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模式论文内容摘要:

管理。 (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短期行为 国有制造企业的管理者的流动性较强,他们对企业的承包期短,使企业行为明显出现阶段性,为突出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他们很少关心企业的发展后劲,在成本费用的划分、成本差异的调整、计提折旧、大修以及存货的盘盈、盘亏、坏账损失和待摊或计提等方面,出现了该提的不提,该摊的不摊,人为地调整成本等现象,这样便给后任的管理者改进成本管理带来了困难,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后任的管理者为了完成指标或达到其它 9 目的,只得继续伪造成本管理数据以粉饰财务报表。 (四)企业缺乏 成本约束激励机制 缺乏成本约束激励机制企业不能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而且缺乏应有的成本管理的内部牵制制度。 管理者可以任意接触修改成本资料粉饰会计报表,这种做法不仅使企业无法获得准确的成本资料进行管理,而且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同时,对成本管理较好、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的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去调动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五)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 企业的技术水平制约了成本的降低,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 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成本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但这种方法不可能使成本 一直降低,因此,企业管理者为了改进产品成本,就需要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 但是一些国有企业领导对技术创新的兴趣不高,原因是经理的任期一般短于技术创新的收益期,也就是说技术开发往往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指望经理 10 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过程中,深化成本管理改革一直是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 市场经济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任意驰聘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使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成本管理,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进行生产经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更加关注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也必须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二、制造业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弊端 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在成本的认识上存在缺陷。 成本的传统观念局限于产品的实体形式,长期 以来 , 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 , 国内的大多数传统制造企业沿用的还是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 ,通常采用削减各种开支、减少员工工资待遇、裁减员工等办法来降低成本 , 企业在成本管理实践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 , 忽视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与研究 , 成本管理的理念比较落后。 现代营销 11 理论提出了产品整体的新概念 ——品牌、包装及服务;传统成本管理的哲学是 “根据产品成本来确定销售价格 ”,即 “成本引导定价 ”。 当今的市场格局已转换为买方市场为主导,产品价格只能由市场来确定,价值的实现要比价值的形成更重要。 传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就成本论成 本,这就容易导致企业采取 “低买高卖 ”的手法,损害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的利益。 传统的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弊端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企业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也应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而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 12 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 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 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 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