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分章复习资料内容摘要:
_______。 230 祭举选士制度 ; 7.东汉时期根据左雄改制的规定,察举制改为推荐与 相结合。 232 考试; 8.汉代为了使经学在传授过程中不走样,同时也是为了统一思想,规定在经学教学中必须严守师法和。 234 家法 9.汉代 制的实行,标志着太学的建立。 225 博士弟子制; 1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教育家 ______提出的文教政策。 221 董仲舒 11.“以法为教、以律为师”是 _________时期的文教政策。 220 秦汉 担任教师职位的人称为 ________。 227 博士 ,称为:(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 1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朝】。 1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核心。 16.【博士弟子】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 17.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 18.汉代广为流传并留存下来的蒙学教材是【《急就篇》】。 19.汉代太学中由考生抽取题目然后回答的考试方法称为【射策】。 20.《白虎通》一书的撰写者是西汉的【班固】。 2(无为而治 )主张统治者不要生事扰民,一切活动都要顺应事物自身的规律来进行。 2(鸿都门学)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 2汉代教育行政由 兼管。 太常 2汉代学校系统特点是。 (官学和私学并举) 2太学的办学目标是 ,并对教育起 示范 和 导向 作用。 (为朝廷培养各级官吏) 2汉代的私学有 和。 (初级程度的蒙学) 、 (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 汉代的 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 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 和 ,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只有元帝时史游作的。 书馆 、 乡塾 、 《急就篇》 2汉代官学有 、 、 、。 (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地方官学)。 2察举的科目有 和。 常科 、 特科 四、名词解释 1.察举制: 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其科目包括两类:经常性举行的科目,即常科,包括孝 廉、秀才两科。 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即特科,包括贤良方正、明经、童子等科。 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 (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 )的推荐为前提,注重名声。 察举制的实行,不仅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而且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官学、私学以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指挥、调控作用,保证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的教育管理功能。 2.“次相授受”: 又称“转相传授”,是汉代太学和一些私学经馆常采用的教学方式。 通常是由于弟子众多,教师难以一一教到,于是常常是教师教给先 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 这种教学方式使一个教师可以通过逐次相传的方式教授众多的子弟,大大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但由于大多数弟子得不到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其教学效果。 3.“左雄改制”: 察举制是以主管官员 (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 )的推荐为前提。 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 (132 年 ),尚书令左雄着手改革,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 40 岁以上,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 儒生考以儒家经典,要求必须遵守家法;文吏试以奏章律令。 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 左雄对察举制度的改革,通常称之为“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 这次改革,使察举制由推荐发展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为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探索了新路。 4.熹平石经 :为规范经学内容,东汉蔡邕获汉灵帝奏准,令人将自己手书的经文刻于石碑,立于太学门外,称为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为学校及自学者提供了标准、规范的教科书,对于规范经学内容,加强国家对教育的宏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5.“师法”、“家法” :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 这样,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 形成“家法”。 一般西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 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6.“策问”、“对策”: 所谓“策问”,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做答。 答者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谓“对策”。 “对策”要封好交皇帝亲自审阅,评定高下,然后酌授官职。 7. 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无年,学生是由州、郡、三公推荐的“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 这所学校不同于其他以儒学为主的官学,它讲求辞赋、小说、绘画、书法等,因校址位于洛 阳鸿都门而得名。 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样先河的意义。 “视学制度”。 223 五、简答题 秦代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有哪些。 ( 1)书同文。 ( 2)行同伦 (3)设三老以掌教化 (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 ( 1) 罢墨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 —— 核心 ( 2)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兴太学) ( 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重选举) “ 独尊儒术 ” 文教政策实施措施。 ( 1)设《五经》博士。 (2)建立博士弟子 制,标志着太学的建立。 (3)以儒术取士。 (4)视学制度 太学学生组成。 ( 1)由太常选送的( 2)由郡国县官选送的 (要经太常审定批准 )( 3)是按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吏子弟享受进太学的权利而入学者( 4)是察举明经科考试下第者。 地方官学的职能。 ( 1)传授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属吏,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优秀学生, ( 2)推行地方教化。 汉代地方官学发展不平衡。 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 ( 1)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 2)统一了教育的目标。 ( 3)规范了教学的内容。 以 《五经》为教材。 规范经学内容采取了哪些措施。 ( 1)统一了经学标准。 ( 2)刊刻石经( 3) 规定严守师法、家法。 8.简 述汉代确立 “ 独尊儒术 ” 文教政策的过程。 (1)汉初实施黄老之学的文教政策。 (2)汉武帝即位后出于转变无为政治为有为政治的需要,要求建立一种新的政治指导思想。 (3)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的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思想适应了政治法纪大一统的要求。 (4)汉武帝于建元元年接纳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成为国家政治指导思想和文化教育政策。 六、论述题 1.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总结借鉴的经验教训 ? 答:秦代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包括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代的文教政策是“独尊儒术”,通过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具体措施来实行。 对上述秦代和汉代不同的文教政策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 但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却迥然不同:秦始皇采取的是极端残暴的高压政策。 汉武帝则以疏导、劝诱为主,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 其结果是秦始皇的残酷压制, 以法代教的政策以失败告终,而汉武帝却取得了成功。 这表明汉代统治者正是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及时对其文教政策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取得了成功。 2.阐述汉代太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答:太学是汉代最主要的中央官学,其组织管理方面有许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现具体阐述如下: (1)办学目标。 为朝廷培养各级官吏,并对教育起示范和导向作用,是太学的办学目标。 (2)教师的管理。 汉代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博士首领称为祭酒,由太常选任,在教学和重大活动中担任主持。 太学博士通过皇帝直接征召、他官升迁、官员 举荐和察举仕进等方式进行选任,其条件要求很高,主要职责是各掌一经教授弟子,并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 (3)学生的管理。 太学的学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由太常选送的。 二是由郡国县官选送、经太常审定批准的。 三是按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吏子弟享受进太学的权利而入学者。 四是察举明科考试下第者。 这些学生又有正式生和非正式生之分,二者都免除徭役,但正式生享受俸禄,非正式生没有此类待遇。 (4)教学管理。 太学以儒家经典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没有修业年限的规定,以自学为主,博士讲授往往是大讲堂授课,或由高足弟子代为讲授,注重考试 ,策试合格者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不合格者则继续学习,下次再考。 由上述太学的具体管理措施的简述可以看出,汉代太学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对教师的选任和条件都有严格的要求并给予教师以优厚的政治和物质待遇,从而保证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和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入学和入学后的待遇分别对待,还采取了具体的教学管理措施,这些都是汉代太学管理中的成功之处,保证了汉代太学教育的有效发展。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 一、 单选题 1.我国第一部专论家庭教育的著作是【 】 338 A.《颜氏家训》 B.《家范》 C.《袁氏世范》 D.《太公家教》 2.享有门阀世族教育特权的国子学最早设于【 】 336 A.东汉 B. 西晋 C. 北魏 D. 隋朝 3.据史料记载,我国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始于【 】 337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北魏 4.中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始于【 】 337 A.西汉 B.东汉 C.魏晋 D.唐朝 5.《人物志》是一部集周公以来人才研究之大成的人才学著作,作者是三国时的【 】 339 A.诸葛亮 B.曹操 C.刘劭 D.曹丕 6.保证“九品中正制”能够有效实施的条件 不包括 【 C 】 A.中正官具有高尚的品德 B.中正官具有良好的识鉴才能 C.中正官由现任中央官员标准 D.品评人才有明确的标准 7.“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情况有可能出现下列哪个朝代。 ( ) D. 清朝 8.西晋武帝时期,专门为门阀世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是【 B】 A.太学 B.国子 学 C.“四馆” D.律学 9.郡国学校制度建立于【 C】 A.东汉 B.西晋 C.北魏 D.北齐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是【 A】 A.《颜氏家训》 B.《太公家教》 C.《家范》 D.《教子家训》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人才学的颠峰之作一一《人物志》的作者是【 C】 A.周兴嗣 B.颜之推 C.刘劭 D.嵇康 12.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是【 C】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立的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 不包括 【 D】 A.律学 B.书学 C.医学 D.算学 14. 南朝宋文帝设立的“四馆”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不 包括 【 A】 A. 律学 B. 玄学 C. 史学 D. 文学 15 二、判断题 1.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出现于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 ) 337√。 ( ) 337√ 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 汉代 的选士制度带来的弊端,同时也使学校教育变得萧条,求学者寥寥无几。 ( ) 340 察举之制 选拔人才的方法,而科举制是依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 ( ) 338 《颜氏家训》。 ( )338√ 6. 宋代司马光的《家范》 是我国第一部专论家庭教育的著作。 ( ) 338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三、填空题 1.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类型主要是 _______和乡贡。 346 生徒 2.《 ___》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周兴嗣编成的蒙学教材,在我国教育史上颇具影响力。 337《千字文》 3.南朝宋文帝时,下令在京师开设单科性的“四学”。 这“四学”是指史学、文学、儒学和。 337 玄学 《 _______》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农业和道德等等。 337 千字文 5.《人物志》一书的作者是。 339 刘劭 6.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是南朝宋文帝开设的四馆,即玄学、 、文学、儒学“四学”。 337 史学 7. 魏晋时期采用的选士制度是。 338 九品中正制 8.我国医学专科教育开始于 朝。中外教育管理史分章复习资料
相关推荐
进步,可以称作是近代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壬子 癸丑学制》较《葵卯学制》的进步性 (《壬子一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不同点) ⑴ 学程缩短了三年,从而增加了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 ⑵ 废除了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胃学堂 ⑶ 废止了按学校等级奖励给毕业生科举出身的 规定 ⑷ 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除大学外,普通中学、中等实业学校、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都可设立女校,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校 ⑸
费用 7 现场内周转材料卸车 8 现场文明施工费用 9 塔吊信号工 10 辅助材料 11 小型机械费用 12 管理费 13 利润 14 合计 注:完成中天集团标杆工程目标奖励 5 元 /m2, 设计图纸变更 5000 元以下工程量不计算工程量、非乙方原因造成的返工以及协商配合完成的非合同范围内工作内容,由双方另行协商计酬办法。 乙方自备的手头工具及劳保用品不另计费。 上述计费项目 包含管理费
现生产越多 可 亏损 也 越多,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事实上,很多中小企业的市场观念还很滞后,多数需求已饱,企业成本可能会高于社会平均成本,企业的产量越高,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4。 ( 3) 成本管理程序和 制度 存在 一定的 缺陷 4 李志荣 .《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探讨》 [J],内蒙古统计, 2020 (3)。 浙江万里学院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及解决办法研究 6 目前
2. 桂枝汤 《 伤寒论 》 3. 羌活胜湿汤(利湿之剂)《内外伤辨惑论》 4.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5.二妙散《丹溪心法》 6. 当归拈痛 汤 《医学启源》 7.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12.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 13.复元活血 汤 《医学发明》
于乙方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将保证金挪做他用,直至乙方的保证责任免除时止。 第八条 为保障与乙方合作的顺利进行,甲方承诺如下: ( 一 ) 在乙方履行保证责任后,甲方将协助乙方向 借款人 追偿已支付的贷款本息及费用。 ( 二 ) 对乙方推荐前往甲方申请个人住房贷款的购房人,甲方应在收妥全部资料后的 10 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作出是否同意发放贷款的决定,并告知乙方。 ( 三 )
场。 新民屯、四方台、长滩三镇合署办公,西部新城建设全面启动。 现代建筑产业实现产值 294 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三成以上。 全年收储土地 1042 公顷,出让土地 公顷。 全区整合整理土地 72 宗。 区委、区政府、 区政协等机关西迁的拉动效应开始凸显,新华印刷、红梅味精等地块接连热拍,华润、龙湖等地产商成功摘牌,铁西迈入 “新地产时代 ”。 ——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全区 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