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摘要:

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第三节 荷载的分类 第四节 建筑力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建筑力学的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筑力学的内容、作用及学习方法 第一章 静力平衡 【目的和要求】 掌握静力学基本理论,并在今后各章中反复应用;理解静力学基本定律 ,熟悉各种常见的约束性质;充分重视受力图,能恰当地选取分离体,分析约束反力并正确画出受 24 力图。 充分理解力矩、力偶的性质,力偶的等效条件;理解力线平移定理及力系的简化,熟练应用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第一节 静力学基本概念 、力偶的概念,集中力与分布力 、平衡力系、等效力系 3 刚体的概念 第二节 静力学基本公理 1 平行四边形公理 2 二力平衡公理 推论:力的可传性 4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 第三节 约束和约束反力 第四节 结构的计算简图 第五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受力图 第六节 平面任意力系 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合力投影定理 2 力对点的矩 3 力矩与力偶比较 4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力线平移定理、合力矩定理 5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第六节 物体系统的平衡、静定与静不定问题的的概念 1 物体系统的平衡 2 静定和静不定 问题 【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难点:物体系统的平衡。 第二章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25 【目的和要求】 理解体系几何不变与几何可变的概念。 了解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掌握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熟练掌握几个规则的具体运用,理解瞬变体系的几何构造特征。 一般了解自由度的概念,了解几何构造与静定性的关系。 第一节 平面杆系结构的分类 第二节 几何不变体系与几何可变体系 1 几个概念 2 常见约束 3 自由度的计算 第三节 几何不变体系的几何组成规则 第四节 瞬变体系与常变体系 第五 节 几何组成分析的步骤和举例 【重点与难点】 重点:几何组成规则的应用。 难点:通过几何组成分析,判断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 第三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 【目的和要求】 掌握内力的概念,了解四种基本内力形式,掌握截面法求内力的方法,掌握各种情况下内力图的特征,掌握用方程法和简易法画内力图。 第一节 内力的概念 第二节 求静定结构内力的一般方法-截面法、内力图 第二节 轴向拉压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第三节 扭转轴的内力及内力图 第四节 弯曲时的内力及内力图 1 单夸静定梁 2 多跨静定梁 3 静定刚架 重点:内力的求法 及内力图的绘制 难点:简易法画弯矩图 26 第四章 应力和强度 【目的和要求】 掌握应力的概念及各种变形下构件横截面应力的求解方法,掌握正应力及剪应力强度条件及强度计算方法,了解梁的合理截面。 第一节 应力的概念 第二节 容许应力和安全系数、强度条件 第三节 轴向拉压杆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第四节 截面的几何性质 第五节 扭转轴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第六节 平面弯曲梁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1 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2 平面弯曲时梁横截 面上的剪应力 3 梁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强度条件 4 梁的合理截面 【重点与难点】 重点: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剪应力,正应力剪应力强度条件。 难点:平面弯曲梁的应力及强度计算。 第五章 变形和刚度 【目的和要求】 掌握应变的概念及各种构件变形求解方法,掌握刚度条件及刚度校核方法。 第一节 应变的概念 第二节 刚度条件 第三节 轴向拉压杆的变形 第四节 扭转轴的变形及刚度计算 第五节 弯曲梁的变形及刚度计算 1 单位荷载法 2 图乘法 3 平面弯曲梁刚度计算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种构件变形的求解 27 难点:图乘法 第六章 压杆稳定 【目的和要求】 了解压杆稳定性的概念,掌握细长压杆临界压力的欧拉公式,理解欧拉公式的使用范围、超过比例极限时压杆临界应力计算与临界应力总图,掌握压杆的稳定计算方法。 第二节 压杆稳定的概念 1 平衡与不平衡 2 压杆稳定的概念 3 压杆失稳与临界压力 第三节 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 第四节 超过比例极限时压杆临界应力 第五节 压杆的稳定校核及其合理截面 1 压杆稳定容许应力 2 压杆稳定条件 3 压杆合理截面 【重点与难点】 重点:稳定的概念;临界力、临界 应力计算稳定条件。 难点:稳定条件的应用。 第二篇 结构篇 绪论 【目的和要求】 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关系,掌握混凝土、砌体及钢结构的特点与应用;明确建筑结构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第一节 建筑结构的分类 1 按材料分类 2 按承重结构的类型分类 第二节 几种材料建筑结构的特点及应用情况 1 混凝土结构 2 钢结构 3 砌体结构 28 第三节 建筑结构课程的任务、特点及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筑结构的概念、特点。 第七章 建筑结构的基本计算原理 【目的和要求】 了解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基本概念、失效概 率及可靠指标等基本概念,理解材料强度和荷载的标准值、设计值及分项系数的意义,掌握两种极限状态实用设计表达式。 第一节 结构的功能要求与极限状态 第二节 结构上的作用、作用效应和结构抗力 第三节 随机变量的统计特征值 第四节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第五节 极限状态设计的实用表达式 第六节 耐久性的规定 【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基本原理 难点:计算原则 第八章 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 【目的和要求】 了解砼应力应变全曲线,重复荷载下的变形和疲劳性能,复合受力强度,理解砼的徐变,收缩性质。 理解钢 筋的应力-应变曲线特性,掌握钢筋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伸长率和冷弯性能等强度与变形指标,了解钢筋的分类及钢筋的冷加工方法。 掌握钢筋与砼之间的粘结性能。 掌握钢结构所用钢材的要求及性能及砌体结构材料的特点,了解砌块、砂浆的力学性能 第一节 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 1 混凝土 2 钢筋 3 筋与混凝土的粘结 第二节 钢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 1 钢材的主要机械性能 29 2 影响钢材性能的主要因素 3 钢材的种类、规格及选择 第三节 砌体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 1 块体材料和砂浆 2 材料的强度等级 【重点与难点】 重点:钢筋、混 凝土的力学性能 难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第九章 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 【目的和要求】 掌握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了解受弯物件的裂缝宽度和变形验算的方法;掌握受压构件,偏压构件的设计方法,了解受拉、受扭构件的设计方法。 第一节 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计算 1 受弯构件截面配筋的基本构造要求 2 截面受弯性能的试验分析 3 单筋矩形截面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 双筋矩形截面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 T 形截面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第二节 受弯构件斜截面的承载力计算 1 无腹筋梁的受剪性能 2 有腹筋梁斜截面受剪承载 力计算 3 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构造要求 第三节 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第四节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和裂缝宽度验算 【重点与难点】 重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面及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30 难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抗弯措施及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计算公式建立和应用 第十章 预应力混凝土基本知识 【目的和要求】 理解预应力砼的基本概念、控制应力、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各项预应力损失的产生原因及减少损失 的措施,了解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第一节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计算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基本设计计算原理 难点: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附录 截面几何性质 【目的和要求】 截面的几何性质掌握静矩、形心、惯性积、惯性矩的定义、计算公式,能计算组合截面的形心,惯性矩。 第一节 静矩、形心 第二节 惯性矩和惯性积 第三节 平行移轴公式 第四节 组合截面几何参数的计算 第五节 形心主惯性轴、形心主惯性矩 【重点与难点】 重点:静矩、形心、惯 性矩、惯性积的计算。 难点:组合截面惯性矩计算。 31 三 课程的学时分配 学 时 分 配 表 课 程 内 容 讲 课 习 题 课 实验课 第一扁:力学篇 绪论 1 (一)静力平衡 7 2 (二)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3 (三)静定结构的内力 7 2 (四)应力和强度 7 2 (五)变形和刚度 6 2 (六)压杆稳定 3 小 计 34 8 第二篇:结构篇 绪论 2 (七)建筑结 构的基本计算原理 4 (八)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 6 (九)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 12 4 (十)预应力混凝土基本知识 2 小 计 26 4 总 计 60 12 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建筑力学》张流芳、胡兴国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建筑结构》侯治国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 1.《理论力学》同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2.《材料力学》孙训 方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结构力学》湖南大学结构力学教研室编,李家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混凝土结构》(第二版),侯治国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汉, 20 5《砌体结构》张建勋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7, 9。 6《钢结构》王国周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11。 32 五、几点说明 本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 习题课的时数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 习题课可进行课堂讨论,对典型习题和综合习题进行分析,着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33 《房屋建筑学》教学大纲 适用:工程造价专业 学时: 72 学时 学分: 4 学分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房屋建筑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课程,也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应用型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过程、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则,具备进行一般民用房屋建筑从总体到细部设计的基本能力。 同时,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培养要求,将建筑设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与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对工程项目建设活动进行设计、 管理和控制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篇 建筑设计原理 第一章 绪论 【基本要求】 1. 理解建筑的含义,简要了解建筑发展的历史 2. 熟悉适用、经济、美观、安全相统一的建筑方针 3. 熟悉建筑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4. 掌握建筑的分级、分类,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5. 掌握建筑设计的内容、程序和依据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建筑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第三节 建筑的分类和分级 第四节 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第五节 建筑设计内容、程序和依据 【 重点与难点 】 建筑的含义及构成要素;建筑的分级、分类;建筑模数协调统 一标准 建筑设计依据 第二章 建筑平面设计 【基本要求】 1. 了解建筑各组成部分的平面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组合形式。 34 2. 掌握不同平面设计和空间组合形式对建筑经济合理性的影响 3. 掌握建筑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的原则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使用空间的设计 第二节 交通联系空间的设计 第三节 平面空间组合设计 第四节 总平面设计 【重点与难点】 平面空间类型及设计要求;建筑平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