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达矿地质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砾石,覆盖于古近系泥灰岩之上。 第二节 区域 /井田地质构造 一、区域地质构造 该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北亚带的东延部分,在荥密背斜与龙坡寨背斜之间的 新密复式向斜北翼,区域主体构造以近东西向的高角度正断层为主,次为褶皱。 区域发育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第四系,其中以石炭、二叠系为含煤地层。 区域矿产以煤为主。 7 二、井田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三李勘探区西南边角地带,呈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 68~ 115176。 ,倾向 338~ 25176。 ,地层倾角 18~ 23176。 井田南部为一 二 1煤层露头,矿区内发育有一条下申河断层,为一条北升南降的正断层,该断层走向 115176。 ,倾向 205176。 ,倾角 70176。 ,断层落差 20~ 35m,延伸长度大于 ,该断层在矿区无控制点,控制程度 较差。 本矿在开采二 1煤层中没有遇见其它断层,但并不表明区内无小断层构造存在,在今后的矿井开采中予以注意。 结合三李勘探区构造发育情况,确定该矿井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 矿区无岩浆活动。 第三节 区域含煤特征 本矿区位于三李勘探区中段浅部,煤层埋深较浅,上覆有效地层厚度小,构造简单,矿井开采技术条件相对也比较简单。 二 1煤层局部有 ~ 厚的泥岩、炭质泥岩伪顶,随采随落。 直接顶多为砂质泥,老顶为中粒砂岩,抗压强度为,为较稳定性顶板,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但本矿顶板压力较大,应加强支护。 二 1 煤 层底板无伪底,直接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抗压强度较低,抗压强度为 ,属较稳定性底板,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支架滑沉及遇水膨胀等现象。 第三章 煤层、煤质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 煤层 一、含煤性 本区含煤地层总厚约 246m,划分为四个含煤地段,共计含煤 7 层,煤层总厚度约 ,含煤系数为 %。 其中以赋存于山西组下部的二 1煤为主要可采煤层,太原组底部的一 1 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可采煤层厚度 ,可采含煤系数%。 二、主要可采煤层 二 1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下部,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煤 层埋深 85~ 340m,底板赋存标高为 +125~ 90m。 煤厚 ~ ,平均。 顶板为中细粒砂岩,间接底板为细粒砂岩。 该煤层层位稳定,结构简单,全区普遍可采,结合区域煤 8 层发育情况确定煤层稳定程度为较稳定煤层。 一 1煤层:赋存于太原组底部,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煤层埋深 145~ 388m,底板赋存标高为 +60~ 140m。 煤厚 ~ ,平均。 直接顶板为 L1灰岩,局部有伪顶;底板为铝土质泥岩、铝土岩。 该煤层层位基本稳定,结构较简单,全区普遍可采,结合区域煤层发育情况确定煤层稳 定程度属不稳定煤层。 第二节 煤质及其用途 一、煤质特征: 本区以往勘查中取得煤质资料较少,结合各类鉴定资料,对本矿二 1 煤层特征简述如下 : 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二 1煤为黑色,金属光泽,层理不甚明显,次生裂面发育,并具擦痕及磨擦面,断口参差状,机械强度特低,且易污手,多呈粉状产出。 煤层真密度 ,视密度为 t/m3。 较易燃,局部含少量结核状的硫化物。 显微煤岩组分特征:二 1 煤宏观煤岩成分以亮煤为主,镜煤和丝炭少量。 镜鉴结果表明:其有机组成分一般在 81%左右,且以镜质物为主,镜质组最 大反射率为R0max=%,无机组含量一般在 10%左右,主要以粘土类矿物,约占无机组分的88%,并呈透镜状、条带状或薄层状分布,次为黄铁矿、方解石等矿物。 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 ( 1)煤层主要化性质 : 二 1煤层 水分:原煤水分( Mad)为 %; 灰分:原煤灰分( Ad)平均为 %,浮煤平均为 %; 挥发分( Vdaf):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平均为 %,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平均为 %; 全硫( ):原煤全硫含量为 %,属低硫煤 ; 全磷( Pd):原煤全磷含量为 %,属低磷煤 ; 原煤有机物以碳元素为主,含量 %,氢含量为 %,氮元素平均为% ; 原煤干基恒容高位发热量( )为 ; 9 煤灰熔融性:煤灰软化稳定( ST)平均大于 1379℃,属高熔灰分煤。 ( 2)工艺性能 二 1煤层属中灰、低硫、低磷、高熔灰分之粉状无烟煤三号,可做为动力用煤,亦可做为民用燃料。 ( 3)煤层风氧化带确定 本采区不涉及到开采煤层风氧化带。 第四章 矿井水文地质 第一节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本区区域上处于荥巩煤田与新密煤田交界处,是 荥密背斜北翼东段倾伏端向豫东平原过渡的丘陵区,总的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核查区位三李勘探区西部,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北倾斜,南部为寒武 ~ 奥陶纪灰岩组成的低山山区,区内为石炭、二叠纪碎屑岩组成的丘陵区,北、东部为第四纪冲洪积谷地。 根据地层岩性、厚度、含水空间特征及埋藏条件,区域上将含水岩组主要划分为为:寒武 ~奥陶系和石炭纪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二叠系及三叠系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岩组、第三纪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第四纪岩 /卵砾石孔隙含水岩组。 地下水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含水层之间及其侧向补给,另外还有工业生 产废水的渗入补给,其中降水补给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 地下水在运移过程中,一部分在地质构造及地形适宜地段溢出地表,构成天然排泄点,如东部的九娘庙泉群、西部的圣水谷及三里泉;一部分则继续向深部径流排泄,而区内各矿井则为主要的人工排泄点。 由于近年来矿井大量疏排地下水,而造成区域内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 第二节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一、 井田内含水层和隔水层 本井田自上而下有新近系冲积层含水层、古近系泥灰岩含水层、一 1煤层顶板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二 1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上石炭统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和奥陶系 灰岩含水层六个含水层。 自上而下有二 1煤层以上煤系地层隔水层,二 1煤层顶板隔水层、二 1煤层底板隔水层、太原组中段碎屑岩段隔水层、本溪组泥岩铝土岩隔水层五个隔水层。 10 主要含水层 ①奥陶系灰岩含水层 主要由灰色质纯的灰岩组成,全区分布且厚度较大。 据调查附近 三李矿井 资料,奥灰水位标 高 13m 左右 ,区域上含水层富水性较强且水源丰富。 但由于距二1 煤层较远,与二 1 煤层之间有隔水层存在,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补给矿井,开采时只要没有不给通道,不会对矿井造成威胁。 ②上石炭统太原组灰岩含水层 ( 1) 下段含水层:含水层主要由 L13 灰 岩组成,并常合并为一层,平均厚度。 裂隙溶洞发育,富水性强,与下部奥灰含水层有密切的水力联系, 现 水位标高 +20m左右 ,但其距二 1煤层较远,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为潜在威胁。 ( 2) 上段含。生达矿地质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