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跨国公司竞争优势论文内容摘要:
到鲜明的体现。 一些率先进行改革的跨国公司,如宝洁、戴尔、通用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和企业参与到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中,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自 20 世纪 80 年代相继问世以来,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学术界、企业界的关注。 学术界不断地致力于发展和完善供应链理论体系,提出有建设性的管理策略、方法及技术要求。 企业界则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来提高企业竞争力,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发展趋势。 由于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竞争是供应链体系之间的竞争,所以企业要提高竞争力,不能仅仅立足于自己本身,而要升级至供应链的整体高度上来。 但从实际发展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企业组织供应链体系都具有竞争力,而是需要由强势企业来加以控制、协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公司在国际商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供应链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 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与实践推动了供应链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同时供应链管理又可以进一步巩固跨国公司的既有优势,在全球竞争环境中创造和发展新的优势,使得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因此,跨国公司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能够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为其他企业经营模式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由于全球化经营的特殊性,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间竞争与合作的因素更为复杂,所以对供应链管理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观念有利于协调与贸易联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减少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提供了现实的技术支持。 因此,本论文试图以跨国公司这一类主体为研究对象,找到将供应链管理与竞争优势理论相结合的新的分析切入点,系统分析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机理,这对于跨国公司自身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其他经济体而言,有助于优化行为决策,对提高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进一步从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企业“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依然普遍,过度追求纵向一体2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化使得企业市场反应迟缓,企业内部组织费用居高不下,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大;另一方面,相互独立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由于缺乏信任,出于短期利益的非合作博弈导致彼此之间成本转移,不但难以获得最终的竞争优势,还使得交易费用大增,影响了最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借鉴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到跨国公司所建立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实施供应链管理以提高竞争能力,这赋予论文研究以较强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有关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概况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在“价值链”概念基础上提出“供应链”以来,跨国公司始终是供应链管理的前沿实践者。 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对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多种看法,仍没有进行统一定义。 (1)对供应链不同角度的定义 从组织形态角度来进行定义的代表观点有:Lin 等认为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内,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网络系统;Christopher 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组织网络,所涉及的组织从上游到下游,在不同的过程和活动中对交付给最终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价值。 从过程角度来进行定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Stevens,他认为供应链是通过价值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整个过程,它始于供应的源点,终于消费的终点[1]。 (2)对供应链管理不同角度的定义 美国 SGSCF(斯坦福全球供应链论坛)从流的集成角度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供应、制造、分销到客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与集成。 Harland 从活动与关系管理的角度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直接供应商、第一层第二层供应商及供应链上的顾客、整个供应链活动和关系的管理。 与一般类型的企业相比,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根系更为庞大,对其供应链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控制、优化集团内部系统体系,还要协调与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关系[2]。 Peter 等人认为跨国公司近年来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态势是形成供应链联盟,这对于实行无国界经营的跨国公司而言,就如同进行公司外的组织网络化建设,供应链中的各实体为满足最终消3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费者的需求和使供应链整体最优,通过各种承诺、协议、契约、联合的方式,对其自身以及在相互将供应链的总目标进行多方位整合而结成的优势互补、资源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期限较长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目前国外对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更多的则集中于网络设计法、系统模拟法、近似方法等建模技术以及供应链协调机制、供应链集成管理、运作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技术层面上。 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来源 对跨国公司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可分为外生理论流派和内生理论流派。 (1)外生理论流派 竞争优势外生理论起源于著名的 S—C—P 范式(梅森—贝 恩 范 式 ) , 即 市 场 结 构 (structure) — 市 场 行 为 (conduct) — 市 场 效 率(performance)。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分析体系便是建立在这一范式基础上的典型代表[3]。 (2)内生理论流派 传统的竞争优势研究如垄断优势、内部优势是从跨国公司内部角度来分析其优势来源;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着外部环境稳定性日益减弱、而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可控性相对较差的背景下,竞争优势内生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竞争优势研究领域的主流理论[4]。 1990 年,Prahalad 和Gary Hamel 在《哈佛管理评论》上发表论文《公司的核心能力》(The Core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开创了核心竞争力理论,标志着竞争优势内生理论发展的新高潮。 目前内生理论的流派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资源基础论、企业能力论、动态能力论、核心竞争力论等。 此外还包括 George Stalk J r.等人提出的时基竞争理论,Jay Barney 和 Mark H. Hansen 提出的关于信任成为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等。 而各种内生流派所持有的共同观点就是都认为内部因素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内部知识、资源、能力的形成、积累和更新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5]。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从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和必要性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企业为了增强和发挥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的实现与维持又推动供应链管理不断向前发展。 道格拉斯K麦克贝斯和尼尔弗格森在《开发供应商伙伴关系——供应链一体化方案》的导论中认为开发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是客户与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密切的伙伴关系,目的是要保证最可能的商业利益,以团队合作优于竞争为原则。 Cool 和 Henderson 立足于资源依赖理论,通过 178 家法国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较早地从供应链角度对企业优势的产生和构成进行了考察,得出供应链内部企业优势的几种具体来源,强调了对外部资源的获取和控制[6]。 4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Tony, Julian 和 Prescott 等认为有效地对分散资源进行集成管理是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一个关键性来源[7]。 Molina, Alicia 等认为公司扩展新产品或新服务活动的基础是复合利用资源的能力,这使得公司可以维持和发展竞争优势[8]。 Lambert, Cooper 和 Pagh 等则认识到供应链的动态网络特性,重视企业行为对供应链网络的影响,提出了供应链结构、供应链流程和供应链管理要素的分析框图,剖析了纵向一体化战略对企业在供应链中水平定位的影响。 Handfield 和 Nichols 则强调在供应链关系基础上进行各种活动整合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David Nelson 从战略资源、成本管理、供应链集成等角度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节约从价值创造到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合作创造新的竞争优势[9]。 国内研究现状 有关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概况 我国学者对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认识及研究侧重点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 (1)对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不同角度的定义 从模式角度来看,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商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则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与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 从价值增值与实现的角度来看,蓝伯雄认为供应链是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 陈国权认为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整个供应链管理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6R”),并使总成本最小。 董安邦、廖志英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的定义,对供应链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供应链参与者包括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用户;供应链活动包括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送达顾客;供应链的三种流为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的拓扑结构有网络、链5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条、网链。 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出较为全面的定义——供应链是包括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直到送达顾客手中的一系列增值活动构成的网链结构,在提供这些活动的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链)、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之间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贯穿始末。 张铎则给出较为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概念——供应链管理是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 刘蓉、张毕西认为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是旨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优势,形成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以高质量、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的现代企业运作管理模式,是在科教国际化、信息网络化、金融一体化的基础上,以整合全球资源为原则,将供应、设计、生产置于最适合的区位,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而形成无缝连结的整体优势[10]。 李兴厚、张红认为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实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抗由于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地理位置相隔遥远所带来的不同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共同开发新市场,以助于降低投资风险,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巩固市场地位。 (2)对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内容 国内对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是选取跨国公司案例来对其供应链管理策略、方法、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企业提供借鉴的经验和相应的行为选择。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陈伟军、张红、徐学军从供应链的设计与结构、供应链的计划体系、采购和供应商管理等方面对 IBM 公司跨国供应链管理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了管理跨国供应链的活动中容易出现的冲突和问题,包括供应链成员与整体的利益冲突、供应链成员与职能采购部门的目标冲突以及全球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沟通问题[11]。 在此基础上,这些学者进一步分析了 IBM 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整合供应链的措施。 韩睿、刘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戴尔的全球供应链管理,即:建立与供应商之间长期互利的战略合作关系;运用电子商务技术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加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及时预测并应对突发事件;预测顾客的需求并采用必要手段及时调整供需之间的不平衡[12]。 许海林从跨地域资源利用系统、需求规划系统、供应链绩效的确认、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这几方面分析了高露洁是如何解决跨国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以实现长期的竞争优势[13]。 汪全立、赵伟、赵春妮等从跨国公司价值链重构的角度阐述了跨国公司供6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应链管理全球化的战略选择[14]。 他们认为跨国公司的战略主要是专注于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高增值性环节,而把低增值性环节外包出去,以核心业务驱动相关业务拓展,从而控制链条上的战略环节,保持价值经营战略的竞争优势[15]。 陈玉萍从价值创新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突破传统战略思维的表现,主要表现为以协同竞争改变战略制定的焦点、注重外部资源的获取[16]。 韩杨、杨绍波等通过分析核心企业在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可能面临的由国际间合作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所引致的风险,提出在跨国供应链管理中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有效交流机制、多供应渠道[17]。 朱艳阳则对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供应链体系庞大,供应链管理任务重;跨国公司在供应链中具有主导力量;供应链整合的难度大,重要性高;信息技术的高。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跨国公司竞争优势论文
相关推荐
设和计算机间使用一根数据信号线 ,数据在一根数据信号线上按位进行传输,每一位数据都占据一个固定的时间长度。 这种通信方式使用的数据线少,在远距离通信中可以节约通信成本,当然,其传输速度比并行传输慢。 相比之下,由于高速率的要求,处于计算机内部的 CPU与串口之间的通讯仍然采用并行的通讯方式,所以串行口的本质就是实现 CPU 与外围数据设备的数据格式转换(或者称为串并转换器)
,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 ⑥ 当把供应链的整体成本作为控制目标时,企业考虑的是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上下游企业之间由原来的供需博弈关系变为供需合作关系:在流通之间合作,减少流转成本;在产品设计之间合作,减少制造成本;在库存方面合作,减少库存成本 „„。 是一种“多赢”的关系。 这个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成本控制。 (二)企业成本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是多个优势的结合
流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自然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 决 ,通过分析目前的工作流系统 ,我们主要总结出两点不足汹 : .工作流管理的定义不明确以及缺乏统一的概念模型。 目前工作流管理发展的状况非常类似 予年代初关系数据模型和 ?模型出现 以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状况 ,大家各持己见 ,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所开发的产 品大部分相互之问不兼容
操作风险的方法 ,但是作者只是提出了这一方 ① Jack. L. King. OperationalRisk: MeasuremeniandModeling. JohnWileyandSonsLtd, 2020 ② Patriek De Fontoouvelle, Virginia Dejsus Rueff, Joha S. Jordan, etc. Capital and Risk:
据库,数据库类别包括交通环境数据库、设备状态数据库、设备维修维护数据库、事件记录数据库、告警记录数据库、用户管理数据库等等。 以上数据处理结果应为省监控中心对全省高速公路的宏观协调控制提供依据。 协调控制需求 分析 (1) 协调控制 以下各种事件影响路网交通时需要省监控中心进行协调控制: ① 偶发性交通事件:重大交通事件、车辆抛锚、道路维修、隧道发生火灾等; ② 周期性交通堵塞; ③
户(从事数据建立更新维护和分析加工)的不同需求进行系统架构,提供开放式二次开发接口和定制功能。 6.建模技术与标准。 采用流行建模软件,按照城市 房屋管理 的要求,提出城市级地理要素三维数字模型标准要求和技术处理要求,提供模型检查工具。 卫星遥感影像 或 航空影像 : 高精度卫星遥感影像( 米、 )或航空影像图 (1:2020 精度 ); 数字高程模型图: 1: 1 万和 1: 5 万;