在农村供用电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所长的安全意识是 农村供用电安全的首要因素,落实所长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抓好农村用电安全的关键所在,发挥所长基层领导作用是农村用电安全的重要保证。 所长是一个供电所的核心,其能力的大小、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供电所的管理水平。 要求所长在开展工作中,要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确保不违章指挥
保证水质对人不产生毒性和潜在危害; 细菌学 指标 3项是为了保证饮用水在 流行病学 上安全而制定的。 随着经济和工农业的迅速发展, 化学物质 对水的污染越来越引起政府和广大居民的关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更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了和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卫生部于 2020年 6月颁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自 2020年 9月 1日起实施。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是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还是检查指导质量上,都存在 5 明显不足,还存在守株待兔的现象,有的是等到出事故撞上门来不得已才分析处理,有的甚至奉行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后的管理哲学。 (二) 从站段现场管理上解剖,普遍存在六类共性问题。 一是严不起来,落不下去。 有的单位抓工作,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贴在墙上的官僚主义作风问题突出。 说了等于干了, 布置了等于落实了 ,作风飘浮,自欺欺人。
在以后的工作中,再遇到大家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同样采用这个方式,也取得了很好得效果。 三、持续提升班组整体素质,坚固班组自主管理技术支撑 员工操作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影响着班组自主管理的实施效果。 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提升班组整体素质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创造学习环境,提高学习兴趣。 提升素质,必须要通过有效的学习。 员工自己看书一般会觉得枯燥乏味
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 坚持“五个强化” 突出质量管控 为转变电力发展方式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1998 年,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正式组建。 十几年来,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电力行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鉴定组织管理体制,鉴定的规模、质量和社会效益全面提升,健全了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待遇相配套的激励机制。 截至 2020 年底,电力行业累计鉴定
建设责任书,每个班子成员都负责联系一个以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廉洁建设工作,各施工企业都与项目业主签订廉洁承诺书。 各级领导人员落实党风廉洁责任制的情况纳入绩效 考核。 通过层层落实责任,明确了各级抓廉洁风险防控的责任主任, 确保 了廉洁风险管理的有力推进。 (三)构建防控体系 构建廉洁风险管理防控体系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是一个融教育、制度、监督、惩戒、激励于一体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