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内容摘要:

识优化学校决策系统管理心理问题及有效管理模式。 二、考试内容 (一)决策系统的概念、职能、结构与心理网络 (二)学校决策系统管理心理理论及其应用 1、决策理论 2、领导有效性理论 (三)优化学校决策系统管理 心理问题 1、学校领导者的影响力 2、学校领导者的心理卫生 3、学校领导集体的优化 4、学校领导集体的团结 (四)学校决策系统有效管理模式 1、让教职工有参与决策的心理准备 2、重视目标设计与管理的校长领导行为 3、强化校长、书记团结合作的意识与行为 (五)学校领导心理、行为研究 1、成功学校领导者的心理素质 2、当代校长的心理素质 3、学校领导人员测评效果的优化 4、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比较 三、学习要点 (一)决策系统的概念、职能 、结构与心理网络 1、决策是一种判断,是从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 学校决策系统是学校组织中各级领导部门的整合。 (1)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过程。 领导者是致力于实现这个过程的人。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2)领导过程的心理分析 领导是一种通过一定的了祭关系,对被领导者或组织施加心理影响,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能力并引导其方向,使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为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行动过程。 ①领导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态 ②领导 是一种施加心理影响的活动过程 ③领导是一种激励过程 ④领导是一种致力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2、决策系统的职能 (1)领导决策职能 (2)组织管理职能 (3)教育服务职能 3、决策系统的结构与心理网络 (1)决策系统的结构 (2)决策系统的心理网络 (二)学校决策系统管理心理理论及其应用 1、决策理论 西蒙指出,“决策就是决策者为实现某种组织目标而作出决定的一种行为,是从诸多可能方案中抉择最佳选项加以实现的过程”,“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的类型:程试决策 非程式决策 决策过程四个阶段:(1)情报活动阶段;(2)设计活动阶段;(3)抉择活动阶段;(4)回顾活动阶段。 学校决策的侧重:严格遵循决策过程的程序;形成领导集体决策的制度。 2、领导有效性理论 领导的有效性是指领导的效能,即目标方向正确与工作效率提高的程度。 (1)领导特性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 ①“抓组织”、“关心人”两理论 ②领导系统理论 (3)领导情景理论 ①领导行为连续带模式 ②菲德勒模式 ③通路目标模式 ④领导让下属 参与模式 ⑤领导的性命周期模式 ⑥不成熟 —— 成熟模式 (三)优化学校决策系统管理心理问题 学校领导者的影响力 (1)领导者的影响力:是领导者影响与改变领导者的心理与行为的力量。 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2)学校领导者产生影响力的心理条件 ①对权力的正确认知:包括权力的相互影响,权力心理影响的双重性与权、职、责相符三个方面。 ②良好的心理素质 (3)教职工接受领导者影响的心理条件 ①价值观 ②信 任感 ③成熟度 ④服从 ⑤主人翁的责任感 2、学校领导者的心理卫生 (1)学校领导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2)学校领导者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①激烈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当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内部障碍,致使其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②过强的心理挫折 当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时,遇到内、外部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称为心理挫折。 ③持续的紧张状态 ④压抑的集体心理气氛和消极的集体感受 (3)学校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 ①增强领导者的 角色意识 ②增强领导者的自我意识 ③提高变换角色的能力 ④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包括认识偏见的自我调适、嫉妒心理的自我调适和优越感、失落感心理的自我调适。 3、学校领导集体的优化 (1)学校领导集体的优化 学校领导集体就是通常所说的学校领导班子。 它是经过一定组织程序产生并行使领导职能的成员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整体性和社会性,是学校领导集体的重要特征。 (2)学校领导集体心理结构的合理组建 学校领导集体合理的心理结构应具备如下特征: ①品德结构的同质性 ②认知结构的科 学性 ③智能结构的互补性 ④个性结构的和谐性 ⑤年龄结构的层次性 4、学校领导集体的团结 (1)影响领导集体团结的心理因素 ①认识一致 ②情感和谐 ③心理互补 ④心理拍容 ⑤行动统一 (2)增强领导集体团结的对策 ①增强贡献意识 ②奖功惩过严明公正 ③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④增强领导集体的意识 (3)领导集体威信的提高 领导集体的威信,即领导集体的影响力。 心理推动力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心理推动力=工作意义期待。 ①领导集体威信的心理功 能:工作目标功能、团结集体功能、增强意志功能。 ②领导集体威信形成的心理条件 (四)学校决策系统有效管理模式 1、让教职工有参与决策的心理准备 2、重视目标设计与管理的校长领导行为 3、强化校长、书记团结合作的意识与行为 (五)学校领导者的心理素质 1、成功学校领导者的心理素质 高尚的思想品质与行为,渊博的学科理论知识,遵循教学、教育、管理规律,实行科学与民主管理及适 应环境进行改革的能力,科学决策、制订学校发展目标、完善组织气氛、听课与讲课及争取校内外支持的技能,强烈的贯彻教育方针的意识、贡献意识、团结合作的意识、信息的意识、结合学校实际吸取先进经验的意识,坚持真理、不怕风险、敢于创新的勇气。 2、当代校长的心理素质 (1)教育家的角色 (2)全面的心理素质结构 (3)良好的品德与职业道德 (4)适应现实与未来的领导方式 ①实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②开发与发展人员的潜力与能力 3、学校领导人员测评效果的优化 (1)建立合理 的测评标准,使领导人员明确角色行为方向 (2)在工作现场测评能力,增强领导人员的公平感 (3)测评结果与晋升、酬奖相联系,使领导人员重视测评 4、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的比较 第五章 学校“人-人”系统的状态 一、要求 明确学校“人-人”系统的概念、特点、构成及其动态分析,理解并掌握激励的概念、心理效应、心理过程和激励理论,了解激励理论的发展和学校有效激励模式的研究动态。 二、考试内容 (一)学校“人-人”系统形成的因素及其互动 1、学校“人-人”系统的概念 、构成及其动态分析 2、学校“人-人”系统的开放性、社会性 (二)学校“人-人”系统积极状态的社会心理分析 1、“人-人”系统积极状态的系统观 2、个体积极性与激励 (三)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1、行为强化激励理论 2、需要层次激励理论 3、双因素激励理论 4、期望激励理论 5、归因激励理论 6、目标设置激励理论 7、公平激励理论 (四)激励理论的发展对学校激励模式的影响 1、由单因素分析型向多因素综合型发展 2、由静态型向动态型发展 现代的激励理论接受历史的顺序,提醒人们应该在行为的决定因素间探寻因果关系。 (五)学校有效激励模式研究 1、美国学校激励有效性的研究 2、我国学校激励有效性的研究 三、学习要点 (一)学校“人-人”系统形成的因素及其互动 1、学校“人-人”系统的概念 “人-人”系统,就是用系统观点对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人-人”系统积级状态形成的规律。 2、学校“人-人”系统的棋圣成及其动态分析 “人-人”系统是由个体、群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的。 它们之间分 别组成有层次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 (1)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2)人际活动的互动关系 (3)个体生理、心理发展与行为的互动关系 3、学校“人-人”系统的开放性、社会性 (二)学校“人-人”系统积极状态的社会心理分析 1、“人-人”系统积极状态的系统观 (1)个体在学校组织系统中的地位 在学校组织系统里工作的个人,不仅作为个体而且作为在组织社会系统的工作群体中担任着某种角色的人面发挥其作用的。 教职工个体的积极性是在与群体、组织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与发展的。 (2)个体在学 校组织系统中的行为 学校中个体的行为是一种去个性化的社会行为,既具有组织的特性,又具有个性。 2、个体积极与激励 (1)研究激励的目的 研究激励的目的,意在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研制适合我国学校组织性质和特点的激励模式,更科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 2)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激励”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 积极性是指人在工作中产生的一种能动自觉的心理活动状态。 积极性的心 理结构包含着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意志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 积极性是人在积极状态下的心理行为表现。 (3)激励的心理效应 ①激起的创造的欲望 ②提高工作绩效:绩效= f(能力、激励) ③促进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④激励的心理过程 (三)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1、行为强化激励理论 2、需要层次激励理论 3、双因素激励理论 4、期望激励理论 5、归因激励理论 6、目标设置激励理论 7、公平激励理论 (四)激励理论的发展对学校激励模式的影响 1、由单因素分析型向多因素综合型发展 原激励理论各自都从一个因素探索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而目前,激励理论倾向于多因素的综合,如主体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个体因素与集体因素等方面的结合,探索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总之,综合型激励理论强调多因素的联合动力作用。 (1)迪尔的综合激励模式 (2)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3)激励系统 激励分为两种形式:外激励与内激励。 ①内部激励系统 这是指影响教职工激励的内部心理的动机系统,是一系列具备动机性质的心理因素的整合。 它们是教职工的需要、动机、目标、兴趣、意向、 态度、价值观、理想、信念、世界观、情绪、习惯等,是教职工内在的动力,是具有决定作用的激励因素。 ②外部激励系统 这是指影响教职工激励的外部因素的整合。 主要有三种动力:第一是外界压力,第二是酬奖的吸引力,第三是环境和工作的吸引力。 ③精神激励系统 精神激励的面较广,是由一系列相关因素结合而成的。 ④物质激励系统 它主要的形式是工资和奖金。 这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2、由静态型向动态型发展 现代的激励理论接受历史的顺序,提醒人们应该在行为的决定因素间探寻因果关系。 (五)学校有效激励模式研究 1、美国学校激励有效性研究 2、我国学校激励有效性研究 第六章 学校德育系统管理心理 一、要求 明确德育系统的组成、职能、结构、心理网络和管理行为特点,认识学校德育管理人员行为的动力、方向与绩效,学会对班主任行为作社会心理分析,理解并掌握德育管理心理理论。 二、考试内容 (一)学校德育系统的组成、职能、结构、心理网络与德育管理行为的特点 (二)学校德育管理人员行为的动力、方向与绩效 (三)班主任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 1 、班主任的类型及其心理特征 2、班主任的社会角色 3、大学与中学班主任行为比较 4、班主任行为模式 (四)学校德育管理行为 1、德育管理行为的可操作程序 2、学校德育系统有效管理模式 (五)学校德育系统管理心理理论及其应用 1、社会化理论与社会实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